分享

博物馆里的深思:古中山国死于“奢靡之风”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引  言:当我们惊叹于高古时代中山国器物的登峰造极时,难倒不应该多一些冷静思考,这些瓶瓶罐罐代表的是伟大,还是堕落?能工巧匠的伟大,奢靡王朝的堕落。我们真的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了吗?

      河北在战汉历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河北省博物馆的几大陈列主题很有代表性,中山国文化、燕文化、赵文化以及满城汉墓代表的西汉文化。其中,中山国作为一个夹在燕赵之间,又受西边晋国打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手工业方面的水平造诣远远超出相邻诸国。

      中山国遗址仅青铜器就出土了两千多件。对比博物馆中四大文化陈列,中山国很多器型从小到大成组成套,表面的光洁度、花纹的精细复杂度、一些特殊青铜器巧夺天工的造型,同时期的燕赵青铜器明显被比下去了,就是后来西汉鼎盛时期的刘胜墓的青铜器也远远不如。当然,也可能是目前出土的燕赵青铜器不像中山国这样成规模,但从已经出土的青铜器管中窥豹,燕赵整体确实不如中山。

     中山国成立官方的造办处,能工巧匠干起活来一丝不苟,青铜器上铭文细腻有力的线条远远超过刘胜墓里那几件。刘胜墓里的几件大路货青铜器是从山西市场上买来的,在当时属于普通商品,表面没什么花纹,买回来刻上日期、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容量多大、器物多重等标识。人家中山国都是自己造。再看看中山国的马车,车上凡是金属部件,全部都是铜鎏金,有的镶嵌松石,马身上的行头都用黄金装饰,马车车厢四周用大白银珠子串成的帘子装饰。中山王罍墓里出土的一件戈,木柄的一端都要用纯金包头。

      中山国出土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文物,2000多年前就引起司马迁关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这个表述,与其说是对中山国能工巧匠的赞叹,不如说是讽刺挖苦,“奇技淫巧”罢了。

      中山国人出身北方白狄族鲜虞部少数民族,建国后北方仍保留牧业,南部实行农耕。从建都到被灭474年间,中山国备受周边汉族政权的敌视,晋国灭过他,魏国揍过他,最后赵国灭了他。可见,中国人的华夷之辩、华夷之防古已有之,我们都是周天子的后裔,你一个少数民族过来扎刺,就是容不下你。

      中山国号称千乘之国,从发达的手工业也能看出,国力不弱,为什么灭亡了呢?汉代名著《盐铁论》“通有第三”中文学的一段话点出了答案:“中山带大河,纂四通神衢,当天下之蹊,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然民淫好末,侈靡不务本,田畴不修,男女矜饰,家无斗筲,鸣琴在室。”白话翻译一下,中山国离黄河不远,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四通八达的要地,天下人谁都会经过这里,自然各路商贾汇聚于此,各方诸侯也免不了经过这里。恰恰受此影响,中山国的人们太喜欢做买卖了,男人女人喜欢穿衣打扮,生活铺张浪费奢侈糜烂,人们不屑于种地,田里长满杂草也不整治,家里一斗一筲的粮食都不存,还整天在家里琴瑟和鸣、寻欢作乐。

      这大概就是中山国灭亡的原因。《盐铁论》这段话也在说赵国,赵最后被秦灭,也犯了和中山国同样的错误。读了《盐铁论》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山国能工巧匠多?因为身居燕赵夹缝,地理优越,做生意的人多,各国能工巧匠自然汇聚于此。恰好碰上中山国的国君喜欢那些豪华精美的器物,这些能工巧匠自然投其所好,整天琢磨着奇技淫巧。穷学富,富学娼,富人开豪车、戴名表、挎LV的包,穷人也打肿脸充胖子跟着学;富人整天花天酒地,穷人也跟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慢慢地,一国的国力、凝聚力、战斗力就这样耗光了。

      人们常说,无农不稳。人活天地间,与土地有天然的联系。三皇五帝给我们开创了农耕文明,我们要继承先祖的遗志。当今世界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农业之本;无论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多么密集,我们都不能丢失种地的本领;无论国外的农产品多么便宜,我们都不能让自家地荒着。读了《盐铁论》才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一直重农抑商,商业太发达会动摇国本,商人势力太强盛会威胁政权。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可以没有钱,但是有几亩地,打几千斤粮食存在家里,他的心是稳的,不论世道如何变化,这几亩地能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人们都应该亲近土地,学会种地,体会汗滴禾下土的感觉,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四时的变化,享受收获的幸福。这样,我们才会回归大地之母的怀抱,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注:文中图片除1、5外,均为作者拍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