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东|青山有幸——谢脁、李白神交于青山

 古稀童趣 2022-10-12 发布于安徽

     谢脁                   李白

歌曲:我在青山等着你 (作词:李业清

江东|青山有幸

——谢脁、李白神交于青山

说起来真是惭愧。

我第一次游览青山,当一位满头白发的山民告诉我,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曾为青山题写“第一山”三个大字时,我竟然脱口而出“为什么?”此山方圆不足百里,主峰仅仅三百多米,大大小小的山峰不过二十多个。天下名山多矣,青山凭什么享受“第一山”的殊荣呢?老人滔滔不绝:你知道宣城太守谢脁吗?他说这是“山水都”呢;谢公宅即将重建,谢公井的泉水至今还在涌流;诗仙李白的墓地在山南;山东边有郭祥正的“醉仙庵”;山上有纪念谢脁、李白、郭祥正、王居岩、王逢等人的“五贤楼”……

谢脁、李白是诗坛圣手,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郭祥正的诗作也飘逸雄健,梅尧臣称他为“李白后身”。这些名流荟萃于此,原来这是一座诗山啊!

真是青山有幸!

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五言山水诗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诗人。谢氏家族是有名的高门望族,其高祖为宰相谢安之兄。谢安是一个儒雅的宰相,“出则渔弋山川,入则言咏属文”;其父谢纬官至散骑侍郎,其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五言山水诗祖谢灵运是他的族叔(注1)。这样的出身,对谢脁远大政治抱负的形成和在政坛上的升迁,无疑是个重要的杠杆。

谢安奕棋图

谢脁从政的起步阶段令人羡慕。永明四年(486),他紧跟随王萧子隆先守会稽,后赴荆州任镇西功曹。这段经历谢脁应是愉快的。不仅随王对他厚爱有加,更重要的是竟陵王萧子良成为他的文学挚友。萧子良在竟陵郡鸡笼山,召谢脁、沈约、王融、任、萧琛、萧衍(注2)、范云、陆倕等人,歌咏山水,抒发情怀。谢脁“少好学,有美名”,本来就是善于表达的高手,又有从政多年的经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和谐的声律,精致的篇章,工整的对仗,令人刮目相看,一时间好评为潮。这“竟陵八友”,给后世留下多少故事和佳作啊!

竟陵八友

公元493年,齐武帝死时,嘱竟陵王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来仁厚,也许他还沉浸在诗词歌赋之中,承担着诗人的角色,许多事他都懒得过问,放手让萧鸾去处理。野心勃勃的萧鸾趁机大权在握。不久,郁林王萧昭业即帝位。萧鸾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将郁林王杀死。新安王萧昭文为帝三月后,萧鸾又假借太后之令,将萧昭文降为海陵王,又杀之。十月,萧鸾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明帝。一年之中三易其主,历史上极为少见。当时有多少人头落地,萧鸾即位后又杀死了多少对手,历史记载不详,如今我们也无法推测。确切的历史记载是,谢脁所依附的萧子良和萧子隆先后“以忧卒”或“见杀”了。年仅二十六岁的王融也被萧鸾杀害。王融是“竟陵八友”中与谢脁最要好的朋友。

幸运的是谢脁居然避开了这些凶险,成为明帝的宠臣。也许是刚登上宝座的萧鸾需要重臣的辅佐,于是,自荆州回到京都建康的谢脁升迁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谢脁的仕途似乎坦荡无砥了。但是,他仍心存疑虑,担心有朝一日会重蹈前人覆辙。

果然,明帝建武二年(495),三十二岁的谢脁被外派任宣城太守。宣城为大郡,与京都相邻。有人认为这是明帝对谢脁的信任,这显然是误解。从谢脁《京路夜发》诗中可以看出这是被贬。

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
故乡邈已夐,山川修且广。
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
敕躬每跼蹐,赡恩唯震荡。
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

为什么昨日的文稿还在桌上,今天就要在黎明之前匆匆起程呢?谢脁十分恐慌。他不知道离开京都真正的原因。如果是重用,明帝一定会明示,他还会那么茫然吗?

