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7旬老人拒绝1亿补偿,坚持不拆4亩老宅,专家:万万拆不得

 新用户6516h3hB 2023-04-02 发布于山东

艺述史官方原创

“就算给我10个亿、100个亿我也绝不搬走!”

01

2007年,郑州市东史马村正值大拆迁。

在一片黄沙和钢筋混凝土之中,有一处陈旧的院子显得格格不入。

由于周围施工,所有的电线全部被切掉了,晚上的时候只能靠蜡烛照明。

夜晚忽暗忽明的灯光,再加上周围嘈杂的施工环境,令人不免脊背发凉。

可院子内的住户非但不害怕,反而为了喝水还专门挖了一口井。

有很多人说:

“这家该不会是'钉子户’吧?”

“这样还不搬家,等高楼大厦建成了岂不是会显得很突兀?”

面对这些质疑,专家却站出来说:

“这宅子可万万拆不得!”

这院子中究竟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秘密?

02

这座院子坐落在郑州市东史马村的正中心。

东史马村的东面紧邻着河南工业大学,北面就是处在规划之中的高速公路。

因为发展前景十分优越,所以变成了各大开发商“争抢”的对象。

按照规划,整个村庄将会被全部拆除,村民们搬进安置小区,并取得一笔不小的拆迁款。

村民们喜出望外,因为这跟“一夜暴富”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所以拆迁开始实行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就在开发商认为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竟遇到了一家“钉子户”。

有一位叫任金岭的村民果断拒绝了拆迁的机会,坚持要在古宅里继续生活下去。

其实这叫作“任家大院”的老宅子,看上去非常普通,甚至还有一些陈旧。

可要是他们不同意拆迁,这岂不是影响工程进度吗?

于是房地产商为了工程进度,决定将拆迁费从500万提高到3000万。

但任金岭态度强硬的拒绝了,坚持决定不搬走。

在开发商眼里,他们就是觉得老人想要“狮子大开口”,于是他们每天登门拜访。

那段时间开发商几乎将老人家的门槛都要踏破了。

甚至还将拆迁款从3000万追加到了1个亿。

谁曾想这直接激怒了任金岭:

“就算给我10个亿、100个亿我也绝不搬走!”

他的情绪无比激动,连丝毫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当时很多知道这件事的村民不仅不理解任金岭,还嘲笑他傻。

“你不需要这1个亿,难道你的家人不需要吗?”

开发商和村民轮番劝说任金岭,更是“搬”出了他的家人。

面对这样混乱的场面,任金岭掷地有声的说出了一句话,立马令现场寂静一片:

“我不是钉子户,只是这个宅子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1个亿确实能买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是无价之宝,一旦失去了就真的没了。”

这句话立马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再来上门。

只是事情越传越远,很快他就变成了别人口中“坐地起价的钉子户”。

这样的“名声”显然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可祖宅也是万万不能够拆的。

于是他找到了郑州文物保护局。

专家上门调查的时候震惊的说:“这宅子确实不能拆啊!”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3

虽然宅子从外面看起来非常的陈旧,布满了被岁月侵蚀的痕迹,可里面却“大有来头”。

精美绝伦的雕刻品和极具设计感的院落使前来调查的专家叹为观止。

古宅前院后院共有三间房子,都是特有的硬山灰瓦式的建筑。

对于研究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屋子里还陈列了很多瓷器、彩画、清朝的袍服等让人眼花缭乱的文物。

来自清朝的“蟒袍”---“八蟒五爪袍”格外亮眼。

上面绣着八只蟒蛇,每一只都灵活的伸出了五只爪子,尽显清朝贵族物品的做工精细。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大门上挂着的“辅翼国政”四个大字时,更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可不要小瞧了这块牌子,这是由道光皇帝赏赐的,虽然原本的牌匾已经不幸丢失,现在的则是任家人后来复刻而成。

这个牌匾下面还有两座非常气派的“石麒麟”。

威武的麒麟彰显了这一家的社会地位,光滑的痕迹更是体现了这里曾经是多么的门庭若市。

就连一些生活中的小物件,类似簸萁、织布机等等也都具有很厚重的历史痕迹。

除了这些之外,门檐上刻着的“福禄永崇”、“皇恩浩荡”等字样更是真正的历史真迹。

这不仅让人们更加好奇,这“任家大院”究竟有什么来头?

