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军事家之司马懿篇(一)兵贵神速―司马宣王千里擒孟达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在传统观点里,由于诸葛亮形象太过高大,作为他的对手,司马懿都是被视为反面角色。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宣传,这种印象就逐渐在人们心里扎根了。其实司马懿是当时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中之杰,在用兵方面二人也各有所长。他们虽然不像白起韩信一般一生未尝一败,但也能做到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此不再犯错,这已经极为难得了。

关于司马懿军事能力平庸,只能虐菜这种说法,大体是出于唐太宗在晋书里的评价。黑点就是不敢跟诸葛亮交战,宁愿受辱。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晋书宣帝纪)

李世民说所说的确是事实,作为一流军事家,他也有资格这么评价。但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看这个问题,司马懿不敢交战只能证明他的明智,明知要战败还要去打才是愚者的做法。司马懿由于没有练兵的特长,正面对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他拥有其他的优势可以做到长期对抗,又何必要急于交战呢?

说到司马懿的兵学,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动如山,事实上司马懿也有侵略如火的一面,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兵贵神速一直都是他的核心用兵思想。除此以外,司马懿还有着高超的战略眼光,这也是他能在魏武帝和魏文帝时期崭露头角,最终在魏明帝时期独当一面的原因。

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河内司马氏,祖上司马卬在楚汉相争时期被项羽封为殷王,到了他的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官至京兆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市长兼市委书记,也算是高官了,这样的家世,也是司马懿最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这样的出身,再加上自身的博学多才,年轻的司马懿得到了出身于弘农杨氏以及清河崔氏的名士杨俊和崔琰的好评,从而名声大噪。这也是当时世家之间商业互吹的常规做法,而非世家出身的士子则不可能有这种待遇。

司马懿的名声传到曹操耳中,于是在201年被征辟为上计掾,但司马懿以生病为由推辞掉了,这一装就是7年,中间曹操派刺客试探,司马懿丝毫不露破绽,这种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司马懿推辞征辟的原因,大体是因为曹操虽在官渡之战大胜,但袁绍未死,实力尚存,他不想这么早就压上自己的前程。司马懿当时刚过20岁,却能有这样长远的眼光,确实非常不凡。到了208年,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准备南征,司马懿见尘埃落定,也就顺势加入了曹操阵营。

司马懿的才能为曹操所看重,主要是因为三件事。第一是建议曹操在张鲁投降后趁势南下取益州,但曹操因忙于为篡汉做准备没有答应。

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晋书宣帝纪)

第二件事就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建议联络孙权偷袭关羽大本营,这次被曹操采纳,最后大获成功。

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晋书宣帝纪)

第三件事就是建议曹操推行军屯以增加兵粮储备,同样为曹操所采纳。

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这三次献策,从结果来看都是极为明智的,第一个建议虽没被采纳,但并不是计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曹操有更重要的事要办。前两个计策体现出司马懿在大战略方面有着不逊于诸葛亮的能力,而第三个计策则说明司马懿深谙治军之道,即以粮为本,这一点也贯穿了他军事生涯的始终。

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基本都被被安排留守许昌,没有领兵的机会,到曹睿时期,他作为托孤大臣才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兵权,在战场上首次崭露头角,挫败了东吴对襄阳的进攻,击败了诸葛瑾,并斩杀张霸,还斩首千余人,取得了一场小胜。此战规模较小而且史料不详,真正奠定了司马懿优秀军事家地位的则是两年后平定孟达之乱的上庸之战。

在魏明帝登基后,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镇守宛城,此时诸葛亮也在积极筹划北伐行动。在诸葛亮篇第二部分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孟达起事是第一次北伐中重要的一环,是专门为了牵制司马懿的荆州军团的。后三国名将录之诸葛亮篇(二)出师北伐:一千八百年前的施里芬计划 

 那么司马懿是如何应对的呢?这里先来介绍一下孟达和东三郡。

孟达所占据的新城郡是曹丕时期将原本属于蜀汉,并在夷陵之战后归魏国的东三郡合并而成的。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达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资治通鉴魏纪第一)

东三郡位于汉中郡以东,汉水流经汉中后,在现在石泉县和紫阳县一带开始变成南北走向,西城就在汉水东岸,而汉水离开西城以后,又再次变回东西流向,一直进入南阳盆地。中间有堵水和筑水两大支流汇入汉水,堵水流域和筑水流域基本就是上庸郡,房陵郡所在地,分别大致对应现在湖北省的竹山县和房县。

东三郡在地理位置上可以沟通汉中以及荆州这两个在隆中对中所提到的伐魏前沿阵地,是非常重要的纽带。但是关羽败亡后蜀汉失去了荆州,因此东三郡也就变得比较鸡肋了,于是在孟达降魏后蜀汉也就默认了这一事实,并不热衷夺回此地。

