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思想的引力聚合“文旅融合发展”——为故城留下一抹文化鲜明和历史标签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只有时间和文化,是衡量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回溯时间、品味文化,能够穿越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让我们感到自我的渺小,认识到先祖的伟大,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点。文化归于基点是思想,思想的力量是能够穿越时空和空间直接影响到现代的引力。

——题记

2178年前,那是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古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一学子,告别自己下帷授业的小村落(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头戴一方儒巾,脚蹬芒鞋,告别故乡,度过清凉江,在漳水买舟西上长安。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43年),在征求治国方略的感召下,他呈《举贤良对策》,深得汉武帝赏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此人便是后来的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正所谓:董子一入长安城,“天人三策”定纷争。独尊儒术罢百家,千古春秋大一统。

1409年前,那是隋大业八年(公元612)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在隋末农民起义中,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窦建德及其部属刘黑闼率领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进行的反隋和反唐斗争。

大约661年前,那是在元末明初。有一郑氏,于京杭运河上设摆渡口。京杭运河,南北衢通,水陆要冲,商贾云集,三街五镇,店铺栉比,客货川流,始有“郑家渡口”,后有郑口镇。


294年前,那是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县令蔡维义倡设甘陵书院。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灰瓦青砖,飞檐耸脊。后又在甘陵书院增建大门、二门、大殿、二殿、廊房、配房,南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朗朗书声,绕梁三日。莘莘学子,囊萤映雪。

……

这些都是故城的文化标签:董子文化、京杭运河、甘陵书院……林林总总,我始终认为,应该用这十六个字来形容故城——“齐风鲁韵、燕魂赵魄、醇儒广兴、一水成脉”。原因很简单:故城是一个“冲击平原”——在地理之上,脚踩黄河冲积平原,身处燕赵齐鲁之间,享受着来自多方的文化冲击、文化融合。“农耕文化、儒家学派、忠义之道”等等,虽各“泾渭分明”,但在这里却互通有无、融合共存。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过程的集中体现——这恰恰就是基础。

我的老家,就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房庄乡吴令史村。这所小小的村落,小到地图上只有一个名字可以看到。但幸运的是,它一直在享受着董子文化的哺育、影响和滋润。村子的西北方向大约2-3公里,就是董仲舒的故里——现景县广川镇董故庄。村子的正南方向大约2-3公里,便是董仲舒下帷授业的地方——故城县董学村。我们这个只有小小的村落里,竟然走出了百余名大学生。在董学村西南大约2公里处,还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小村庄——“吴梧茂”。村里出了两位大医精诚者——吴殿华、吴以岭。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话,同样适用于这两位“大医”之上。吴殿华先生,割皮取骨献与患者,舍生忘死救助灾区。吴以岭先生,苦学使成络病证治,连花清瘟力阻新冠。

有时候我在想,不得不承认,文脉的滋养成就了尚学、尚善、尚德的家风村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救死扶伤”“为国为民”,让这一切也就成为自然。

等量齐观!

之所以着如此多的笔墨在这里,只是想表达——故城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可比拟的人文沉淀。

来,再让我们跨越时间的桎梏,来到2021年的春天。

——“五一”小长假期间,房庄镇董学村的董学园内热闹非凡。首届汉服花灯节的举行,吸引了故城及周边县市区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游玩。汉服国学课、儒文化朗诵、汉服插花、游船、骑马、传统织布体验、手工皂制作、雕版印刷等活动环节,让游客体验了一场汉代儒学之旅。随着音乐的响起,具有汉代传统特色的文艺演出正式开始,演员们身穿汉服翩翩起舞,演绎迎宾、讲学等传统礼仪,汉风古韵、清颜白衫,让游客在仿佛置身于汉朝时代。很多游客也纷纷换上古装汉服,游船骑马,体验和感受传统礼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据统计,五一假期董学园日接待游客量超过2万人次。

——京杭大运河流经故城75公里,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是故城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当地在运河百里景观带的打造上注重历史文化与景点的融合。在大运河旅游片区,围绕运河第一湾重点打造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的建设。景观节点设计融入甘陵八景中与大运河关系紧密的“卫水飞帆”“南埠商舻”“斜阳古渡”三景,并提取船工号子、运河架鼓等运河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表达千年大运河悠久辉煌的文化,表现郑口曾经作为运河码头和商业重镇,漕运、商业、水利兴盛,帆席纵横、舳舻千里的盛景。


——以岭康养庄园是以岭药业在故城县建设的以农村康养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康养生态综合体,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络病理论”及“通络-养精-动形-静神”八字养生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医药养生、健身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着力完善文化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设施,打造“一星闪耀、一带串联、五脉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体系(一星闪耀:以通络养生文化作为核心;一带串联:构建康养文化游憩带,布局健康步道网络串联各个游览节点;五脉联动:酒店服务区、温泉养生休闲区、生态餐饮区、生产观摩体验区、金蝉文化馆;多点支撑:以岭康养酒店、养生温泉、金蝉生态餐厅、络学展厅、健康超市、以岭国医堂、茂丰现代农业园等),形成具有核心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康养旅游基地。

……

故城文旅发展的成功点,我认为首先来说做到了“形神兼备”。文旅融合发展,“形”的变化不能忽视“神”的本质!将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是基本原点。还是那些元素,还是那些地点,守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情乡愁。乡村文化应该是活态的,应该是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董子学堂的开发运营,就是可圈可点的亮点。