其实,离开政治漩涡,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宣城,谢脁不仅可以享受到为官的乐趣----作为一方太守,拥有自己的臣民----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纵情山水了,他可以继续去实践他的“四声八病”的诗歌创作理论了。

青山十多里外的姑孰是南豫州的治所。当时的宣城郡隶属于南豫州,谢脁经常往来于姑孰,景色幽美的青山自然也就成了谢脁游览的地方。《游山》一诗,像摄像一般忠实地纪录了他冬天在青山的所见。景物描写得瑰丽多姿,情感抒发得委婉曲折:

托养因支离,乘兴遂疲蹇。
语默良未寻,得丧云谁辩。
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
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转。
坚堮既岐嶒,回流复宛澶。
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溜浅。
傍眺郁篻簩,还望森柟楩。
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藓。
鼯狖叫层嵁,鸥鳬戏沙衍。
触赏聊自观,即趣咸己展。
经目惜所遇,前路欣方践。
无言蕙草歇,留垣芳可搴。
尚子时未归,邴生悲自免。
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
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惜墨如金的谢脁,居然用了六句来叙述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可见他的身心是松驰的。紧接的十二句,铺陈所见的崖、溪、草、木、鼯、鸥,景色之绝,用词之精,在谢诗中前所未有,令人称奇。最末四句中的“昔所钦”、“今能选”、“赏心客”、“良为善”曲折地表达了他疑虑和坦然兼有的复杂情怀。

谢脁还全身心地爱上了这“山水都”。他征得了姑孰地方官的认可后,居然在青山南麓凿石为井,以清泉解渴;伐木建宅,以遮避风雨。当然,不可居无竹,高洁挺拔的翠竹被移栽在院内。一井清泉,一片新竹,一抹夕阳,一阵秋风,谢脁知足了。他在《治宅》诗写道:       

结宇夕阳街,荒幽横九曲。
迢递南川阳,迤逦西山足。
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
风碎池中落,霜剪江南绿。
既无东都金,且税东皋粟。

作者在谢公井旁

此时的谢脁,仿佛真正离开了宫廷之争,把闲暇时间的全部乐趣都寄托在山水之中,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为伍。一个真正的山水诗人诞生了。

“风荡翻莺乱,云行芳树低”,“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余霞散文绮,澄江静如练”。没有全身心地沉浸在山水之中,怎么可能如此细腻地感受到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变化,写出这些绝妙好辞呢?怎么可能博得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这样高的赞誉呢?

两年后,谢脁还都为中书郎,旋即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郡太守,行南徐州事,不久又再次还都任尚书吏部郎。以谢脁的经历和才情,不论为政还是为文,他都应该前程似锦了。

宫廷内部的争斗似乎没有止息的时候。498年,明帝死,其子萧宝卷即位。第二年,始安王萧遥光密谋篡位。萧遥光也看中了谢脁的才能,居然要谢脁配合,助一臂之力。此时的谢脁怎么可能答应呢?不仅如此,他还天真地将这样的大事告诉别人。萧遥光恶人先告状,联名刘暄等人诬告谢脁。三十六岁的谢脁成为冤鬼。

谢脁一死,诗坛寂寞了,青山寂寞了。

两百五十多年后的一个秋天,盛唐诗仙李白悄悄地来到青山。虽然这是一个诗的王朝,春花秋月、山川鱼虫、世事人生,不论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入诗,都可以写得璀璨夺目;虽然当涂青山因为谢脁的多次光顾而在前一年已被敕改为“谢公山”,但是,青山仍然是寂寞的。谢公宅一派冷落、凄凉。李白冷峻地记下了眼前的一切: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在“日将暝”的“荒庭”中,在“苍苔”遍积的“废井”旁,李白和谢脁两位才情橫溢的诗坛圣手相“遇”了。这是神交。

在李白的心中,谢脁是他的挚友、师长和偶像。孤傲的李白给谁有过那么多的赞词呢?“我吟谢脁诗上语,溯风飒飒吹风雨”,“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诗传谢脁清”。李白甚至不避嫌疑,直接用谢脁的诗句赞诵这位先贤:“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

在李白的心中,谢脁和他一样,是报国无门的朝廷逐臣。李白终生孜孜所求的是为官从政。他“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二十五、六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广交天下名士,始终“怀经济之才”,要“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惜,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报负,无人知晓,无人提携。李白徬徨失意,不时发出“明朝挂帆席”的喟叹。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天宝元年(742),玄宗皇帝召见李白并授其为供奉翰林。李白以为可以一举登朝掌政,施展政治抱负,乐得烹鸡饮酒,起舞高歌,跃马扬鞭,“仰天大笑出门去。”在长安,李白果然一度春风得意:玄宗“降辇步迎,如见园、绮。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玄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遗憾的是,这样的时间太短暂。在玄宗的内心深处,李白终究只是一个撰写文辞的文人而已,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种点缀,有时甚至是供自己戏弄的倡优。这样的“待遇”,傲岸不屈的李白怎能容忍!于是,他醉酒狂放,因此,谗言纷至。两年后,李白被玄宗“赐金归之”。

这是李白唯一的从政经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李白已清晰地看见了为政必须以独立人格的完全丧失为代价,清晰地看到了宫廷中的落、腐败和一帮小人的阿谀奉承是国之将倾的祸根;同时,李白也预感到,外在的祸乱将至。

