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对王羲之小楷书风“尽善”之美的阐释

 0百味书屋0 2022-10-10 发布于内蒙古

文◎韩雅鑫

(西安美术学院)

摘要:《书谱》在书史上影响深远,全篇充满了辩证思维,精辟的对比发人深省。其中,孙过庭以王羲之小楷作品之间不同的风貌,解释了“尽善”与“偏工”的差别,阐述了学书境界的不同。本文是根据孙过庭的举例,对王羲之小楷作品风格以及王羲之的书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来说明王羲之书风“尽善”之美形成的原因,以便我们在当代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启示。

关键词

王羲之、小楷、书谱、书法美学

正文

一、《书谱》中“尽善”之美的含义

“尽善”一词早期代表的是儒家的审美理想,《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从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中可以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艺术上的审美追求主要以“尽善尽美”为集中体现。唐代多以儒家思想来治天下,崇尚“中和”的审美观,初唐时期唐太宗独尊王羲之书法,曰:“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王羲之在南北朝时期经过书家的品评,最终在初唐时期确立了“书圣”的地位,追求“尽善尽美”的书风从唐代开始兴盛起来。孙过庭在《书谱》中言:“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是知偏工就易,尽善难求。虽然宗学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尽善”一词在书法创作中指的是书写的完美性,是书家的才情与作品内容的完美融合。“尽善”运用到书法审美的品评中,它既包含书家书技上的工巧、高明,也有对自我人格、才情的修炼,体现了“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学思想。“尽善”要求书家书写时将当时的情感态度在纸面上表达出来,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风格姿态,“偏工”体现的是书写技巧以及才情上的偏颇,不尽完备,作品风格几近相同。“尽善”与“偏工”体现的是书家才性的对立。人各有不同,其艺术作品不免带上一定的个人喜恶,随着个人对“才”的不断锤炼,提高技巧与能力,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达到“尽善”的高度。

孙过庭在《书谱》中阐释了王羲之“尽善”境界:“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王羲之的不同作品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乃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内容结合自己的书学才能,对自己的个性与才情的高度运用,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韵味。这种韵味产生的来源既有早期王羲之对书法技巧的执着追求,也受到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等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书谱》对王羲之小楷书风“尽善”之美的阐释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局部

二、王羲之小楷书风“尽善”原因简析

1、时代与个人的共同选择

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政治混乱,但精神上却是极度自由、智慧的时代,而且这个时期也是最具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儒学退居幕后,玄学、佛、道等思想的兴起,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朝着更加多元且完整的方向发展,进入了哲理化阶段,士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自由,对自我、世界的认知更进一步。阮籍、陶潜等文豪在文学上的成就,顾恺之的传神画论,以及玄学、佛、道等思想的影响,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文艺精神确立奠定了基础,东晋士人多崇尚自然,注重对天地万物的关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多种思想的碰撞,催生了这个时代文艺的高速发展。书法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迅速走向成熟,从书体演变上来讲,此时是一个多种书体相互交映发展的时期,程式化的隶书在步入末路之时,楷书、草书、行书却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它的裂变转化和交融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结构发展基本完成,并且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家,对历代书家影响极深。

经过前朝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到了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时期,在他的书写实践下,通过对书体的整合、革新,楷、行、草以一种新的面目展现了出来,用笔转折连绵,结构体势富于变化,极具韵致灵动,摆脱了东汉后期之后书写程式化的刻板,使书法变成了具有审美情趣和寄情意味的艺术开端,推动书法上升到了艺术层面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中对“意”的追求,促使了作品风格多样,在历代的品评中极被推崇,在唐代确立了“书圣”的地位,唐太宗极其推崇其书法,认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中的主要成员,在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难免不受到波及。王羲之在二十岁时经历了伯父举兵叛乱,以及政治上的动乱,深切感受到政治的残酷性,这种远离朝堂,隐居林野的思想伴随了他一生。此后,虽然也在政治上任有一些官职,基本上也是闲职。53岁的他,厌倦官场,隐居山野,开始炼丹服药,追求长生,由于不受世俗的搅扰,寄托山水,怡养性情的闲适生活伴随了他的后半生。王羲之生活在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受老庄思想影响,才情不受束缚,又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生活上不受经济来源的压迫,加之性格豁达,才华横溢,为王羲之“尽善”的书风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王羲之“尽善”书风的形成是个人与历史共同的选择。王羲之在《书论》中对“意”的阐释,展现出在书法创作中对审美心胸及个人才情的初步关注,是对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的升华,揭示了审美创作规律,反映了王羲之所处年代的审美追求乃是以汉魏书学崇尚自然,表达性情的再发挥,逐渐开始转变为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2、创作时才与情的流露

孙过庭《书谱》中曰:“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书谱》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小楷《告誓文》《太师箴》截至目前无踪迹可寻,《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也仅存刻本传世,分析王羲之小楷艺术风格只能从《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三幅作品中寻找线索。

