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究竟因何而死,罪魁祸首不是杨仪更不是诸葛亮,而是这个人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随即发生了一次内部动乱,最后以魏延被杀而告终。虽说此次动乱规模不大,也很快被平定,但是对于蜀汉来说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让这个本就人才匮乏的国家进一步陷入了“蜀中无大将”的窘境。

魏延究竟是否有反叛之心,这一点没有争议,陈寿认为魏延只是不服和他一贯势同水火的杨仪,诸葛亮死后的权力之争导致二人互相攻杀,这是直接原因,已经成为定论。不过事情究竟为何会恶化到这一步,这一深层次的原因历来却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大的幕后黑手就是诸葛亮,他认为魏延立功心切,军事上喜爱冒险,和自己的军事主张格格不入,并且性格骄矜高傲,不服管束,认为他是个不稳定因素,因此才会设计将其除掉。而根据就是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次重大军事会议竟然没有叫魏延参加。因此断定这是一次针对他的阴谋。

不过我认为这种阴谋论不足取,诸葛亮无论在国中还是军中都有着绝对的权威,魏延虽然多次提出冒险策略而不被诸葛亮所喜,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是实打实的,比如他就是郭淮的克星,战绩非常不错。

诸葛亮对于蜀汉人才匮乏的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想除掉并无明显反心的魏延呢?执法严明的诸葛亮绝不会做出这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即便诸葛亮真的想要除去魏延,以他对军队和政局的掌控力,完全可以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动手,而没必要在自己去世后节外生枝,那样事情更容易失去控制。

至于那次军事会议为什么没有叫魏延参加,这不是要展开针对他的阴谋,而是诸葛亮估计魏延在自己死后可能不会甘心听命撤军,于是干脆将他放弃了。他不愿意撤退就不管他了,毕竟还有姜维所部在殿后。

到时候主力部队已经撤退,魏延这支先锋即使还想打,只要后方不再供应粮草,他就不得不退。即便发生最坏的结果,魏延坚持不撤军而被司马懿击溃,损失也会降到最小。

之前我们在《百年东吴》系列孙策部分的结尾处曾经说过,一个进取风格的领导者在安排后事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外扩张的战略是否还能延续下去。如果不行,那就只能转为保守。

百年东吴(二十一)孙策托孤

诸葛亮应该就是这么考虑的,或许他认为未来的蜀汉仍要继续坚持北伐,但至少这一次北伐是不能继续了,因此如果把大权交给魏延,肯定会生出祸端,他这么冒险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迟早会全军覆没,与其那样还不如保住益州的小朝廷。而魏延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诸葛亮的决定是正确的。

只不过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期,而这就引出了第二种观点,认为杨仪是阴谋除掉魏延最大的主谋,甚至那次军事会议都有可能是被杨仪等人虚构出来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应该也不是太确切,那次军事会议除了杨仪之外还有费祎和姜维参加,虽说在这次针对魏延的行动中费祎算是杨仪同党,毕竟他们都是出身荆州的文官,不过姜维却是凉州人,而且从后来的发展看姜维和这些荆州派关系也不是那么和睦,他们会这么信任姜维吗?如果伪造丞相遗命之事泄露出去,他们岂不是要糟糕?

因此那次军事会议应该是确实存在的,安排魏延殿后也是诸葛亮的意思,毕竟出击的时候他是先锋,撤军的时候他去殿后,这合情合理。而且作为先锋,魏延可能也并不和主力部队驻扎在一个地方,这就是他没参加会议的原因。

而这种观点认为杨仪是除掉魏延的主谋,这一点却值得一说。按照史书记载,当时杨仪确实是军中实际领导者,费祎受杨仪委托去和魏延沟通,后来王平也受他之命前去抵御魏延,最后斩杀魏延的马岱也是杨仪委派的,这都证明他是这一事件的主导者。

但有一个人却不能忽略,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操盘者,甚至杨仪也是被他所利用的,这个人就是费祎。