任家老宅从1775年就开始建造了。

当时任家的某位祖先一直想要建造一座能够容纳全家人的房子,于是每一处都用心设计。

可惜的是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完工,于是就“传递”给了当时已经位列二品、成为布政司布政使的任德润。

他在世的时候再次将老宅进行了扩建和调整。

一直到1838年,经过了长达60多年,四代当家人的设计才最终竣工,从只有30多亩地的小院落形成了七进大院的规模。

还被当地人称为“大门楼”,更是有名望的一种象征。

不过后来随着清王朝的陨落,这个大家族也没能逃脱掉大环境的影响,过去的荣誉的风光也随着时间灰飞烟灭。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院子逐渐被分配分配给了其他的村民,只保留了最后的4亩地。

风风雨雨200多年,不管是富贵也好,还是贫穷也罢,任家人一直都住在这里。

这里早已不只是一处休息的居所,更是与任家人荣辱与共的“好友”,也是家族的象征。

在任金岭的爷爷去世之前,就曾经嘱托过父亲“照顾”好老宅子。

父亲去世的时候,同样把这个任务传承给了任金岭。

“儿子你一定要守护好咱家的祖宅,不然爸走了也不安心。”

虽然现在任金岭已经七十多岁了,可当他每每想起父辈们为守护祖宅所读过的艰难日子,都要哽咽一场。

在国家动乱的年代,父亲为了保护任家大院将一些茶具和文物都埋在了树下。

那些非常亮眼的木雕和石雕都用泥巴糊上。

甚至连屋脊上的“五脊六兽”都被取下来,藏了起来。

虽然后来只剩下了这4亩地,可父亲也守护到了最后一刻。

如今,任金岭将接过这一棒,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从他继承了祖宅之后,不管极热的夏天还是冬天,他都一直待在老房子里,固执的哪也不去。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任金岭甚至都没有安装安装空调暖气。

可即使再用心维护,时间久了之后也会或多或少出现磨损。

但任金岭不信任他人,于是亲自学习了修复的手艺,不论是墙角破损还是梁柱出现裂痕,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

后来年纪大了,女儿也劝他,一起去新房子居住,但是却被拒绝了,他一心只想将古宅守护好。

年过五旬也不害怕爬梯子,只为了修复破损的房梁......

在经过专家一系列的勘察之后,一致认为这座古宅具有很好的历史研究意义,不得进行拆除。

并在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这样结果,开发商并没有强制进行拆除,任老先生也算过了几年“安生”日子。

可随着周围的房屋逐渐被推倒,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04

古宅慢慢被施工地“包围”,不仅全是噪音,还有非常差的空气环境。

而且由于施工原因,附近的电线、水源都被切断了,喝水以及和外界联系都成了很大的问题。

迫不得已之下,老爷子只好自己挖井喝水。

还买了从来没有用过的移动电话与外界进行联系。

不论施工压力多么令人头疼,任金岭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生活压力对他来说还好,只是总有一些工人会悄悄溜进大院。

如果只是单纯的欣赏没什么,可他们每次离开之后砖瓦会丢几块,老物件也会莫名消失一些。

这可让任金岭“头大”,他想不通为何这些人会觊觎中国古文物。

为了加强对宅子的保护,大门一直紧闭,还用玻璃将雕花保护了起来,更是在门口写上了“非请勿入”的牌子。

这样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有效,可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又继续发生。

思来想去,他决定建造一堵墙,彻底将老宅与外界隔离开来。

理想确实很丰满,可是更现实的问题是--没钱。

这么多年来,光是修缮老宅,就已经将绝大部分积蓄花出去了,现在已经在靠着女儿的面包店才能勉强生活。

又哪来多余的钱给老宅造一堵墙呢?

最后他们决定,将老宅内所有的文物、家具等等全部上交给国家,并向郑州文物局提出将老宅改造为博物馆的申请。

不仅能够将这些物品更好地保护起来,还能将历史文化继续传播下去。

这显然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2017年,郑州文物局决定将任家大院改名为“郑州天祥博物馆”,任金岭和老伴成为了博物馆的讲解员。

附近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在任老先生的讲解中更加生动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并且这做博物馆还是免费对外开放,只要凭借身份证登记即可。

他们只想更好的保护、传播历史文化,从来没有想过在其中获取什么。

“我们老百姓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文物,我们只知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城市规划”的确少不了旧村改造,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绝不可能丢弃的。

正是有了任家一辈一辈人的坚守和传承,才有了现在博物馆的出现。

这些历经百年的文物才有机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华民族优良的家族观念才得以继续被传承。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