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年前,那个号称“1个亿也不拆”的钉子户,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四季视野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钉子户”这种称号,在有关拆迁的社会新闻中屡屡会冲上热榜。

网友对这种行为多是鄙视,往往觉得这样的人胃口大到贪得无厌。

但,2007年,河南郑州有个“你给我一个亿也不拆”的倔老头,却因为“钉子户”而被网友越发敬重。

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时新闻中描述,老头对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很不客气,反复说“这不是钱的问题,你们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搬出去的,你们不要白费力气了”。

这个“狂妄”的老头凭什么这么“底气十足”?

他的霸气回答震撼到了网友:

“钉子户”任金岭说:“老祖宗们留下的地方不是让我用来发财的!百年的传承断在我这,我没脸见祖宗们。”

时间一晃过了15年,他当初的承诺还在吗?

答案依旧令人动容:

老人在全家人、社会的支持下已经让“任家大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非国有博物馆之一。(非国有博物馆是经相关管理机构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

他心满意足于实现了对祖辈的承诺:任家大院及大院中的古物有了永久性的保障。

每天守护着祖祖辈辈苦心保护了200多年的祖宅,他乐在其中。

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多数参观者是冲着“一个亿”也不换的任老爷子的大名而来。

多数是想知道这个“拒绝一个亿”的人到底图啥?

当参观完这座雕梁画栋、朱檐飞阁、古貌犹存清代古建筑后,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

这个博物馆为国家保存了“半部清史”,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而这珍贵的历史遗迹,是任家世代相传的坚守,才得以最大限度保存至今。

他是“钉子户”吗?

如果有人是为坚守而生的,那一定是任金岭家的祖祖辈辈。

当年任金岭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反复对他说“儿子,千万要守好古宅,不可卖掉。”

他含泪在父亲病榻前答应。

其实他从小就知道,爷爷当年也是这样嘱咐爸爸的。

从小,任金岭就在爷爷的反复唠叨下对这个大宅子的由来如数家珍:

任家古宅子是乾隆年间开始建造的,创建人任君选为了能够给全族人建立一个时代相传的基业,精心挑选最好的材料精雕细琢,一直到道光年间才彻底完工。

从设计到完工,前后共用了60多年的时间,凝聚了4代任家人的心血。

完工时,古宅祖辈的名字叫任德润,官至清朝二品大员,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任德润因治理一省政绩卓著,道光皇帝赐“辅翼国政”牌匾以示褒奖。

这块匾,现在被端正地挂在祖宅的正门上,任家人以此最为自豪。

且宅子里面的文物,都是很有保存价值的“活历史”。

“拴马桩”以生动活泼的动物形态来展示,展示了明清贵族生活的审美细节。

其中代表作是一个狮子造型,可爱的小狮子憨态可掬,凸出了清代石匠细腻的雕刻手法。

博物馆中的瓷器有上千件,同期的瓷制品,要么毁于战乱、或是流失海外。

这些珍贵的藏品,在动荡年代,任家人将其深埋于底下,侥幸逃过浩劫。

直到2017年建馆才得以重见天日,其中不乏珍贵的官窑制品,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老宅经过战乱和动荡,风霜侵蚀、风雨剥离,处处斑驳,但古朴犹存。

木雕图案随处可见,无不典雅精致、寓意深远。

以“喜鹊登梅”象征吉祥的雕刻,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喜上眉梢”。

“祥云麒麟”雕刻透露出龙腾虎跃的气势,彰显着这个家族不可磨灭的光芒。

从空中俯瞰这座占地4亩的四合院,依然可以看到整体建筑的恢弘气势。现在的面积缩减到了约只是当初的7分之一,但如果不是任家人的坚持,这仅有的文化遗产也会淹没在尘埃中。

这座博物馆建成后,许多老街坊才知道这座宅子的历史这么悠久,他们之中有很多人的孩子,还曾在任家老宅读过小学。

因为当时没有像样的校舍,任家人就大方地把这座老宅的一半改造,暂时借给了孩子们当教室将近10年,没有要一分钱。

而拆迁办的人反复劝说任金岭无果,动员街坊邻居去“做工作”的时候,邻居们都不相信,任金岭这么和善慷慨的老头会坐地起价,会当“钉子户”。

反而主动给拆迁办的人讲这段“古宅办学”的善举,把拆迁办的人弄得很是尴尬。

而“给一亿元不拆”的消息在邻里间传开后,邻居对这个老人的钦佩又多了很多。

毕竟,能抵制住如此强大的物质诱惑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布恩施德不求回报

的确,如果扪心自问一下,一边是下半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另一边是需要费心、费力、还遭人误解的清贫生活,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会是前者。

真正能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的,寥寥无几。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个老人背负着“钉子户”的误解,依然初心不改。

任金岭老人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为了维护老宅,他专门去学了木匠、瓦匠,凡是修缮,都是自己动手。