费祎是个非常善于社交的人,这从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中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而魏延和杨仪交恶,连诸葛亮都对此没什么好办法,偏偏费祎能调和他们二人的关系,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比较收敛,这确实非常不简单。

在诸葛亮去世后,魏杨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情况已经无法控制,费祎也必须做出决断了。

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性格都有问题,都不是好相处的人,不过杨仪毕竟是文官,地位和资历比不过魏延,而魏延是掌握着兵权的大将,除了刘备和诸葛亮他谁也不服。

另一方面,费祎还是诸葛亮钦定的第三代接班人,如果魏延得了势,连蒋琬很可能都无法和他对抗,那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上位呢?

相比起来,杨仪要比魏延好对付得多,因此费祎肯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这一次暂时站在杨仪身边,先除去魏延,杨仪日后再慢慢对付。

正好这个时候杨仪派费祎去魏延那探探虚实,同时应该也有暂时先稳住他的意思,于是轮到费祎发挥的时候到了。

按照费祎以往调和魏杨二人关系的经历,他去确实是最合适的,至少他是这边最能得到魏延信任的人。

费祎传达了诸葛亮的遗命后,魏延果然大为不满,他认为诸葛亮虽死,但他却可以继承北伐大业,因此绝不会听命杨仪为撤兵而断后。于是魏延要求费祎留下和他一同做军事部署,并且写下文书下发给部下,二人一起署名,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实魏延并非不清楚在诸葛亮已死且司马懿严阵以待的情况下,北伐不宜继续进行,他的意思应该是借着继续北伐这个名头夺取兵权。

而费祎本来想的是尽量延缓一下魏延的行动,等主力部队已经撤走了,他也就没戏唱了,没想到魏延这么急,因此他只能随机应变了。于是忽悠魏延说:“杨长史是文官不通军事,我应该把您的意思跟他说明一番,那样他就不会反对了。”

这些年的交情让魏延觉得费祎是个不错的人,他可不知道费祎已经在计划除掉他了,于是没多想就答应了。可是费祎刚走没多久魏延就后悔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全让对手知道了,这太失策了,虽然立即派人去追,但是费祎快马加鞭已经走远了。

再派人去打探消息的时候,发现杨仪等人已经在安排撤兵了,这才知道上了费祎的当,夺得兵权的想法已经完全落空。

现在没办法,魏延本着兵贵神速的理念,只能抢先行动,没想到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却真的给了杨仪等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杨仪是后勤方面的人才,在“足兵足食”这项才能上,他甚至要超过了诸葛亮。但论起对部队的统率力,肯定比不过“善养士卒”的魏延,结果在行军过程中反而被魏延抢了先,导致魏延率先到达褒斜道南口,并烧毁栈道,将自己堵在谷中。

事情恶化到这个地步,是杨仪等人没想到的,现在双方都指责对方叛变,只好等待朝廷决断了,于是魏延、杨仪各自向朝廷上表申诉。

这里是魏延的一个昏招,想要夺得兵权,只有斩首策略,争取把杨仪等人骗出来杀了,然后说他们谋反。不过杨仪对他肯定早有防备,必然不会上当。因此在诸葛亮决定放弃魏延的时候,他就只有乖乖听命一种选择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现在即使向朝廷申诉也没用,先不说他烧毁栈道阻击友军,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没人会支持他,就是朝中他也没人啊。

但是杨仪那边就不一样了,人家在朝中是有人的,蒋琬和董允都和他们在这次行动中结成了攻守同盟,而将这两个人拉进同盟,依然是凭借费祎这个纽带。

其中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他为了给自己上位消除障碍,肯定在这件事上不会偏向魏延,因此他和费祎是有着共同利益的。