《书谱》对王羲之小楷书风“尽善”之美的阐释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局部

《乐毅论》是三国魏夏侯玄所撰的一篇史论文章。主要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王羲之于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公元348年),为王献之(公元344-386年)抄写这篇文章,以备年仅四岁的儿子学习书法和了解古代先贤所用,作品整体笔势精妙,楷法完备。文中根据夏侯玄所述,乐毅是一个胸怀大志、一心以德服天下,即使被夺兵权后也绝口不出怨声的完美先贤。从宋代刻本来看王羲之《乐毅论》的特点:结构疏朗、字形方或扁,章法中行与行之间间隔疏朗,运笔简练,横画较之钟繇时期已经加入了斜势,横画长度有所收敛,整体看起来平和简静,通过《乐毅论》内容以及书写的目的,可知道王羲之既有对古代圣贤高贵品质的敬仰,也有教育孩子在书写时的规范与严谨,体现了王羲之利用古代圣贤为孩子从小树立楷模的长远寄托。孙过庭在《书谱》中言“写《乐毅》情多怫郁”正是对王羲之的这种复杂情感的整体概括,体现了王羲之在教育后代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多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通过毛笔书写到了纸面上。

《黄庭经》主要内容为道教养生修炼。王羲之所抄全文共六十行,帖末署永和十二年(公元356)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民间流传王羲之答应道士以白鹅换自己所抄经卷的故事,故而《黄庭经》又称为《换鹅经》。“《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系列经典总和,其中最主要的养生之道,是存神修炼之道。此外还有宝精吞液之道,行气食气之道,守一辟谷之道……等等”。 魏晋时期的玄学、道教之风之盛,民间所流传的故事并非不可信,王羲之在后半生崇尚自然,信奉老庄,炼丹服药,寄情山水,体现晋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意趣。

《黄庭经》的内容反映的是道家虚无简静的精神追求,传为王羲之所书的宋代刻本《黄庭经》整体来看,笔画纤细,追求和谐美,平正中蕴含奇特,结合中锋取势,侧锋取妍的笔法,将字形大小、欹正,用笔轻重,章法的疏密等矛盾统一和谐之中,在抄写时不免受其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影响,更何况王羲之在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羲之极度崇尚道家的生活状态。孙过庭言王羲之写《黄庭经》的“怡怿虚无”正是对其作品风格的解读,用笔轻快,竖成行,横无列,展现出简静轻松的书写状态,是其辞官后精神状态的写照。《黄庭经》又称为《换鹅经》,王羲之对鹅十分喜爱,也有可能是写经换鹅时的心情愉悦。

《东方朔画赞》简称《画赞》,末署“永和十二年(公元356)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晋夏侯湛撰文,传为王羲之书,三十三行。画赞、像赞是绘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称颂人物的功绩,《画赞》的前半部分为序文,后半部分是四言一句的韵语,主要描述了汉东方朔的平生及成就。从传世的摹临本上可睹笔墨风采。此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表现出优雅俏静、遒丽天成的丰姿。“意涉瑰奇”是表达个人内心的一种享受,赞叹事物之珍奇,王羲之在书写画赞时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享受,是遨游于艺术品评中的陶醉,将自己的精神状态通过书写表达出来,是情感的完全抒发,是书写状态的高度自由。

《乐毅》表达的是儒家的弘毅,《黄庭经》展现的是道家的虚无,《画赞》传达的是艺术上的奇珍,这三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各不相同,王羲之借助笔墨表达自己内心的状态,传达出在情感上与《乐毅论》《黄庭经》《画赞》三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达成了共鸣,这是王羲之对自己的个性与才情的高度运用的结果,也是书艺达到“尽善”境界的体现。

《书谱》对王羲之小楷书风“尽善”之美的阐释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像赞》局部

三、王羲之书论与“尽善”之美的联系与启示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不单单是推动了小楷“易古形”的发展,摒弃近似隶书方扁的结构,而且也推动了行草书的“今”化。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既有时代造就的因素,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读王羲之的书论,可以发现王羲之对书法的独到的理解。“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从这些书论中能感受王羲之对“意”的重视,一是指创作前的专心酝酿与构思,二是指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笔墨、造型的高度控制。另外,王羲之着重强调审美与意蕴的寄托,“每作一字,须有数种意”“吾尽心精作亦久……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王羲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蕴,既需要创作前的构思,又需要高超的书法技巧来书写,最重要的乃是自己生活中自然的性情流露。

《书谱》中所谈的“尽善”境界大概就是书写时的刚柔并济,阴阳和合,体现出书家生命的丰富性和律动感。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不仅要时刻锤炼自身的技法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更多层面的知识,开阔眼界,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思考与审美能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传承经典,敢于创新,兼顾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自己的真性情通过书写在作品中流露。这既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目的,也是书家的最高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