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JAK2基因突变解释为什么会患上“真红”?

 一枚知识达人 2022-10-11 发布于河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简称“真红”,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异常增多且不依赖正常红细胞生成调节机制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基因几乎可见于所有真红患者,是重要诊断依据

JAK2(Janus激酶2)是JAK 家族4个成员(TYK2、JAK1、JAK2、JAK3)中的一员,为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PTK),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9p24),在造血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JAK2 基因点突变发生于JA K2 基因第1 849 位的第14号外显子,即JAK2 基因编码序列第617密码子的碱基发生G—T颠换,使原来的鸟嘌呤G被胸腺嘧啶T 所取代,导致其编码的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

JAK2V617F 是发生在造血干/祖细胞水平的体细胞功能获得性突变,发生JAK2V617F 突变时,即使在无EPO 存在的条件下,也可引起JAK2 激酶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持续活化和增强,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和凋亡抑制,最终引起PV的发生。

此外,JAK2V617F突变,还可诱发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TPOR)、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CSFR) 等活化及信号传导异常,造成巨核细胞系及粒系祖细胞异常增殖,ET及PMF的发病也可能与此有关。

JAK2基因突变在PV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JAK2V617 F突变阴性的PV患者,往往都存在与JAK2 基因相关的其它类型的突变,特别是JAK2外显子12突变。

此外,还包括:DNMT3a、ASXL1、TET2、IDH1/2等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不仅导致红系异常增殖,粒系和巨核系也同样异常增生,并且可能构成了PV进展为骨髓纤维化以及急性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