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名将录之司马懿篇(四)高平陵之变—一场长达十年的生死之战(中)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司马懿对付曹爽的方法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非常奏效的计策,首先对曹爽示弱,让他大权独揽,然后使之自我膨胀并放松警惕,进而出天怒人怨的事,最终失道寡助,这时再一击致命。春秋时候郑庄公消灭弟弟共叔段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曹爽最嚣张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这一点可以从清河、平原二郡争地界一事体现出来。当时孙礼担任冀州牧,负责调解这件事。孙礼认为这很容易裁决,以地图为准即可,于是支持平原郡的主张。这得到了司马懿的认可,当初司马懿击败全琮、朱然的时候,孙礼也在他麾下作战,所以算是自己的嫡系了,这时候肯定要力挺一下老部下的。但是曹爽不答应,他说地图有问题,还得从长计议。

若欲使必也无讼,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而曹爽信清河言,下书云:"图不可用,当参异同。(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魏烈祖就是魏明帝曹睿,魏明帝时期的地图在时间上并不遥远,很有说服力,但是曹爽却硬要阻挠,而且给不出什么合理的说法。后来孙礼上奏说这么明显的事如果不能主持公道那我不如辞官。曹爽认为孙礼不给他面子,竟然判处孙礼五年徒刑,后来经人说情才在一年后转调城门校尉。

爽见礼奏,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在家期年,众人多以为言,除城门校尉。(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这说明曹爽是对人不对事。孙礼这件事办得有理有据,挑不出毛病,但错就错在他是司马懿的人,只要是司马懿的人就要反对,这在曹爽阵营里就是政治正确的事。孙礼的表态说明他是坚定站在司马懿一边的,这才是曹爽勃然大怒的主要原因。

之后孙礼起复,又被升为并州刺史,临行前他向司马懿表达了自己对曹爽胡作非为的不满和痛心,希望司马懿能挺身而出。但司马懿说你打住吧,不能忍也得忍。

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之前夏侯玄和司马师人事变动一事,说明当时曹爽和司马懿还是维持表面上的和谐的,但现在这样公开打击司马懿的人,就属于已经撕破脸了。孙礼比较耿直,希望司马懿出头对抗曹爽,但司马懿这么精明老练,时机未到的情况下肯定不能冲动。

目前曹爽太过强势,司马懿让孙礼忍耐是为了保护他,也是在保存自己一方的实力。孙子兵法中说: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不可硬拼。这时候只能等,等待对手自己犯错,露出破绽。当初靠这一策略耗死了诸葛孔明,现在暂且放纵一下曹爽又有何不可呢。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司马懿示敌以弱的策略非常奏效,曹爽逐渐放松了警惕,多次带着他的兄弟们出城游玩。桓范劝他说:“你掌握大权,你的兄弟掌握禁军,现在一起出城,一旦有人图谋不轨关了城门,你可就回不来了。”

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资治通鉴魏纪第七)

之前说过,桓范此时还不能算是曹爽的人,但是他心里已经偏向曹爽了,所以才会苦劝。他所说的关闭城门的人,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有能力有胆量这么做的人只有可能是司马懿了。

桓范出身的龙亢桓氏虽然也是世家大族的一员,但桓范是曹爽的同乡,而且曹爽对他比较礼遇,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站在曹爽一边。但曹爽却辜负了他一片苦心,仍然是迷之自信,他觉得没人敢这么干。就这样,一个曾经谨慎持重的青年俊彦逐步在自我膨胀中走上了不归路。

不过桓范的提醒多少还是让曹爽心中产生了些许疑虑,他决定再派人试探一次,毕竟老戏骨有过装病的前科,而试探的人选就是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的李胜。

李胜在魏明帝时期因为卷入浮华一案,仕途黯淡。等到后来抱住了曹爽的大腿,短短九年间就从县令提拔到封疆大吏,可以说是火箭般的蹿升,这也证明他是曹爽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胜在去荆州赴任前,到司马府上去辞行,其实就是想看看司马懿生病的真伪。这对司马懿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一旦被李胜看出端倪,就会招致曹爽的疯狂打击。

当年和诸葛亮的使者会谈,司马懿不仅没有透露一点情报,反而套出了蜀军的机密,这一次李胜一样落入司马懿的算计之中。

因为来访这件事是不可能提前告知司马懿的,所以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司马懿的即兴表演。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杰出的影帝,司马懿未雨绸缪,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他的演技非常精湛,在言行中表现出言语不清、听力障碍、上肢麻痹、不能进食等状态,这都是明显的中风症状。古代没有输液技术,中风患者若难以摄入食物则必死无疑。李胜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断定司马懿命不久矣。于是告诉曹爽说司马懿只剩一口气了,不足为虑。

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资治通鉴魏纪第七)
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资治通鉴魏纪第七)

经过这件事后,曹爽就再也不把司马懿当做威胁了,司马懿也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接下来他只需要静静等待,只要时机到来,他就会发动雷霆一击。

政变这件事最是生死攸关,一旦失败除了逃亡外国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这也是最机密的事,为了防止泄密,参与者一定要少,因为即使几个主要参与者自己不泄密,也难保他们身边的人是不是可靠。当初董承密谋除掉曹操,其失败的原因就是犯了参与人数过多这一大忌。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后汉书董卓列传)

司马懿作为顶级权谋家自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的行动只有两个人知情,除了他自己以外就只有长子司马师,连司马昭都没有告诉,保密工作做到这个地步,难怪曹爽一无所知。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晋书景帝纪)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司马懿如此信任他是有道理的,高平陵之变前夕的司马师无论在能力还是心态方面几乎都已经得到了他父亲的真传,这也体现了司马懿在用人方面的高明。

早年的司马师是一个出身富贵的公子哥,他与何晏夏侯玄等人交好,经常一起清谈,但后来由于浮华党人遭到魏明帝曹睿的嫉恨,司马师的仕途几乎就被堵死了。而这时候他又失去了结发妻子夏侯氏(死因存疑)。

司马师从人生赢家一夜之间变成了前途黯淡的鳏夫,这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挫折只能摧毁弱者,真正的强者却会愈挫愈勇。当司马师东山再起的时候,已经是曹芳时代了,在家中闲居几年之后,当初那个风度翩翩的富贵公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极为冷静乃至冷酷的中年男子。

在重新出仕到高平陵之变这些年里,司马师做出了一个壮举,即训练了三千死士却不被人发觉,而起事前一夜就能集结完毕。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景帝纪)

千万不要低估它的分量,即使统军能力强如兵仙韩信,也会因为手下的背叛死于非命,司马师却能做得如此完美,这份统率力和个人魅力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如今万事俱备,只等曹爽犯错了。这个机会不会让司马懿等太久,一场席卷整个洛阳的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