老宅因为年代久远地面返潮,总是湿漉漉的,而为了保护古迹,又不能安装现代的取暖设备。冬冷夏热已是常态。

老人的两个孩子成家后陆续搬出了老宅,也早就劝说父母离开老宅去一起生活。

但任金岭和老伴舍不得离开。

对于这个倔强的老人来说,冬冷夏热不算什么,他最害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老宅。

2007年,老宅周围的房屋都陆续拆迁了,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任家大院。

老伴也因为得照顾孙辈暂时去帮忙了,只剩下任金岭老人自己坚守。

老宅周围开始施工后,不仅日夜吵得无法安宁,连水电都断了。

他只得自己又挖了一口井,不施工时就早早睡觉。

可因“一个亿不拆”让老宅名声在外,施工工地就有人就趁夜深人静来偷老宅松动的墙砖,还有人上房掀走房顶的瓦片。

他只得听见异常后起来半夜巡视,可即便是再警醒,也还是有窃贼得手。

老人一气之下,在老宅外面又垒了一圈院墙,才挡住了偷窃者。

他最担心的是:既便寸步不离也难保不会有人闯进来强拆。

忐忑不安下,他向相关部门提出了鉴定申请。

相关专家鉴定后,这套古宅被列为“文化遗产”,得以免除拆迁的命运。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任金岭向郑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提出了申请把任家老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任家大院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远不会被拆除了。

听到“一个亿的拆迁款”都无动于衷的任金岭老人,在拿到相关文件后,因为高兴,整夜难眠。

睡不着觉,他又开始担心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自己百年之后,儿女不还要生活,不可能像他一样时刻守在老宅里面,那时候该怎么办”?

再次征得全家一致同意后,任金岭老人决定把老宅“上交”给国家。

当时国内还没有类似的先例,有关部门要走漫长的法律程序,一直到2017年,任家大院被批准纳入“非国家博物馆”名录中。

任金岭老人就以所居住的东马史村的原地名---天祥,命名了博物馆的名字。

国家聘老人成为了郑州天翔博物馆的馆长。

到今年,郑州天祥博物馆已免费向全社会开放5年了。

因为博物馆里的物品都还是属于私人所有,而且年代都很久远,不适宜请人管理。

于是,全家人出力维持博物馆的运转。

任金岭老人负责修缮、老伴负责打扫卫生、孙女担任讲解员。

很值得一提的是,老人还专门划出一个区域作为教学基地,让专门从事清史研究和美院的学生来进对文物进行研究、临摹。

定期与媒体、专家合作录制节目,深度解读和宣传,让“天祥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这些付出都是自掏腰包的,但在他们淳朴的家风的影响下,任金岭老人的儿孙早都把这些看淡了。

诗礼传家代代相承

任金岭老人对物质的淡泊,深深影响了孩子们对物质财富的观念。

拆迁工人员在被老人拒绝后,曾试图去找他的儿子任原野游说,也遭到了同样的拒绝:“布恩施德、诗礼传家的家训是我们老任家的根”。

而他的女儿,从小就独立好强,自己在郑州开连锁面包房,经营得红红火火,每个月还从经济上支援老人。

任家人放弃掉了唾手可得的财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脚踏实地把祖训“布恩施德、诗礼传家”融进了生活里。

现在,孙女已经来帮助爷爷奶奶打理博物馆的琐事。

任金岭的博物馆已经是后继有人了。

全家人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和睦幸福。

有时候会有邻居来他的博物馆转转,聊天中说起原来从这里拆迁出去的老街坊的现状:

有的人家因为拆迁款的分配产生纠纷而闹上法庭;

还有的子女埋怨父母不能够“一碗水端平”,产生隔阂后都不回家,甚至在父母生病需要照料的时候也置之不理。

也有独生子女,虽然没有这些财产上的争夺,但拆迁后却不思进取,工作也辞了,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失去了目标,变得毫无规律,夜夜出没酒吧、网吧。

还有人误入歧途走上了吸毒、赌博的不归路。

不仅妻离子散,原本好好的家毁了,老迈的父母不仅要帮忙照顾孙子辈,还要天天为监狱中的孩子揪心。

这些人家的几百万的拆迁款,没几年就已经见了的底了。

那是不是钱足够多,这辈子就真的生活无忧了?

曾经有个案例,北京某拆二代李旭,2011年的时候,家里因为拆迁一夜之间得到了上千万的补偿款和三套房。

他从此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日常消费不看价”。

后来,他陷入了享受别人把他当“大哥”式的生活:

遇到饭局大方结账,一瓶上千元的红酒、几万元一顿饭对他来说都是“毛毛雨”。

只要有“朋友”求助都慷慨解囊。

但还是感觉人生无聊,仅花钱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就开始了更刺激的:赌。

一局输赢从几百到几千,甚至最后到了几万,李旭也毫不在乎。

仅仅不到半年,他就发现不仅三套房早已抵押、上千万的拆迁款已经见底,还欠下几十万的外债。

现在的李旭,蜗居在父母租的出租房里啃老。

面对媒体的镜头,他落寞地说:“我是一败家子”。

自嘲也好,无奈也罢,总之,他再次印证了什么叫“凭运气挣来的钱,一定会因为认知不够而亏掉”。

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足以支撑从天而降的运气的时候,结局必然如此。

暴富时养成的傲慢和粗鲁,让他和父母的关系也出现裂痕。

父母也后悔自己没有真正教育好孩子。

没有给孩子精神上的富养,却纵容了他沉溺于欲望中,最终会毁了孩子,也毁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任金岭老人从祖辈建立到今年,已经有七代人,一直在坚守的布恩施德、诗礼传家的古训。

在当下很多人看来是“过时了”,可恰恰是这种“不合时宜”的老脑筋,为国家保存了不可复制的历史遗迹、为子孙后代带来了美满的生活。

这种精神,是传统儒家文化一直倡导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立世长”的内化。

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家庭应该遵循的生存哲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