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德始终说”是如何兴起与消亡的,各朝又分别是什么“德行”?

 香茗史馆 2022-10-10 发布于陕西

自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被秦始皇所采纳,在宋朝以后“五德始终说”逐渐失去市场之前,历朝帝王为了确立统治合法性,常常以“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确立本朝“德行”,就连历朝皇帝所穿服饰颜色,也基本遵循“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苍、金德尚白、土德尚黄”的标准。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其中写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不过并未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

战国末期,邹衍将阴阳家学说和五行学说融会贯通,进而总结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又将五行相生相克与王朝兴亡联系了起来。黄帝因见“大螾大蝼”,故为土德;大禹见“草木秋冬不杀”,故夏朝为木德;商汤见“金刃生于水”,故商朝为金德;周文王见“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故周朝为火德。

如此,邹衍不仅为先秦时期各个朝代定下了“德行”,而且这些王朝的兴替也符合五行相克的理论,因此邹衍认为“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由于邹衍的这种学说为燕昭王称北帝、齐闵王称东帝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得以广为传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而正是由于“水德尚黑”,因此秦国以皂色为正色,不仅秦始皇身穿黑色袍服,就连旗帜、徽章等也多以黑色为主。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北平侯张苍认为秦朝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王朝,汉朝才是真正接替周朝的王朝,汉受命符应是河决金堤,所以汉朝的正朔应为水德。于是,刘邦采纳张苍的建议,定汉朝德行为“水德”,自称黑帝,建黑帝庙。因此,汉初的皇帝,实际上也是着黑色袍服的。

  

汉文帝时,擅长占候的公孙臣上书,认为“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他则认为汉受符命因是“黄龙见”,结果第二年夏天果然有人说黄龙见于成纪,于是汉文帝拜公孙臣为博士,命他与儒生们草议改正朔、易服色之事,汉文帝于是自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开始着黄色服饰。

不过,这次礼制改革只持续了一年时间, 又有人上书表示刘邦有“赤帝之子”的传说,因此汉朝即是土德,也应协于火德,于是汉文帝又按照“火德尚赤”的原则,改穿红袍。

直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太史令司马迁、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三人上书汉武帝,重新整理礼制,颁行《太初历》,并重新确立汉朝为土德。同时,又结合董仲舒提出的“三统说”,于是在服色上仍以黑色为主,再辅以黄色和红色。

  

自汉武帝改正朔为土德后,一直延续到了汉朝末年,在儒家已经独霸天下的情况下,大儒刘向又根据董仲舒的“三统说”,重新编制《三统历》,并和儿子刘歆经过苦心钻研,认为天道核心是仁,因此王朝的交替不应该遵循“五行相克”,而应该遵循“五行相生”,然后从伏羲开始,重新推导出历代王朝的世系和德行,由此总结出《世经》。

根据他们的理论,伏羲属木,炎帝属火,黄帝属土,少昊属金,颛顼属水,帝喾(ku)属木,唐尧属火,虞舜属土,夏禹属金,商汤属水,周武属木,并再次将秦朝排除在外,认为承袭周朝的汉朝应当属火,这也符合刘邦“赤帝子”的传说。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不过在正朔已经确立上百年的情况下,这种理论并未被朝廷采纳。

不过,王莽篡汉建新之后,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却采纳了刘向父子的理论,同时认为自己乃是禅让而非推翻,应用相生而非相克,正式定汉为火德,新莽为土德

  

新莽末年,光武帝刘秀起兵时,利用谶纬《赤伏符》中的说法,“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将自己比附为火德的继承者。于是,在建立东汉后,刘秀也认可了汉朝为火德,且五德相生的理论,认为自己承袭了西汉的火德德行,尚赤色,这也是“炎汉”的由来。

到了汉末三国,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的曹丕,继续采纳“五行相生”理论,定曹魏为土德,尚黄色;刘备则认为自己承袭了汉朝德行,定蜀汉为火德,尚赤色。最搞笑的是东吴,孙权可没有另外两家那种优势,于是依据自己位居东方、东方属木的原则,再加上“木生火、木克土”,刚好把刘备和曹丕都管上了,于是定东吴为木德,尚青色

