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为何难封?

 我的教育人生 2022-10-10 发布于北京
李广为何难封?
作者:李广生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写过两首《出塞》,其中一首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比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境更为开阔。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提到的“飞将”,普遍认为是当年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因为他领兵镇守,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李广也是他。

李广,西汉名将。其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威名远播,但始终不被重用,且结局很惨。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文人为他鸣不平,也借他为自己鸣不平。比如辛弃疾。他有一首《卜算子.漫兴》,上阕说的是李广: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明显为其叫屈;下阕说的是自己: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颇有调侃之意。

辛词中说到的李蔡是李广的堂弟。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把二人进行对比: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在司马迁看来,李蔡乃庸常之辈,但位至三公,“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官不过九卿,实在是不公。不仅司马迁这样认为,就连李广自己也想不通。有一次,他跟一位相面的人闲聊:“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部下,才能远不及自己,纷纷升官封侯,自己却一直没有晋升,这是命吗?李广的心情可以理解。

李广的优点非常明显,概括而言两方面,一是能力强,二是人品好。兵败被俘,押解途中,竟然能挣脱束缚,抢了一匹马,不仅甩开千军万马的追击,还射杀多名追兵,毫发未损,只身返回营中,李广之骁勇由此可见。不仅个人能力强,李广指挥打仗的能力也非比寻常。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他“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很早就显示出自己的领兵才能。

人品好主要体现在他为官廉洁、爱兵如子这两点。《李将军列传》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身居地方大员四十余载,历任五六个地方太守,家无余财,不言家产,不可谓不廉。“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同甘共苦,宽厚待人,士卒乐为其战,甘为其死,难怪司马迁盛赞其;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能力强、人品好、名气大,却不得封侯,原因何在?

不得不承认,李广的运气差了些。至少有三次封侯的机会,他都错失了。一是平定七国之乱有功,接受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估计是违反了组织原则,朝廷不予承认,只转任上谷太守。二是元朔六年,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取得胜利,参战诸将多人因战功而被封侯,但李广是后将军,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敌军人头,再次与封侯无缘。三是与博望侯张骞一起迎战匈奴。这一仗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因为张骞带领的主力部队未能按时汇合,李广带领的几千人马被匈奴四万大军围困。李广临危不惧,奋力抵抗,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终于等来援军,击退匈奴。因为损失惨重,功过相抵,李广再次失去封侯的机会。一是违反了组织纪律,二位为别人做了嫁衣,三是替别人背了黑锅,李广数次与封侯失之交臂,运气真的很差。

最后一次出征,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他非常重视这次机会,积极争取,终于被授予前将军。这就意味着他可以与敌人直接作战,甚至能够擒获敌首单于,这可是了不起的功劳。他满怀希望,以外这次可以建功立业,圆了自己封侯之梦。以他的能力和经验来看,这样想合情合理。然而主帅卫青却怀有私心,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的一位亲信,因为那人刚刚丢掉爵位。李广被指派与右将军汇合,迂回从侧路进攻。李广非常生气,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他只能听命。造化弄人,行军途中他们迷路了,未能按时到达,导致敌军首领单于逃走。卫青为了掩盖自己指挥的失误,下令追查李广和右将军迷路的责任。李广愤然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引刀自刭。全军上下,无不为之悲恸,“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一代英雄,竟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令人心痛。

能力强,人品好,名气大,出师未捷身先死,封侯之梦终无果,原因何在?难道仅仅是运气的原因,正如王维所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世多有臧否,特别是对李广的性格和行事方式颇有微词。

李广不是完人,正如优点很明显一样,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他睚眦必报,把曾慢待自己的灞陵尉征召入伍并寻机处死一事,还有他言而无信诱降斩杀羌人一事,都让人觉得其心胸狭隘性情残暴。再者则是他过于随意的带兵方式,虽深得将士之心,但给人感觉难当大任。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把他与另一名叫程不识的将军对比:程不识带兵纪律严明,一板一眼,李广带兵管理松散,率性而为。用程不识自己的话说就是:“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意思是:效仿程不识,即便无功,也会无过;效仿李广,恐怕就会满盘皆输。

窃以为司马光的评价甚为中肯,李广的带兵方式,就像李广这个人一样,别人无法模仿。或许这正是李广不能封侯的真正原因。

李广是个天才,能力无人企及,个性也与众不同。天才往往如此,才华横溢必然不会唯唯诺诺,否则就不是天才了。天才能否见容于世才是关键所在。这就不能不讨论另一个问题,即所谓的文化。

李广历经三帝,文帝、景帝和武帝,正是大汉王朝平稳发展阶段。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朝政逐步稳定下来。其后汉景帝刘启即位,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能力强、人品好但个性不羁,特别是还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李广,不被看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庸才如其堂兄李蔡和循吏如其同僚程不识,能够被重用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一点汉文帝看得清清楚楚,他评价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李广你虽然是个奇才,但生的不是时候。

只可惜李广自己不明白,自恃其才,心高气傲,最终落得个自绝的下场。如果李广明白了汉文帝的意思,要么改改自己的脾气,要么放下封侯的念头,颐养天年是没问题的。

可是,颐养天年真的是李广所愿吗?有些人来世上一遭,恐怕就是为了出演悲剧的。

李义山有诗云: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 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颇值得玩味。中国有句古话,知时务者方为俊杰。当谨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