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拆迁一夜暴富的新闻大家多半听过。 也正因此,某些不良市民“趁火打劫”,想发笔横财。 可在河南某村子里,却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钉子户”。 2007年,当地拆迁办决定征用他家大院,并给出1亿补偿款。 但面对如此高价,此人竟面无表情,反倒眉头紧锁,怒斥道: “就算给我100个亿,我也不搬!” 如此来看,他不愿搬走,或许是另有隐情。 正当众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时,房主却突然主动提出要将自家院门敞开。 届时,所有人都能进入大院参观。 抱着好奇的心态,村里几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赶去。 万万没想到,每一位参观完的人,无一不对他竖起大拇指,恍然大悟地说: “老任呀,得亏你坚持了......” ![]() 任金岭 众人为何会说出此番言论? 大院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听闻乡亲们的话,老任也不由得嘴角上扬,感慨着自己曾“孤军奋战”的经历...... 不愿拆迁 背后玄机2007年,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河南省郑州东史马村被列入拆迁名单。 听闻这件事,村民们都按耐不住内心激动,整日在村口交流。 你一言我一句中,大家得知拆迁后,每家不仅有一笔补偿款,还会分到新房子。 这对住了大半辈子土砖瓦房的村民们可谓是天大的喜事。 所以,等到拆迁办工作人员到达后,几乎每家都积极配合。 短短两三天,整个工作就已接近尾声。 就在众人都以为此次拆迁工作会顺利完成时,村中一位老人却开始当起“钉子户”。 他就是前文提到的老任——任金岭。 ![]() 任金岭 老任是村中唯一一个“唱反调”的人。 看着写满乡亲名字的册子,他只是嗤笑了一声,便把工作人员逐出家门。 最初,拆迁办的人只当他是想要更多赔偿款。 毕竟这样的行为,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于是,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工作人员决定先协商。 后经过会议讨论,他们决定直接给出一亿的高价补偿。 这笔钱换做今天都算得上一笔不菲的资产,更别说在15年前。 但万万没想到,信心满满的工作人员拿着合约,来到任金岭家后却再次吃了“闭门羹”。 “走走走,我不会同意拆迁的!” 任金岭一见是工作人员,连让他们说话的机会都不给,直接轰走。 见状,围观的村长和乡邻都看不下去,纷纷上前劝说。 “老任,你家几代人都挣不了这么多钱!” “签了吧,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 然而,面对七七八八的声音,任金岭却始终不为所动。 ![]() 后来,工作人员实在没辙,只能开门见山说道: “老爷子,难道一亿你还嫌少?虽说你家院子确实挺大,但一亿已经是我们能给出的最高价格了。” 听闻这话,任金岭横眉冷竖,不屑地哼了一声,随后说道: “别说一个亿,就是给我一百亿我也不会拆的!” 众人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难道不是因为钱?那到底有什么特别原因? 一想到这儿,工作人继续追问道: “老爷子,那你究竟是为什么不愿意拆啊?你看我们前前后后也来了这么多次,体谅体谅我们工作辛苦,总得给我们一个不能拆的理由吧!” 任金岭听罢,脸上愤怒的神情渐渐平缓下来。 ![]()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 “不是我不配合你们工作,只是我这院子,可不普通。 它啊,建于清朝,是我们家族的祖宅,我们的命根子啊。 所以,于情于理我都不能让你们给拆了去咯。” 众人一听,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只是任金岭为了不拆房子而找的借口,便对他说: “祖宅?清朝流传下来的?老爷子,您可别忽悠我们,我们可是会找专家来鉴定的。” 听到质疑声,任金岭又有了几分不悦。 ![]() 任金岭 他拍腿,赌咒发誓地说道: “你尽管找,我随时奉陪。” 就这样,拆迁办工作人员出于工作流程需要,在第二天带来有关专家。 彼时,村里人都赶来任金岭家,院子里里外外站满了人。 大家本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殊不知这一看,真的得知“惊天秘密”。 