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写诗技巧 一直都是无意识地写,最近感觉很有意思,我发现很多诗意都是来自事物之间的错位感,比如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或者场景替换后那种错落的美感 名词错位: 比如在路上,你捡起一片叶子,你不能就这么直接说,你要把能捡起来的东西替换成不能捡起的东西,你要说“捡起了一片金黄色的秋天” 形容词错位:常理下,月亮不是破碎的,它只会变大变小,不会四分五裂,但我们可以把杯子的特性放在月亮上面,“水里面晃荡着半个破碎的月亮” 动词错位:很多东西本身是不会做出人类的动作的,但我们可以把它本身的动作替换成人类的动作,“深巷中,有风在惊叫(呼啸)”“山火在林间狂舞(燃烧)”或者把某事物的动词属性赋予到另一事物的身上,“昨夜,一只蜡烛在黑暗中枯萎(植物才会枯萎)”“大风四起的瞬间,连月亮都被吹落(轻盈的事物才会被吹落,而月亮这种星体是不会的)” 场景错位:把本应出现在其他地方的事物放到它不会出现的地方,比如“空气中有深蓝色的海水在涌动”,又比如,价值观改变时不能说我的内心在挣扎,这太俗了,“一个人沉默时,身体里正在上演一场革命”把战场上的革命搬到身体里,看起来就会好很多(我跟大家一样,诗里经常使用的都是自然景物词,但突然发现,人文词汇其实也很令人惊艳啊) 同理,余秀华老师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句子“我的身体里,有暮色升起”,暮色从外界转换为在人们的身体里,也是一种场景错位,同时,暮色本来是不会升起的,大亮的天变暗后,暮色是慢慢浮现出来的,如果说是什么东西升起的话,我只能想到太阳,暮色升起更像是太阳的动词属性错位。所以这句诗是用了两个错位,一个是场景错位,一个是动词属性错位,不得不说真的很美 重点: 感觉这么肢解诗真的很败坏美感,大家写诗时可以遵循这种思路,但是读诗时真的不要去过多地分析,你就读诗,品诗,单纯感受一首诗的美感就好了,不去破坏诗意才是对诗最大的尊重 #诗歌 #现代诗 #原创诗歌 #诗歌解构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