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三国名将录之邓艾篇(二)偷渡阴平:东方汉尼拔的巅峰之战(下)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虽然邓艾决定孤注一掷,但他首先还得选一条路才行。若想南下进入成都平原,一般有三条路线,自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西面金牛道最为著名,当年秦灭巴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一路南下可以直抵成都。中间的米仓道通向巴中,而东面的荔枝道则在唐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当时钟会大军已经突破阳安关沿着金牛道南下逼近剑阁了。不过剑阁却不是能够轻易突破的,李白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描述可谓再形象不过了。钟会坐拥十几万大军但还是被堵在那里一筹莫展。

邓艾如果想要另辟蹊径抢占头功的话,明显走金牛道是不可能了,那么看起来似乎只有米仓道这一个选择了。

但其实邓艾走米仓道的话也有一个问题,由于他当时还在阴平,所以必须北上武都然后再到汉中,这样才能走米仓道。不过这么一来就难免通过钟会的占领区,不产生接触是不可能的,而邓艾也难免会受到制约,因此这条路线是不可行的。

于是邓艾选择了第三条路线也就是阴平小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是金牛道,对于大军行进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邓艾所走的路线,比起前面两条路还要难上百倍,甚至可以说根本算不上是路。

在阴平桥头围堵姜维失败后,邓艾与诸葛绪会和,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一计划,希望诸葛绪同行走阴平小道南下成都。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邓艾和诸葛绪是平级,他并没有权力指挥诸葛绪,所以他只能提个建议而已。不过诸葛绪却以没有接到上面相关命令为由拒绝了,而是前往钟会处与其会合。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其实诸葛绪没有跟邓艾一起冒险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他没有完成堵住姜维的任务,但是此战夺得汉中,即使到此为止,也是有些功劳的。他还有大好的前途,完全没理由和邓艾去冒险。对诸葛绪来说,求稳就足够了,他也没有邓艾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

灭蜀之战的三名主角钟会、邓艾和姜维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豪杰, 这是一场天下最高端的棋局,诸葛绪这等平庸之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登场的,很快他就被钟会以畏战为由夺了兵权,并押送回洛阳治罪。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不过这对于诸葛绪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他这种级别的选手,在顶级高手的较量之中只会被碾得渣都不剩。提前出局的诸葛绪反而得以善终,他的后人也做到九卿的高位,不得不说福祸难料。

按百官名: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子冲,廷尉。(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钟会兼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后,兵力已经多达十五万,但他仍然无法攻克剑阁,于是他写信劝降姜维,却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所以这时候钟会已经有退兵的打算了。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而邓艾即将率军踏上一场传奇的征程。他的策略就是直插蜀国空虚的腹地,如果剑阁守军回救,那么剑阁的防守则必然减弱,钟会就能顺利破关;如果剑阁守军不回救,邓艾就可以横扫成都平原。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这种出其不意直插敌国心脏的军事行动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四百多年前汉尼拔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为世人所传颂,不过关于他具体的行军路线,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目前普遍认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观点最为可靠,他提出汉尼拔先是抵达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然后向东进入阿尔卑斯山区,翻过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蒙特热内夫尔山,进入波河平原的都灵。走过这段五百里路程后,汉尼拔的军队减员达到一半以上。

但是邓艾所走的阴平小道,艰险程度与其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条路长达七百余里,基本就是无人区,更别说大军通行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在传统看法中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治所阴平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最后到达江油关。也就是下图中这条路线。

但是这条路只有最多四百里,与史书中七百余里的记载不同,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邓艾军队是否有经过摩天岭这一点也尚存疑虑,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提到过这一点,而仅仅是出现在各种传说中。

摩天岭应该就是松坪子东面这座山,海拔2200米以上,而接下来走到唐家河时候,海拔高度就下降到1800米了。在这段仅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中,落差竟然达到400米之多,换算过来已经是15度左右的陡坡了。

目前国内山区的公路坡度一般超过10度就算非常陡峭了,15度的陡坡即使是汽车都不太容易行驶,如果邓艾真的裹着毛毡滚了这段路程的话,我想以他年近古稀高龄的身体应该是撑不住的吧。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邓艾并没有翻越摩天岭,他在阴平桥头兜了一圈,然后再向西,这样就绕过了摩天岭天险,后面的路线就和传统看法基本吻合了。

这种看法我认为是比较有道理的,首先这趟路线的长度确实达到了七百里左右。另一方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出征之前和诸葛绪是有一番会晤的,这个地点大概率就在阴平桥头。既然邓艾已经到了这里,又何必再折回去走摩天岭呢?

