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逯欣心:孩子静不下来时,怎么办?

 道德经学用 2022-10-11 发布于北京

今天在清城园的教师沙龙上,我们围绕经典进行了简要分享,然后进入了交流环节。

有一位大班老师说,班上有三分之二是男生,特别闹,而且这帮孩子超级爱聊天,聊的不分时候场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

主任立刻帮她盖戳,说本来觉得班上老师说话声音有点大,结果到她们班一看,那叫一个“热闹”——主任自己平时说话已不算声小了,但在她们班,根本听不见自己在说什么,老师确实得扯着嗓子喊。

我问老师,孩子们那么爱聊天,说完了高兴吗?

老师说可高兴了。这说明孩子语言发展不错,在园里情绪很好,应该师幼关系也很和谐,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归纳就是:感受宁静。

老师以前采取过运动至静的方法,但加大运动量,一来孩子们在操场上还是热聊;另一个从安全角度,剧烈的活动或对抗性的体育游戏都不太适合。

但明年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若静不下来,管不住嘴,守不了纪律,肯定不行。所以,老师很头疼。

其实,孩子爱说话挺好,说明表达力、理解力、社交力都不错,只是要锻炼一下孩子自律的能力——让这股能量,从一定要从嘴出去,改道它处,就像洪水来了,要疏不要堵一样。这股能量很足,越不让他们说,他们越憋得难受,最后爆发出来,反而不好。

从这个思路上,我们可以找一些方法来试试:

第一,让宁静替换呱噪。

比如,把孩子分组,每天在固定时间来个比赛,比哪一组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宁静。

然后,给优胜组机会说——但说的主题是“我怎么保持宁静的?”

这样一收一放,先把宁静请进教室,再把关注聚焦宁静,让宁静的种子逐渐替换浮躁的种子。

第二,把能量疏导到其他地方。

这么多人同时聊,教室里一直很吵,人的耳力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不如干脆把能量引到耳朵上。

比如,分组比赛听力,老师可以选择一些音频,把音量越调越小,让孩子凝神去听,音频里讲的是什么?

她们班孩子喜欢奥特曼、恐龙,我们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生疏找一些相关的故事,故意弄小声音,让各组比赛,看谁能听清并复述。

再往后,可以让孩子练习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在宁静中,是能听到自己心声的。

宁静的能量等级远胜呱噪,当大家感受到宁静时,人会自动向内心喜欢的方向靠拢。

第三,让发散的能量聚焦一处。

孩子每天说话虽多,但属于闲聊,说过就忘了,除了耗费精气神,却没得到什么结果。

就像一个10瓦的灯泡,光线散射时只有昏暗的光亮,但若聚焦一点成为激光,却可以点燃纸张。

孩子爱说话是特点,不是缺点,我们要想办法让他说有用的话,再把他说的话固定下来,成为经验和成果,这就把能量反哺给自身了。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各组分享,让大家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演讲者,为他录制视频,做一个幼儿版的“我是演讲者”。

一开始若做不到,可以每天放学前,先和孩子商讨明天的话题,定一下来以后,明天就聚焦这个话题,哪组聊的精彩,哪组得冠军。

这样是用语言做载体,来锻炼孩子分类、比较、排序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是有焦点的。

慢慢的,也许过去的问题就成了未来的成绩,也说不定呢。

我们还现场做了一个锻炼逻辑思维的游戏:21猜,让大家切身感受了一下会思考和不会思考的区别。

人只有在宁静时,才能有效思考、正确选择。让孩子锻炼思维,他的心也能静下来。

第四,创造宁静的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以前的环境创设更多会放在视觉环境上,现在我们拓宽一下思路,也可以利用听觉、味觉来打造一个立体的宁静空间。

人的感官之所以会产生感受,是因为与同频的能量共振了。作为老师,我们为孩子输出什么能量,很重要!

比如,可以在固定时间为孩子播放经典或正能量歌曲,经典和音乐的频率更能入心,人听惯了宁静的音乐,再落入躁动中,他自己就不适应了。

嗅觉也是很好的选择。

秋天水果成熟,柑橘类的味道清新,会让人愉悦;还有木质香味,比如随处可见的松柏落叶,都可以成为让人闻之沉静的导体。

味道可以直接入脑,用味觉打造宁静的环境,非常有效。

这位老师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其实人能静得下来,是强大的能力。

只要把目标锁定在“宁静”上,方法多的是。

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是课题,带着课题思维去探索、去尝试,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

沙龙非常有意思,大家的交流相互启发,我非常受益,感恩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