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吉华 | 我心目中的那春英

 天下孝义人 2022-10-10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缅怀恩师张书琴

·  男人66女儿为啥要送一刀肉

作者:房吉华

2022年9月22日,那春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4岁。噩耗传来,十分悲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1974年任孝义县委常委时,她已是县委常委兼县妇联主任。我俩都是属兔的,她比我大一轮,我们既是同事,她又似我的大姐,加之75年我兼任团县委书记,76年任县委副书记至80年到西泉公社任书记期间,又分管过工、青、妇等群团工作,我俩曾在一个班子,一条战线共事6年,之后又常来常往,至今已48年了。回忆往事,她在我心目中是这样一位同事、益友、大姐。

她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春英同志1971年入党,至今已有51年党龄了。半个世纪以来,她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执政为民,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爱岗敬业,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教师是一位好老师、好校长。她的许多办学、办校经验在全县推广,成为当时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妇联,孝义妇联工作一直名列吕梁前列,并多次荣获省、地先进单位荣誉,地妇联多次在孝义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在人大任职和主持政协工作期间,代表人民利益,监督“一府两院”,团结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人大和政协的作用。特别是政协工作,她任主席期间是孝义政协发展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她执政为民,热情助人,特别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当教师和校长时,经常接济家庭困难的学生、村里的孤寡老人;在妇联时,千方百计组织妇女就业,强力推进县城和乡村幼儿园建设;任政协主席时,关心干部的饮食住行,多方筹集资金,多次协调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建设了政协宿舍,解决了大家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办了一件大好事。
她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她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县政协主席,可以说官越做越大,但她从来不摆架子,更不利用职权占公家的便宜。即使逢年过节,她的学生、下级和资助过的人拿着礼品去看她,临走时非要拿她家的东西给调换一下,这种做法,几十年如一日,成为她的家风。难怪人们说,看那老师她给的东西比我们拿的还贵,真有点儿不好意思。

她是孝义妇女的杰出代表

春英同志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养成艰苦朴素、勤劳自强的可贵品格,与男同志相比,不仅顶起了“半边天”,而且干得不比男同志差。七十年代,县级领导都蹲点下乡,她骑着自行车,吃住在村,不仅同农民群众真正打成一片,而且想方设法帮助蹲点的西安生村建成了第一座高灌泵站,帮助瑶圃村购置提水设备,帮助那庄村打出旱井,解决了当地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地、县的表彰。记得75年秋季,全县组织民兵上山植树,朱永书记带领县委、革委两套班子成员吃住在南阳大石头村,半个月没下山。当时班子成员只有春英一个女的,她同男同志一道,上山进沟,挖坑浇水,栽植油松,从不叫苦,手上磨起了水泡,仍坚持不下火线,而且比我们还认真细致,大家戏称她是“假小子”。
春英同志爱学习,勤思考。她从当教师到当主席,不论是讲课、发言、讲话,都是亲自动手,除全县召开妇代会、政协会报告是她先拿出提纲,办公室起草外,其它从不要秘书代劳。她身上常装着一个小笔记本,走到哪带到哪,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同事学。白天工作,晚上夜深人静后整理笔记,写心得体会,并且学以致用。因此她无论是发言还是讲话,没有官话、套话。有见地、接地气,大家都爱听。
春英同志善于发现培养人才。当教师时,他因才施教,注重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说桃李满天下。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只要是她看准的人,都亲自做大队、公社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工作,使不少农家子弟圆了大学梦。走上领导岗位后,她又特别重视培养提拔可用之才,尤其是妇女干部。在她的学生、推荐的大学生和培养提拔的干部中,有不少发展成为企业家、科学家和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春英同志工作上是一位女强人,对别人是一位热心人,在家庭中更是一位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她孝敬父母,敬重公婆,关心丈夫,教育子女,人称楷模。
她与丈夫任希圣育有一子两女。生活上,她是慈母,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行动上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是孩子们的榜样;学习上,她是严师,严格要求,精心辅导。在她和希圣的关爱和党的培养教育下,儿子任晓敏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现仍继续担任囯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两个女儿任晓燕、任晓红都很优秀,是一个典型的五好家庭。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春英同志近乎一位完人。她那种对党忠诚、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心助人,力求事事周全、人人周到,尽善尽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