但是尽管如此,邓艾军队所受到的困难也是超乎想象的,这条路上尽是高山深谷,行军路上稍不留神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

而更大的危机也即将袭来,那就是断粮。邓艾军队最后一次得到补给应该也就是在阴平桥头附近,从此地出发到江油关也有四五百里的路程,一路行军至少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山路艰险,难以携带太多辎重,士卒所遭受的饥寒之苦可想而知。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邓艾这支孤军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后,他们终于来到阴平小道的终点江油关,只要突破这道关隘,成都平原就近在眼前了。

其实邓艾偷渡阴平这件事,在钟会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毕竟按照邓艾上书中的观点,如果能吸引剑阁守军回救,那他就很有可能趁势打破剑阁了,因此他派出部将田章支援邓艾。但令钟会意外的是,这反而给邓艾帮了大忙。

在攻打江油关的战斗中田章表现非常出色,先是击溃了蜀军伏兵,然后又立下先登的大功,蜀军守将马邈投降,至此成都平原已经门户大开。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蜀汉朝廷闻讯大为惊恐,就在江油关失守后不久,立刻派诸葛瞻率军来救。

关于诸葛瞻这个人,虽说他确实精神可嘉,气节方面无可指摘,不过在能力方面就比较平庸了。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他的好名声基本都来自于父亲诸葛亮的遗德,但却名不副实。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他的儿子看得非常通透,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他就提到诸葛瞻以后可能难成大器。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但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也是事实,稍微能打的几个人全在剑阁,朝廷也是真的无人可用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与诸葛瞻同行的人中,却有一位颇具战略眼光的人才,他就是黄崇。此人虽然声名不著,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黄权。

当初猇亭战败后,黄权的孤军被困在长江北岸,不得已只好投降曹魏。刘备也算是个通情达理的仁义之主,他心里清楚这次大败跟他不听黄权的建议有很大关系,因此他也没有怪罪黄权留在益州的家眷。但就是这样一次善举,竟差点给蜀汉成功续命。

当时诸葛瞻已经率军抵达涪县,然后就停滞不前了。这个操作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因为涪县周围无险可守,双方只能硬碰硬。邓艾的军队虽然疲敝不堪,但毕竟九死一生士气高涨。

另一方面,邓艾的人马都是陇西的野战军,而诸葛瞻带领的都是没经过什么风浪的中央军,蜀军中比较能打的部分全在剑阁,战斗力方面魏军占据上风,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决战就太冲动了。

而更好的对策也是有的,黄崇继承了父亲黄权的军事才能,他提出应该趁邓艾还没杀出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快速进兵占据险要之地防守。虽然没有江油关那样的关隘,但至少也比平原作战更有优势,可惜被诸葛瞻拒绝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要是诸葛瞻打定主意在涪县决战也就罢了,他后面的操作则更加失败,竟然分兵前去迎战。兵法有言:倍则分之。即使邓艾减员严重诸葛瞻兵力更多,但是你分兵也得两路夹击啊,否则岂不是成了添油战术?

对邓艾这种级别的名将来说,这就是送上门的菜,要是和他对决多年的姜维也是这种水准,说不定他早就把蜀国灭了两次了。很快蜀军前锋就被邓艾击溃,诸葛瞻只好退往绵竹。

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虽然这场战败损失并不算太大,但却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伤了士气,还严重制约了后续的战略部署。因为当敌军突破你所有的险关进入腹地后,战略决战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有人可能会说,坚壁清野才是上上之选。没错,理论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为作为领兵大将,如果放任敌军在国土上肆虐,你的主君就不会放过你,另外你的政敌也会疯狂的攻讦你。最终的结局恐怕不是在战场上死无全尸就是在刑场上身首异处,这一点惨遭磔刑的袁督师恐怕最能感同身受了。

当初汉尼拔在意大利连战连捷,按说罗马方面应该采用费边的策略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但一系列大败导致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决策者的头脑,结果坎尼一战精锐尽丧。

现在诸葛瞻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绵竹已经是成都以北最后一道防线了,除了决战他别无选择,如果能把邓艾堵在山区里,恐怕局面就大大的不同了。

这个结果正是邓艾想要的,之前历尽千难万险才走过阴平小道,如今又连番苦战,魏军将士们全凭着一股气才支持下来,如果耗得久了这股气卸掉,恐怕结局就不妙了,速战速决才是唯一的制胜法门。

但是邓艾这支军队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已经强弩之末了,如果诸葛瞻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情况就糟了,毕竟他不敢越过绵竹直扑成都。

邓艾决定采取心理战,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写信劝降诸葛瞻,对于这种没受过什么历练的官二代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完全受不了激将,于是邓艾略施小计就成功激怒了诸葛瞻。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如果主帅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那么还没打他就已经输了。这场大战终于以邓艾取得全胜而告终,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纷纷战死。邓艾进兵雒县,这里已经距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路了。

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绵竹之战可以说是魏灭蜀的最后一战,随着这场大败,成都的人心已经彻底散了,在谯周等人的建议下,刘禅向邓艾投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在这场大战中,邓艾以区区三万军队就能攻灭一国,此等丰功伟绩足以和汉尼拔比肩。虽然他最终下场凄惨,但这无法掩盖他的辉煌,偷渡阴平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传奇的灭国之战而名垂千古。

本文上篇在这里

晚三国名将录之邓艾篇(二)偷渡阴平:东方汉尼拔的巅峰之战(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