只见专家在老宅仔细摸索一圈后,取下眼镜,严肃地对着一旁工作人员说道: “这院子真不能拆,不能动,这可是文物!” 话音刚落,众人瞪大双眼,齐刷刷转头看向任金岭。 原来,他一开始就没有说谎。 感受到大家炙热的目光,老任坐在院子的角落,低头沉默不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缓缓开口,说起“任家院子”的故事。 这个老宅,是任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任金岭,也是从小听自己父母讲述老祖宗们的故事。 ![]() 任家大院 追溯起来,宅子的修建原因,要从乾隆时期说起...... 当时,任家已是东史马村非常有声望的大家族。 族里许多人都入仕途,在朝中为官。 也正因此,任家家训十分严苛。 长辈总是会告诫任家子孙从小读书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个名叫任君选的任家后代,就最有出息。 因饱读诗书、满腹绝学,他从小便励志要走上仕途,为家族和百姓做贡献。 不负众望,在科举考试中,他崭露头角,拔得头筹。 靠着自己的学识才华,任君选成为朝廷官员。 后来,经过在朝廷中摸爬滚打,他步步高升,最终做到二品官员。 恰逢那时,任家家主老去。 有权、有势、有学问的任君选自然成为任家新任家主。 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任家果真愈发兴旺,人才辈出。 自然而然,任家家产也越来越多,祖宅面积也不断扩大。 直到六十多年后,房子竟然有了三十余亩。 此等大小放在当时,就是朝中丞相府的水准。 这足以表明任家家底多么厚实。 ![]() 任家大院 更重要的是,世人都说“富不过三代”。 但任家却在祖祖辈辈的努力中,打破了这句话。 直到道光年间,任家依旧出了很多有才华的人。 其中一个叫任德润的人更是优秀。 他是任君选的曾孙。 其从小秉持任氏家训,努力上进,最终也成为二品官员。 而最让任家骄傲的,是任德润在任期间的丰功伟绩。 因为为官时的兢兢业业,他有幸得到皇上赏识。 当时,道光帝直接御赐其一块匾额。 上边写着“辅翼国政”四个大字。 在古代,这样的荣誉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对于任家亦是如此。 任金岭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带领众人来到门口。 这时,他突然停下脚步,指着门口最上方,有些自豪地说道: “你们瞧,就是这块。”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众人果真看到了那块牌匾。 ![]() 它挂在正门正上方,四个字苍劲有力,显得宅子庄重威严。 如今,牌子上虽已有岁月的痕迹,但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破损之处。 能看出牌匾的主人十分用心,将它保存得很好。 但奈何,在国事面前,小家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本以为任家会一直这样风光下去。 但到了清末,世间开始不太平起来。 战乱年间,民不聊生。 任家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渐衰败。 当时的家主为了不引人注意,不仅命人将任家院子改成普通村院,还把家里所有值钱物品都藏起来,以免被列强掠夺。 讲到这里,任金岭再次低头,陷入回忆之中。 他带着一丝颤抖的声音,对众人讲述道: “当时的那个情况下,大家应该都能想象,生活会多不容易,但我的祖先们,在自己食不果腹,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都没有选择变卖家产,我怎么能背弃他们呢?” 转眼间百年过去,时间回到现在。 ![]() 任家大院 任家宅子已经经历两百六十几年的风雨。 他们的香火在这里得到延续,一代代传承着。 情理之中,世代居住在这座宅子里的任家人,早已将老宅子看作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对于任家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根。 落叶必须归根,根不能断。 “从小,我的父亲就告诉我,我们任家有家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祖宅,万万不可变卖抵押。” 任金岭继续向众人娓娓道来。 从小在这里生活的他,对于祖宅感情一点不比先辈少。 这座宅子对其来说,是任家的延续,更是任家的精神传承。 大院平安 申请保护 听完任金岭的故事后,所有人都陷入长久的沉默中。 