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名将录之司马懿篇(二)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司马宣王否极终泰来(上)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司马懿虽然可以算是三国时代一流军事家,但不得不承认,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就是和诸葛亮对决的这几年,其他时候无论是被曹操压制还是被曹爽压制,那都是暂时的蛰伏,而诸葛亮才是他一生难以逾越的大山。

这几年中司马懿先是经历了卤城大败,最后又在渭南被压得抬不起头。但司马懿也不会坐以待毙,他终究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他的策略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举例来说也就是田忌赛马。

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膑用计帮助田忌以弱胜强战胜了齐威王,司马懿也是用类似的手段,在与诸葛亮的对决中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精兵战阵齐备,正面对决司马懿根本不是对手,在三年前的卤城大战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诸葛亮的上驷以及司马懿的下驷。

蜀汉北伐要翻越秦岭天险,虽然有木牛助力,但后勤补给肯定不如主场作战的曹魏,再加上曹魏国力远胜,这就是诸葛亮的中驷以及司马懿的上驷。

而诸葛亮到最后一次北伐之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而司马懿表面狼狈实际却生龙活虎,这就是诸葛亮的下驷以及司马懿的中驷。

战争从来就不是单纯在战场上分出胜负的,战场外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司马懿虽然正面对决不能取胜,但他能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场外优势,几乎不费一兵一卒让诸葛亮含恨而死,这不正是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吗?

第五次北伐宏观来看又是一次吴蜀两国相互配合的战役,在二月份蜀汉出兵之后,紧接着吴国也在五月份大规模北伐。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资治通鉴)

吴国军队分为三路,西路陆逊和诸葛瑾率军屯驻于江夏、沔口(今天武汉附近),威胁魏国的荆州地区。东路孙韶、张承率军进攻广陵、淮阳(今天淮安市附近),威胁魏国的青徐地区。而孙权亲率中路主力大军,进攻他永远的怨念,也就是合肥新城。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当时,魏国受到两线作战的压力,魏明帝曹叡决定亲自率领水陆大军东征,七月曹叡出发,但当曹叡军开进到距合肥有几百里的地方时,孙权就率军撤退了,另外东西两两路军队也跟着撤兵,这一举动让人费解,可能是孙权不想为蜀汉火中取栗。但不管怎样,这次战役的成败就看诸葛亮对司马懿这一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这次交锋距离上次经过了三年,卤城战败其实司马懿手下的将领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一直鼓动司马懿出战,甚至指责他“畏蜀如虎”,等于说扰乱了军心,也间接破坏了部署,搞得司马懿比较狼狈。这些人司马懿肯定是不愿意再用的,他在雍凉经营了三年,也将这些人基本都换掉了。

卤城之战时曹魏主要将领张郃(已战死)、费曜、戴陵、牛金、贾嗣、魏平、郭淮等人,除了郭淮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在在五丈原之战中露脸。此战中曹魏方面登场的将领换成了周当、秦朗、胡遵等。经过这一番整顿,司马懿加强对军权的掌控,也方便他贯彻自己的战术意图。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继续用郭淮呢?原因就是郭淮不给司马懿找麻烦,不会破坏他的计划。另外三年前郭淮从羌胡手中征粮立下了功劳。再加上郭淮在陇右多年,对当地非常熟悉,这也是司马懿看重他的地方。而这一次,郭淮同样有精彩的发挥,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诸葛亮为这次北伐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前一年也就是233年冬天,蜀汉大军就开始从汉中向斜谷口方向运输粮草物资。234年开春二月份,经过三年精心准备的诸葛亮亲率大军发动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出斜谷,沿着称武功水北上,期间使用流马运粮,很快就到达渭水南岸的郿县以西地区(今陕西眉县)。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第三)

在双方刚刚抵达战场的时候,曾有一次小规模的交战,当时诸葛亮为了打开局面,派遣武将孟琰带兵渡过武功水,突然出现在司马懿战线的侧翼,形成了钳形攻势。

这个孟琰值得一说,在《华阳国志》记载里,他作为孟获的族人,官至辅汉将军。

孟琰军队渡河后,却正好赶上夏季的汛期,武功水水位暴涨,后续部队很难跟上去支援,而孟琰也撤不回来。司马懿闻此大喜过望,他立即派出一万多骑兵发起进攻,希望先声夺人,消灭蜀军这只先头部队。

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水经注)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丝毫不乱,他组织士兵紧急架设浮桥。待浮桥完成后,诸葛亮又另大批弓弩手在岸边射击对岸魏军骑兵,以掩护孟琰沿着浮桥撤退。司马懿眼看无机可乘,只好悻悻而归。

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水经注)

这时三国志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记载,说诸葛亮在兰坑屯田。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兰坑在什么地方呢?它并不在郿县附近,而是在武都地区,也就是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击退郭淮的建威附近。

其水导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合注。东径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会,水出西南近溪,东北径兰坑城西,东北流注建安水。(水经注)

这个地方不仅不在郿县附近,而且距离郿县非常远,它位于今天甘肃西和县,距离郿县足足六百里。诸葛亮大军明明是出斜谷攻关中,怎么会到六百里以外的武都去呢?