而统率着宫中宿卫亲兵的实权人物董允也和费祎有着深厚的关系,当年董允的父亲董和就非常看重费祎,还跟董允称赞他。另一方面,这两个人还都跟刘璋有些关系。

董和是刘璋旧部,这个自不必说,而费祎和刘璋则有着亲戚关系,他的族父费伯仁的姑姑是刘璋的母亲,也就是说费祎算是算是刘璋一个远房的外甥。

有了以上这些关系,费祎和董允走到一起就是十分正常的事了。

听说魏杨二人针锋相对后,皇帝刘禅也不敢轻易做决断,一边是先帝当年器重的大将,一边是丞相生前喜爱的干才,他不是个蠢人,不愿意轻信任何一方,因此将蒋琬和董允叫来问问他们的意思。结果这两个人都表示支持杨仪,错在魏延。

他们一直在后方,并不清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可态度却如此坚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蒋琬、董允二人早就和杨仪及费祎形成了反魏延同盟。

刘禅见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答复,于是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让蒋琬带人前去现场进行调查。

到了这一步,魏延已经没有一丝希望了,因为这次蒋琬是带着禁军来的,两面夹击之下,他肯定得完蛋。只不过还没等蒋琬赶到,他就被另一个人解决了。

这个人就是王平,他在阵前对魏延等人大声斥责道:“丞相归天,尸骨未寒,汝等岂敢如此胆大妄为?”

魏延虽然擅长带兵,但他的士卒都到家门口了,如今归心似箭,怎么会愿意跟着他叛乱?于是很快一哄而散了。

见事已不济,魏延只好带着儿子逃亡汉中,最后被马岱所杀。而蒋琬一行刚出发没多久就听到了这一消息,于是就掉头返回了。

杨仪听说魏延已死,顿时大喜过望,可他不知道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自己其实也是别人的猎物。

其实杨仪对除掉魏延如此执着,除了两人本来的仇恨以外,很可能跟他认为自己也有机会成为诸葛亮接班人有关。

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而且在魏延死后,也没什么人比他资历老了,再加上此次除掉魏延居功至伟,理应接替诸葛亮。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对他这种心胸狭隘的人很是不喜,只不过因为他确实有才加以任用,但是肯定不会重用。再加上杨仪还有着曹魏降臣这一背景,尽管他是主动投诚,但身份还是有点敏感,怎么看都不适合做执掌蜀汉大权的人。

诸葛亮临死之前,刘禅派李福前来探视,在那次交谈中,诸葛亮指定了蒋琬和费祎分别作第二代和第三代接班人。由于李福是皇帝的特使,这次对话很可能是秘密进行的,除了刘禅和李福外,应该也就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三个当事人知道。而不明所以的杨仪却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魏延事件结束后,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蒋琬逐步上位,而杨仪却只得到了中军师这个没有实权的职位,这让他愤愤不平,经常说些出格的言语,别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看到这一幕的费祎心中暗喜,是时候该进行下一步行动了。

于是费祎特意去看望他,这让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杨仪很是开心,于是敞开心扉,大谈特谈。他以为费祎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殊不知对方是要置他于死地的。

在交谈中,杨仪越说越不着边际,竟然说出“早知如此当初应该投魏”这样的话。

费祎闻言心中乐开了花,等的就是你这个,于是转头就把杨仪给举报了。

其实甚至还有一种可能,这或许是费祎故意栽赃。杨仪即使再心有不满,按说也不该对外人讲出这么出格的话。

但不管怎么样,这件事对杨仪的仕途是致命的打击,他被贬为平民,总算是捡了一条命。

不过杨仪还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他继续着出格的言论,终于引起朝廷震怒,最后被迫自杀。

在诸葛亮死后的一系列动乱中,先是魏延被杀,后来杨仪被迫自杀,这两件事背后都有费祎的影子,他才是这件事背后的大赢家。

魏杨二人为了争权弄得你死我活,最后同归于尽,谁也没能笑到最后,而背后的费祎却成了最终的胜利者,这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蜀汉本就是小国,根本经不起这样折腾,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尚能凭借自己的威望控制局面并凝聚人心,但在他去世后却立刻发生内讧,这个国家已经彻底没救了。

近期文章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33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百年东吴(三十五)借荆州

百年东吴(三十六)交州风云

百年东吴(三十六)第一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七)皖城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八)湘水划界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