突然,一位工作人员开口: “任老先生,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并且核实了,我们会回去向上级说明情况的,你不用再担心了!” ![]() 任金岭听罢,顿时红了眼眶,连声说着: “谢谢,谢谢你们。” 令人欣慰的是,后面所有工程都绕过了任家院子。 而任金岭本人更是一步也没离开过这座宅子。 虽然大家一再向他保证,不会让院子受到丁点损坏。 但其依旧放心不下,在工人施工期间,坚持住在院子里。 随着工程的推进,村里的乡亲都走得差不多。 空荡荡的村里除了施工队,只有任金岭一个人。 他每天孤独地坐在院子里,不仅出行采购十分不便,且每天晚上也会因为工队施工而不能睡一个好觉。 任金岭的儿女知道这件事后,赶忙回到老家,准备把他接回家住。 可任金岭却摆了摆手,坚定地说道: “你们自己回去吧,我不走,我要在这里看着老宅,网上暴力拆迁的新闻那么多,我要自己守着才安心。” ![]() 尽管这样的日子很苦,但是他从来不后悔,也不抱怨。 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工程安全竣工,任家老宅没有一丝损伤。 任金岭终于可以安心生活了。 但这时,他又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 周围新建的高楼让整个东史马村变得焕然一新,不再是以前那副破败的模样。 只是这样一来,任金岭的院子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为此,他没少操心担忧,怕总有一天院子面临拆掉、破坏的风险。 好在任金岭的一位朋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你为什么不再去自己找个专家,弄个文物保护书,这样你这里就彻底被保护起来了。” 朋友的一席话,让任金岭顿时灵光一现。 ![]() 为了不让老宅的文化传承断送在自己手中,他经过思考后,来到郑州市文物保护局。 而后,其向文物保护局递交了一份保护申请书。 当时,工作人员十分耐心热情地接待了他; 并在知道他想法后,马上向上级汇报,随后联系到建筑学和历史学方面的专家。 就这样,一行人共同前往任金岭家中,进行实地考察。 等到众人来到任家院子,一到门口,任家老宅门前那38根胡人造型的栓马柱就引起专家的注意。 看着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栓马柱,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对着任金岭说道: “我见过很多民间流传下来的文物,你这个算是保存的最好的了,太棒了。” 进门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典型清朝设计款式。 ![]() 非但这样,屋内墙壁上保存完好的彩画、门窗上的雕花......都非常有年代特色,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对于研究清朝晚期,我国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极大作用和帮助,是不可多得的古宅。 紧接着,任金岭将家中保存下来的古董全部取出,小心放在专家面前。 看着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董,专家两眼放光,十分满意,对他说道: “保存完整度很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回去后我会如实向上级报告情况的,你放心吧。” 得到专家报告确认后,终于在2009年,“任家大院”正式成为郑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任家大院被认可,总是陆陆续续有一些热爱古董文化和历史的人,想要上门参观任家院子。 ![]() 看着自己的房子不仅得到政府承认,而且还有很多人都喜欢。 任金岭心中激动万分,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任家后人有了进一步想法。 那个时候,任金岭的儿女对他说: “爸爸,咱们这个院子这么有意义,为什么你不去试试看能不能申请为博物馆?这样全国的人都能到咱们的院子里来学习了,咱们老祖宗的文化不也就能一直流传下去了吗?” 任金岭一听,频频点头,说道: “你说得对孩子,咱们要让咱们'任家大院’的文化传遍全国!”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坐车再次来到郑州市文物保护局门口。 ![]() 不过这一次,他递交的是建设成为博物馆的申请书。 2015年,经上级讨论决定后,郑州文物局同意通过任金岭的文物保护申请。 