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我之有

 土而不渣 2022-10-10 发布于重庆

近段时间内心颇不宁静,我知道又是犯了往常一样的病。这种病大抵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怀才不遇的窘迫。思踌再三,想来这样的事情何尝至于经常发生呢?大抵原因不在别处而在自身了。此前曾给了自己八字决“躬身入局,曲折前进”,以希望自己能在事中琢磨,打磨自己,时过境迁又开始自己的一心妄念,既有求而不得的痛苦,又有难以消弭的不甘。实在是一种重复的失措。

常所遇诸事皆不大愿意求人,不在于面子,而在于自以为是的认为求人不如求己,故凡事喜欢自己琢磨。自以为所参之书,自以为过往经验可寻,不过是傲慢之中偏见横生,难以得法。偶然之间朦朦胧胧摸清些关于应然、实然与必然三者辩证关系,却不得要领。几日前得一佛门修行之人点化“求佛即是求己,烦恼即是菩提”。大意是所有之法不在别处就在自己身上,向外求不是说外处真能给你什么,而是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自省。当自己的心身灵能静下来,放下执念之时许多答案就会出现。那些时时涌现的许多烦恼是自己所参所悟的对象,不是“烦恼”本身,是所谓“放下”之对象,参悟或可得道。

后来,机缘巧合又拜太子寺主持进一步求解。我问如何才能让三观不一致者一致?我问如何才能按照的规划去实施计划?我问如何才能不至于动怒?我问如何获取?我问如何消弭痛苦的执念?……主持回答的很细,我以为要义始终是“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我所有的问题都是循着一个结果而去。通过这个结果去要求诸事便宜,便往往总有“小人”作祟。所谓的“小人”不过是自身烦恼,由求果的起心动念而生。既然由己而生当由己而灭,不在别法。不生不灭是为无欲,无欲社会又不能发展,看似矛盾,却有拿起与放下之智慧。拿起欲念即所生后来,不执念即后来亦能放下,放下则烦恼尽无。

凡人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便总是容易拿这个结果去反推前提,便容易形成华山自古一条道。于是遇事有偏离,遇人有不淑,便着急的认为怀才不遇或生不逢时等等皆由果报而来。凡所果皆由因,即因修不足。若平时广结善缘,定有才人聚集;若平时不图回报,定有大智而生;若平时常躬身自省,定觉诸事便宜……自己要多种因缘,或可修得果报,不然虽有菩提心却难修得。

如是说,该如何纠正自我?主持说:所见的每一个烦恼都去面对,一件一件的去做好;所见的每一个人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去称赞,看到优点;所察的每一件伤害到自己的事都去想因果业报皆为渡我。

从寺院出来去参加已经约好的饭局,听朋友说有一个大领导也要来,以为排场会大。到以后不过是普通包间普通菜品。所谈之话亦是平日家常。当我们谈起问佛解惑之事时,他心情骤然开朗,给我们讲自己宦海沉浮之事,真是跌宕起伏。(因为未经本人同意,此处省略他的故事)听完后顿觉自己所经历之事太少,自己之情绪过于矫情,自己所想之果过于狭隘。通过他又充分验证了主持所述之一切。一天之内,看到修行之理论,又看到修行之人。二者统观,大为惊骇。

于夜,深思过往之烦恼,大抵是将应然、实然与必然之间混淆。

所谓应然是去做一件事的本来的无限可能,而自己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立场带进去,希望事件如愿。这种愿望越强烈,便越执拗,越执拗越觉该当如此。当终不得之时便容易愤愤不平。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即是放大自我,其所求所愿自然也是放大,终容易求而不得。

所谓实然就是现实中最终的结果,曾是应然中的一种可能。

必然也是应然中的一种可能,只不过这种可能一定会呈现为实然,不以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参与者的做或不做只是影响必然呈现的时间,但不可能影响最终结果。这就是我们在历史学说中常见的“某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明白应然、实然和必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许多烦恼便可寻解。是不是我很多的时候拿着某种应然当成一种尺子去量实然,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不能接受?比方觉得某某应该如此,觉得这件事该这样。觉得应该怎样而最终不是,如此就是典型的拿自我认为的应然去量实然。是不是很多的时候把一种必然当成了自己努力的实然,以为这件事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结果就是因为自己?这就是经常会听到的“常把机遇下的成功当成个人能力”的典型具化。由此观之,“我”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是与环境融合的一部分。得与不得,成与不成,何“我”之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