果然,不出李白所料,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起兵平乱。匆忙之间,李璘想到李白,邀李白相助。本已心灰意冷的李白,经不住李璘的相劝,居然又雄心勃发,随李璘征战。李白毕竟只是一个书生,他怎能料到,李璘竟企图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与其兄肃宗李亨对峙。李亨毫不迟疑地消灭了李璘。对作为政敌的兄弟,皇帝们历来都是毫不留情的。李白作为李璘的朋党,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牢房。多亏众人力保,最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在流放途中巧遇大赦,得以东归。此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

进入暮年的李白,仍然怀有报国之心。六十一岁时,他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讨伐安史叛军,毅然再一次从军,期待着“功成身退”。无奈年老多病,“壮志未酬”半途返回。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当涂。这儿,他曾先后来过六次,每次都流连不舍。李白对这片土地的一腔痴情,已经化作字字珠的四十多篇诗文。尽管如此,他还有许多情怀未抒,还有许多盛景未绘。时任当涂县令是他的族叔李阳冰,毕生字字泣血的“万卷”诗词歌赋需要有人托付;更重要的是,这儿有谢脁的遗宅和古井。只有面对谢脁,李白才可以敞开心扉,直抒忧愤;只有谢脁,李白才能做到对其“一生低首”。

李白在当涂的最后时光是辛酸的,也是愉快的,《九日龙山吟》、《悲歌行》等诗文记下了这一切。公元762年,李白最后的诗作《临终歌》问世: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不久,李白,这位诗坛的绝世之才,这位终生想振翅翱翔的大鹏,怀着不尽的遗憾,离开尘世,飞入天穹。

李白不明白,为什么后人要让他长眠在龙山。龙山离青山的谢公宅还有十多里路途啊,与谢脁会晤一次是何等之难。

我们要感谢诸葛纵(注3)!这位“学为歌诗”的当涂县令听说李白有悦“谢家青山”、“志在青山”的遗愿时,立即“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阳”。至此,李白墓与谢公宅、谢公井结为芳邻,李白与谢脁可谓“今古相接”,永久地相伴不离了。

李白移葬青山之日是唐元和十二年(817)正月二十三日,与李白病逝相距五十五年。历史应该永远记住这一天。

新建的李白墓园

我们要感谢范传正(注4)!这位与李白有“通家之旧”的宣歙池州观察使,在移葬李白时写下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文中详细地记载了李白的生平、家世、诗歌成就和初葬龙山及移葬青山的过程。没有这位观察使,李白真的就可能成为一个不知何处所生、不知何处归葬的“神仙”了。历史上有多少人为李白的出生地争论不休。现在看来,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去探讨。好在李白的终老之地是确切的,否则,白居易、杜牧、刘禹锡、杜荀鹤、曾巩......,又到何处去拜谒这位“诗仙”呢!

李白墓园中的九丫名树

(作者摄)

我们还要感谢孟点(注5)!这位朝请大夫、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兼江东淮东茶盐提领官并兼任太平州节制军马的地方官员,在四百多年后见到李白的墓碑“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时,立刻设法找到原碑文,予以重刻,给我们留下了一块珍贵的“范文宋碑”。这块碑现立在李白墓的前方。如今拜谒李白的游客,大多会在这块碑前默默地研读。这是研究李白的第一手资料。

天下名山多矣。要么是因为绝景天成,一石一涧、一草一木都灵光活现;要么是因为名人荟萃,普普通通的山,只要有了李、杜题诗,苏、黄唱和,突然间就名声大振了。两者兼有的青山跻身名山之列的条件早就具备,只是缺少一双“发现”她的慧眼。终于,米芾(注6)这位不拘传统、举止癫狂,人称“米癫”的著名书画家出现了。他徜徉在青山之巅,朦胧中,谢脁、李白.......缓步向他走来。米芾激情飞扬,挥笔写下“第一山”三个大字。

青山有幸!人间增加了一座名山。

米芾书“第一山”诗碑(遗址)

【注释】

注1:关于谢朓与谢安、谢灵运的关系,见本公众号2020年4月9日发表的《【人物脉络】谢安、谢道蕴、谢灵运与谢脁》一文。

注2:萧衍(464-549),兰陵萧氏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为南朝梁的创立者,即梁武帝。

注3:诸葛纵于元和九年(814)任当涂县令,至大和元年(827)卸任,长达13年之久。

注4:范传正,字西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唐朝官员、文学家、诗人。曾为李白撰写墓志铭《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注5:孟点,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知馀姚县。淳祐元年(1241)为江东运判兼权太平州(《景定建康志》卷二六)。

注6:米芾(1051-1107),宋代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

 (编摘自百度、360百科等)

【作者行踪】

在谢公祠(新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在李白墓园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