为此,政府还给予他一笔改造资金,批准将老宅建设成博物馆,并派出河南考古研究所等专业部门对任家老宅进行修缮指导。 得到消息的任金岭更加兴奋,立马决定给博物馆取名“天祥”。 这之后,任家大院摇身一变,成为天祥博物馆。 那它如今怎样呢? 修缮大院 取名天祥听闻这个消息后,不少记者闻讯前来,对任金岭进行采访。 在提到这个名字后,众人不禁好奇地问道: “为什么取名字叫'天祥呢?这里面是有什么涵义吗?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呢,任先生?” ![]() 耐不住众人追问,任金岭讲起了这个名字的来源: “清朝末期,因朝廷动荡不安,所以每个地方都出现了很多流寇山匪。 在当时,烧杀抢掠是平常事。 而我们任家所在一带的百姓,也遭受了许多流寇的侵袭,许多百姓都变得流离失所。 好在我们任家还没有完全衰败。 于是,为帮助保护周围百姓,我们家主便决定从族里库房拿出银钱,给村里修建寨墙,以防止强盗侵袭。 果然,咱们的寨墙修好后,那些流寇见强闯不进来,也就离开了,我们村子又恢复往日平静。 后来,这个寨墙被命为'天祥寨’。 如今,为记住先祖的功绩,我就给博物馆取名'天祥博物馆’。” ![]() 听闻任金岭的解释,大家都对他投去了几分敬佩之情。 博物馆修建期间,尽管有专门人员对修缮过程进行监督。 任金岭依旧不放心。 和当年一样,他依旧整日整夜守在这儿。 很多时候,其甚至是亲自上手。 2017年,终在大家不懈努力下,“天祥博物馆”顺利建成。 在这个民俗博物馆里面,任金岭就是馆长。 而他的妻子就负责博物馆平日的卫生清洁。 两人依旧在这里住着,前院开放,后院生活。 最令人惊讶的是,博物馆竟然全年免费对游客开放,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进入馆内参观学习。 ![]() 等到记者再次对任金岭进行采访的时候,也是非常不解,问道: “任老先生,您花这么大的精力保护老宅,申请成为保护文物,建成博物馆,难道就不想得到一些回报吗?” 任金岭笑了笑,摆摆手,说道: “这些名啊,利啊,都是虚的,我不在乎那些,如果我真的是在乎那些,当初人家给我一个亿我就直接签合同拆了。 我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护'任家大院’。 让大家知道我们任家的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消息被报道后,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 大家走在从前的“任家大院”、如今的“天祥博物馆”里,感受着文化流淌。 这里有着精致漂亮的古代建筑; 有着几百年前的瓷器和花瓶等; 有着具有研究意义的石狮子和雕花; 也有着象征身份尊贵的牌匾...... ![]() 在这里不需要外聘的讲解员。 当你来到博物馆后,就能看见两位老人面带慈祥地从房内走出,细致为你讲述建筑风格,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会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宾至如归的感觉。 现在,任金岭和妻子因为年事已高,已经无法再继续陪伴每一位游客。 但好在,他们的儿女们回到家乡,回到“任家大院“,主动接替两位老人的工作。 任金岭的心愿终于得到完成。 “任家大院”有人守护,“任家大院”的文化有人传承了! 结语在如今的社会,还能有多少人能够为维护家族传承而拒绝金钱诱惑呢? 而任金岭作为家族的传承者,没有一丝犹豫直接拒绝上亿的诱惑。 他选择守护着自己的宅子,过着淳朴的生活。 在他的眼中,金钱并不是他所看重的。 也正如他对记者说的话,名利都是虚无。 在任金岭心中,一直存在着比金钱更有意义的东西。 这足以支撑着他们继续生活。 值得欣慰的是,在任家大院的保护中,并不是任金岭一人在坚持,他的家人同样支持他的决定,并且也一起努力着。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保存,避免了一批具有历史研究意义的古建筑被损坏。 这也不难看出,其实文物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其实并不会产生冲突。 只是需要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让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河南商报《郑州百年古宅 有人出价一亿主人也不卖 却开放为免费博物馆》 河南都市频道《古宅值一亿?变身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