孟达在降魏后立刻受到了曹丕的重用,史书中说他颇有才具又气度不凡,被封了侯,实际上曹丕看重他因为孟达是带着部曲投靠的,而不是孤身一人。

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来降。(资治通鉴魏纪第一)

凭借这个资本,再加上比较会钻营,会拉关系,孟达成功在第三个主公这里站稳了脚跟。

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资治通鉴魏纪第二)

孟达是个反复小人,降魏是权宜之计,这点诸葛亮非常清楚,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被称为“佐世之才”的刘晔也看透了孟达的真面目。正因为司马懿对孟达早有防备,才能迅速做出反应,成功挫败他企图叛魏投蜀的阴谋。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晋书宣帝纪)

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孟达在短短二十四天内就迅速败亡,除了司马懿对他的提防以外,诸葛亮对他的利用也是一大原因。在诸葛亮的计划中,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标是陇右,孟达这种不忠之人只是牵制司马懿的一个小筹码,是可以作为牺牲品抛弃的,诸葛亮自始至终就没打算救他。这种观点也是蜀汉内部普遍的认识,比如费诗就反对联络孟达,只是诸葛亮觉得他还有用处。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孟达自以为聪明,企图在魏蜀两国之间左右逢源,殊不知自己很快就在两大BOSS的算计之下死无葬身之地。

诸葛亮策反孟达这个时机选择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当时孟达在魏国朝堂中的后台曹丕、桓阶和夏侯尚都已经去世了,他已经成为孤家寡人,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他必须为自己找后路。而在他的旁边也出现了另一个危机。

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资治通鉴魏纪第二)

与孟达相爱相杀的申仪这时候正担任魏兴太守,魏兴郡由西城郡改名而来,申仪和他的兄长申耽都是当地豪族出身,他们和孟达都是一丘之貉,随着汉中多次易主,他们也在张鲁、曹操和刘备之间徘徊不定。在归顺曹魏后,曹丕把申仪放在魏兴郡,也有和孟达互相监视互相制衡的意图在里面。

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黄初中,仪复来还,诏即以兄故号加仪,因拜魏兴太守,封列侯。(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到了曹睿时期,孟达与申仪关系更加恶化,开始举报孟达有反心,并自请担任阻断孟达与汉中通道的任务,这使孟达的处境更加不利。

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裴注)

孟达勾结蜀汉谋反,本来是很机密的事情,申仪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并不是申仪的诬告,而是诸葛亮清楚两人不和,估计将这个消息泄露给申仪的,他的目的是断绝孟达的后路,逼他尽快起事。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晋书宣帝纪)

 其实孟达当时还给自己找了双保险,就在跟诸葛亮联络的同时,他还跟李严有所勾结。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李严和诸葛亮不同,他是真心希望孟达归降,这样就有了一个和诸葛亮争权的重量级同盟,无奈他所在的江州离新城实在太远了,根本鞭长莫及。而且从江州到上庸还要经过申仪的地盘,想支援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最纠结的就是孟达了。他有兵,有地盘,也有外援,并不是穷途末路。他有三种选择,上策就是进攻西面魏兴郡的申仪,这样就能和汉中连成一片;中策就是选择要害位置布下重兵,准备阻击荆州方向的讨伐军,下策就是一切照常隐而不发,意图麻痹对手。就在孟达的犹豫之中,司马懿帮他做了选择。

司马懿行缓兵之计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你弃暗投明,国家待你也是一片真诚,而蜀人对你恨之入骨,说你谋反这不过是诸葛亮挑拨离间之计,你要真是背叛,这不是件小事,诸葛亮那么精明的人怎么能让郭模泄密呢?放心吧,我相信你!

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虽然距离很远,但是并没有关系,正因为远所以孟达也摸不清司马懿的状态,他也只能靠猜,而演戏则是司马懿的特长,他有信心骗过孟达。距离敌方远,本是战争中的不利因素,但可以此麻痹敌人,并给敌人以突然袭击。这就是所谓的迂直之计。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第四)

如果孟达选择上策或者中策,都会暴露出他的意图,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在司马懿眼里他早就上了黑名单,如果孟达对形势有着清楚地认识的话,他是有机会自救的。但孟达却选择了最愚蠢的下策。

关于他此时的心理,我认为应该还是不想公开和魏国决裂,仍然在待价而沽,如此贪婪可以说是自取灭亡。如果他知道司马懿有影帝的本领,应该就不会这么天真了吧。

司马懿凭借毒辣的眼光看透了孟达的本性,早早做好准备,然后通过迂直之计麻痹对手,在这场交锋中开了个好头。那么接下来他会如何对付孟达呢?我们在下篇里继续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