“形”在哪里?初春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正是旅游踏春的好时节。几家好友,来此观光,在春晖广场序志门前立下志向后,穿过奕秋广场,跨过纯美门,在下帷学堂感受当年董仲舒下帷讲诵的情景再现。随后,登上繁露学宫换上古装汉服,开始了今天的国学课。晨起,研习董仲舒这里求学治学的生平,享国风手作、汉服摄影。正午,尝得自然美味,品得甘陵美酒。傍晚,三五好友村内探趣、茶饮休闲。古风古韵,古色古香,这解决了“形”的问题。

“神”在哪里?复兴“文脉之光”、复兴“下帷之形”、复兴“尚学之德”。紧扣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区“学”的板块,将董学村打造成为儒学教化研学园地,形成产业帮扶、村民福祉、组织培训等于一体的文旅振兴乡村新模式。这解决了“神”的问题。

董风习习,古风悠悠;豪饮甘陵,鲜衣怒马;驱梦为车,以励成舟;棹动回眸,再启远航。

“网红”有过气的一天,而“经典”永流传!

文化彰显要接地气,又不失自身本底魅力;文化传递需要考虑游客需求,但更需要正视其意义与价值。文旅融合不是一时快味的体验,而是触动灵魂的共鸣;不需要一味地炫技斗法,而需要充满情怀的作品。

别让厚重的灰尘掩埋了文化的价值,也别让炫目的技术遮盖了文化的光芒。

故城文旅发展的成功点,其次是摒弃房地产的裹挟。

从文旅地产发展的驱动力来说,它是依托于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文旅产业的运营,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满足各种度假、休闲、养老功能,并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它是生产和生活的结合。

我们知道文旅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例如以前,人们所指的旅游主要是指吃喝玩乐购,而现在泛旅游通常包括了“商”“养”“学”“闲”“情”“奇”,这不仅仅是消费升级的表现,也有社会产业分工的表现。从产品端看,之前粗放的、以观光型为主的商业旅游产品正逐渐在向休闲度假的产品做转型。产品呈现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多生活方式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变得越来越丰富。

写文章,内容为王。做文旅,也是如此。产品好,还可能无人问津,更何况产品不好!

做文旅产业需要抛弃“地产”思维,某某水乡把成片的房子建起来了,却无法往建筑内注入文化元素,某某的民俗村依靠着大IP,依旧只建房子不做内容,这是很典型的地产思维。文旅产业的核心在于引导呈现方式、文化价值深度和产业产品,抱着做地产、拿地方便的心态的地产商,现在不光是文旅无法盈利问题,更将面临政策的风险!

很庆幸,故城县的文旅产品,是脱离于各类小镇的地产建设之上的。“不卖房子”“不卖概念”“不卖复刻”,才成就了董子学堂、大运河文化带、以岭康养庄园、东大洼农业示范园等等。

其实,我国文旅发展已逐渐回归旅游本质,“去地产化“是大势所趋。“去地产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的流失。裂变出的门票收益、二次消费收益、相关配套产业收益等新的盈利模式,正在慢慢生长。正是由于盈利模型的改变,在这个市场中诞生很多新的细分行业,比如文创产业。这些产业有比较活跃的生命力,拥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自开园以来,每日游客量达到一千余人,节假日游客日流量达到两千余人。”故城县董子学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于兴钊说,下一步将深入挖掘园内内涵,加强园内园外融合,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让董学村与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做到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董学。

我在董子学堂游览时,脑中总是泛出这样一个想法:“文旅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到底是产业的需求还是文化的溯源?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物质富有后的渴望回归?”

我个人认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正是我们本乡本域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反对宗教思想禁锢、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揭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序幕。

不要认为,它是舶来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形成极大的政治、科技、思想学说空间,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提供了出路和政治保障,诞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的极大繁荣时代。它的威力渗透到冶金、医学、农业、水利、建筑、制造业、天文学、文学、物理学、化学、军事、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业等社会学科与生活实践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复的是什么?是“温故而知新”“拓展思维”“探究文明”。兴的是什么?是精神文化层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和提升。我们现在的文旅融合发展,正符合了这一点。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当下,80后、90后的旅游消费者,在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并且享受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对旅游中的文化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确梳理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才能更好地将人文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给广大游客。做好产品的有效供给,文旅融合就是一片富有潜力的海洋,故城县就是这片海洋中的人文宝库。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能够留住游客,将地区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到受众心中,是经营层面面临的课题。而通过文旅融合打造的品牌效益,更能深入受众心中。还是以董子学园为例,一步一景、一步一词、一步一典,成为了品牌概念和印象。旅游景点宣传最好的莫过于受众提到一个景点,就能想到与之关联的文化特色。文旅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多部门力量的协同推进,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充分相融,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融合。故城县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能够综合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除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外,自然资源部门、规划部门、金融机构等多重助力,推动文化资源成为旅游载体,实现广泛的、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文旅融合,助推故城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自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开园以来,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60个,创业岗位近百个,老百姓实现了增收,旅游富民初见成效。”董学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介绍,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还为董学村的儿童、学生免费提供研学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不必再在理论上去挖掘什么,实践和时间是能够说明的。

故城的文旅融合发展,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文旅融合,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土地上都曾发生过或辉煌或悲怆的事迹,这些需要我们去记载、传承和发扬。文旅融合,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照顾经济效益,更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

让思想的引力聚合“文旅融合发展”,必将为故城留下一抹文化鲜明和历史标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