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土而不渣 2022-10-10 发布于重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想想是不是自己身上有问题。表现的是一种反思力。我们仍要“时时勤拂拭”以使自己“明德”。只有“德”被修正了,我们才能如是观照自己,否则是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的。

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就不可能去“反求诸己”,便会把一切“不得”归咎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比方迟到了就会说堵车,单子跟丢了就会说客户难缠,甚至走路摔跤了也会怪路太滑了等等。这样的人是存在的,这样的时刻是每个人也都会发生的。我们总是对客观实在抱怨得太多,不是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好,最后一事无成。当我们越是将问题推向客观,客观的问题便显得越大。这就跟疑邻盗斧有点类似。最终是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反求诸己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怪到自己头上,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梳理事情的原委,去复盘。更多的从“我”出发去思考分析。是“我”的愿力有问题,还是“我”的行动有问题,或是“我”的方法有问题?努力把“我”做好。“明德”就是在实践中“时时勤拂拭”以使自己不“缺德”,从而能更好的指导自己行为。谁也不敢说自己每时每刻就一定是对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去做到“求己”才有可能。

我们还要辩证的看待“反求诸己”。不是因为“求己”就一定会有得。如果这里的“得”是片面的,是狭隘的,那么“不得”又是正常的。为啥?因为“德”仍然有问题,即我们把“求己”作为得到某一结果的手段,过于功利了。孟子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并不是在讲“反求诸己,行有得”。这里面的区别就是“不得”到底是因还是果?我以为“不得”是因,正是因为“不得”,所以我们应该更好的借此认识自我,去修炼自我。“不得”将不断渡自己朝着人生圆满的彼岸靠近。

“不得”如果是果,我们终其一生都将是痛苦的,因为摘了一个还总想摘下一个。为了摘下一个又要去“求己”,便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和自己较劲,尤其每每要打破固有认知,突破思维圈层时,其痛苦更甚。万一为了这个果“求己”一点,为了另一个果又“求己”一点,会不会最终是邯郸学步,反倒失掉了自我。

另外,我们一定要循着一个果去,做好自己也未必。毕竟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会影响,但凡有一个变量发生改变都将不得。一切都不会按照我们想要演化的进程去发展,也就不太可能一定能达成所愿。对不由我们控制的因素期望过高了,也同样容易失掉自我。

只有把“行有不得”看成是不断修身的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反求诸己”的意义。它不是自寻烦恼,而是和那个最好的自己握手。没有人会成为圣人,但一定有人可以人生美满,这与得不得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人生的一种态度,生命的福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