有一种说法是三国志记录有误,兰坑就在郿县附近。我认为这是不会的,毕竟陈寿就是蜀国人,而且他也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理由会搞错。所以我的解释就是,诸葛亮的确有在兰坑屯田,只不过他本人没去,而是去往关中以迷惑曹魏,兰坑屯田的军队是诸葛亮的一支偏师,也是他计划中的奇兵。

这样一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战略规划就一目了然了,他的目标仍然是陇右而不是关中。他打算伺机派兰坑屯田的军队夺取陇右,而自己亲率主力拖住司马懿大军,防止他向陇右增援。这和二三次北伐大同小异,仍然是声东击西的战术。

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别说拿下关中难之又难,即使能够成功,也很难抵挡曹魏的反扑。毕竟荆州军团可以进攻武关,曹魏中央军可以进攻潼关,河东军可以进攻蒲津渡,而陇右军队也能从西面杀过来。到时候就是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因此欲取关中,必先取陇右。

在这几次北伐过程中,只要目标是关中,就必然是佯攻,比如陈仓之战。而只要目标是陇右,就肯定是真刀真枪的打,比如第一第四次北伐。而第三次北伐拿下武都阴平二郡,也是为这次行动做的准备。

这时,此前在诸葛亮手下多次吃亏的郭淮做出了一次精准的判断,他认为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而目的则在于断绝陇道,因此必须先一步行动来阻止诸葛亮的计划。郭淮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但事实证明这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郭淮经历过建威之战,对武都地区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一下就明白了诸葛亮在兰坑屯兵的意图,就是截断陇道,所以才力排众议提了出来。

在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候曾经介绍过,从关中前往陇右有两条道,分别是陇山道和陈仓狭道,而无论走哪条道,都必须经过陈仓,这也是陈仓对于魏国无比重要的原因。

渭水北岸有一大片高地,其中有一处名叫北原,也称为积石原。如果被诸葛亮占据,相当于蜀汉大军横跨渭水组成一条大防线,将司马懿阻挡在眉县以东,这样一来司马懿别说增援陇右,连陈仓都去不了。

在这方面司马懿和郭淮想到了一起,他也立刻做出了对应,提前发兵占据了北原,郭淮顺利击退了诸葛亮的进攻。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司马懿对这个老对手也是非常的了解,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判断:诸葛亮若是有勇气,应该从武功水出发,沿着山脉向东进军。如果西上五丈原,那我们就高枕无忧了。

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原因是什么呢?诸葛亮大军目前是在眉县以西跟司马懿对峙,如果他西进前往五丈原,那只能是继续维持对峙的局面,长此以往对曹魏有利。而如果诸葛亮率大军东进的话,那么就是要威逼长安了,司马懿不可能坐视不理,恐怕就要被迫交战了,而正面对决司马懿又不是对手,故有此说。

但诸葛亮最后还是选择西上五丈原而没有东进,这可能是因为兰坑的偏师分去了部分兵力,诸葛亮这边兵力并不是特别充足,如果东进相当于拉长了补给线,还要分兵把守粮道,这时候再和司马懿交战就没有那么大把握了。丞相用兵从不行险,这也是无奈啊,家底太薄折腾不起。

诸葛亮转进五丈原后,又发起了一次断垄的尝试,准备渡过渭水进攻北原。司马懿听从郭淮的建议,在阳遂布置防守,让诸葛亮又一次无功而返。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而晋书中的神奇记载又来了,说司马懿在积石原与诸葛亮军队相遇,使其不得前进,并派奇兵偷袭诸葛亮后路,最后斩首五百多,俘虏六百多,还得到了一千多头牲口。

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晋书宣帝纪)

这让人非常无语,阳遂位于渭水北岸,应该是类似于渡口的一个地方,诸葛亮没能夺取阳遂,这说明渡河都没能成功,又怎么可能与司马懿在积石原交战呢?这段记载无论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没有出现,可信度大家都懂的。

不过诸葛亮两次意图进攻北原都没能成功,至少司马懿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这时候可以说诸葛亮断陇的计划已经失败了,他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就是撤兵回汉中,要么就是和司马懿决一死战。诸葛亮应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不可能选择撤兵。他只好原地屯田,准备解决粮草问题,与司马懿打持久战。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就这样在第五次北伐第一阶段到此结束,诸葛亮再次祭出声东击西大法,可惜这次被司马懿和郭淮识破,断陇的计划失败,双方回到同一起跑线,对峙于渭水之南。司马懿虽然没有完全回避交战,但都是在险要之处防守,唯一一次主动进攻仅仅是希望吃掉一只突前的小部队,还没有打起来。总的来看,司马懿不会和诸葛亮进行大规模会战,这就另诸葛亮很难受了。

这样的策略说明司马懿吸取了三年前大败的教训,不再指望击败诸葛亮,而把目标改成阻止诸葛亮计划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他不求取胜,只求不让对方取胜,这个目标还是很合理的。

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连续两次阻止了诸葛亮进取北原的行动,在这次对决中,战略方面司马懿不落下风,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超强军事才能,两位英杰真是旗鼓相当啊。

司马懿相信,虽然表面上蜀军主动进攻而自己在被动防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会逐渐转移到他这一方。随着234年深秋的临近,三国后期最精彩也是最动人的一幕即将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