至于两晋,由于司马炎是篡魏称帝,而魏为土德,根据“土生金”的原则,于是定晋朝为金德,尚白色

  

到了东晋十六国,虽然处于乱世,但各个政权为了正统地位,仍然继续采纳“五德始终说”,其中东晋承袭西晋德行,仍为金德,尚白色。至于混乱的十六国,则基本根据“继承为相生,战争为相克”的原则,各自确定德行。

而到了南北朝,局势相对东晋十六国有所缓和,因此主要采纳“五行相生”理论,于是接受晋朝禅让的南朝宋为水德,尚黑;南齐为木德,尚青;南梁则承袭南齐木德,尚青;南陈为火德,尚赤;北方的北魏,则定为水德,尚黑;至于北齐和北周,则皆自称为北魏的延续,因而皆定为木德,尚青。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之后,依旧采用“五行相生”理论,因“木生火”,因此定隋朝为火德,尚赤

李渊接受隋恭帝杨侑禅让称帝,按照“火生土”唐朝为土德,尚黄

与此同时,唐朝认为赤黄近似日色,而“日”是皇帝尊位的象征,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于是规定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自此,赤黄色开始成为皇帝常服的专用颜色。唐高宗以前,官员和百姓还可以穿其他黄色衣服,但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由于黄色与赤黄容易混淆,于是一律禁止官民再穿黄色衣物,由此黄色彻底成为皇帝的专用服饰颜色。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五个强大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五行相生”的大原则下,分别确立自己政权的德行,其中朱温篡唐建梁,于是后梁为木德;后唐则认为自己乃是承袭唐朝,于是后唐为土德;后晋取代后唐,于是后晋为金德;后汉取代后晋,于是后汉为水德;后周取代后汉,于是后周为木德

宋太祖赵匡胤接受禅让建立宋朝之后,按照“木生火”而定宋朝为火德,尚赤

不过,五行之说到北宋中期便开始遭受了冲击,欧阳修就认为这是“不经之说”、“昧者之论”,相较于“五德始终说”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欧阳修认为更应该强调政权的正当性,这使得“五德始终说”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

  

至于金朝,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已经高度汉化的金朝,在这一年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德行,当时的刑部尚书李愈在奏折中说“本朝太祖以金为国号,又自国初至今八十余年,以丑为腊。若止以金为德运,则合天心、合人道、合祖训”。于是,将南下中原后的金朝定为“土德”(有承袭宋朝火德之意),而将之前的金朝定为“金德”。

元朝入主中原后,尽管仍有儒生向蒙元统治者上书推演德运,但却始终没有受到蒙元统治者的重视。虽然有说法认为“大哉乾元,乾卦金属性”,且“土生金”符合五行相生(取代金国),认为元朝属于德行为金,不过这种说法并未获得官方认可。这既有元朝统治者不感兴趣的原因,同样也与“五德始终说”影响力的下降有关。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后,如果继续按照“五德相生”的原则,那么取代元朝的明朝应为水德,不过朱元璋却认为自己姓朱,又继承于红巾军,且国号为大明,夺取天下的口号是光复大宋,这些皆为火,于是明朝便成为了火德。

明朝末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结果又想到了“五德始终说”,根据赵士锦《甲申纪事》中的说法,李自成认为自己的大顺政权乃是水德,刚好克制明朝的“火德”,于是“贼云以水德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

至于清朝入关后,民间仍根据“五行相克”原则流传着清朝为“水德”的说法,不过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实际上,相较于前朝采纳“五德始终说”来确定正统,明清两朝更为强调夺取天下的合法性。乾隆便曾说“五德之运,说本无稽”,而是强调“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

如上所述,自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且被始皇帝采纳之后,后世帝王皆以“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来确定本朝德行,不过早期还常常以祥瑞来牵强附会,后期则完全依靠推演,直到宋朝以后,“五德始终说”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古今图书集成》考述历代德运,至金而止,而明清两朝的《群书纪数略》和《幼学歌》在描述历代德运时则是至宋而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