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寓居琉球六百年的华人——闽人三十六姓简史

 昵称36403512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琉球王国——明清两代中国的藩属,曾有一群华人长期的定居此地,他们来自闽地,为中国和琉球的经济联系和文化往来架起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刚建立不久的明朝朝贡称臣,双方借此机会建立了宗藩关系,琉球成为明朝的藩属国。然而东海风高浪大,朝贡船只时时遭遇不测,同时琉球王国在见证了中原文明后也倍感仰慕,也希望学习中国的礼乐文化。1392年,琉球中山察度王请求明太祖允许一些中国人移居琉球,为明太祖所恩准。洪武帝派遣“闽中舟工三十六姓”随使团入琉球,他们便是琉球群岛最早的华人,此后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华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总体说来,这些移民大部分是福州人和漳州人。

文章图片1

琉球风狮爷和泰山石敢当,据说由闽人三十六姓带来

这些明朝移民在到达琉球后,在琉球“那霸城”附近的小岛上建立了名为“久米村”的村庄。村中有梁、蔡、毛、郑、陈、曾、阮、金等各姓居民。凭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文化知识和航海技术,久米华侨很快被琉球国接受,他们的后裔很多跻身琉球国高位。他们不仅负责琉球国航海、造船等交通事务,还从事外交文书的编写、汉语文献的翻译乃至对华贸易的进行。传统上,琉球国正议大夫、中议大夫等人由闽人三十六户后裔担任。也有很多人担任宫廷顾问和琉球世子的老师。由于他们深入琉球政坛,聚居于久米村,被琉球人称为“久米士族”。并和琉球本土的首里士族、那霸士族、泊士族合称琉球四大士族

文章图片2

琉球亡国前贵族服饰,明风犹存

琉球语和汉语差异很大,在琉球,只有读书人才会使用汉语。久米村的汉人后裔,从可以学习语言开始,父母就用汉语和幼童交流,保证汉语的母语地位,长到能够学习写字时,父母教导他们学习汉文。长到十岁,称作“若秀才”,国王每月给予一石米,开始学习琉球语。15岁,先在久米村的孔庙行及冠礼,后觐见国王,登记在册,称为“秀才”,每月赠米三石。从秀才中选拔优秀者担任通事。通事是琉球文人顶级头衔之一,一般为久米汉人所垄断。琉球国的外交语言,既是久米人所掌握的福州话

琉球人身着琉装(一种借鉴了明代服饰和日本和服的本土服饰,主要用芭蕉布制成),束欹髻(把发髻结在脑后,不同于汉式,把发髻结在头顶),传统选择“风葬”(把尸体挂在洞穴中自然风化分解)作为葬礼形式。但久米汉人所服衣冠皆从明朝制法,束汉式发髻、包网巾、戴方巾、沙帽,并且一直坚持儒家传统的土葬仪式。受明朝官方和久米汉人的影响,琉球王及官僚的着装由琉装渐趋汉风。

文章图片3

琉服,形式与汉服有一定差别

久米汉人着汉服、束发带冠、遵奉儒学,有亲明的政治倾向。在清朝入关后,他们反对剃发易服,暗中支持江南抗清活动,为郑成功提供信息情报,但清朝最终翦灭了明朝残余。出于继续维持对清朝朝贡的需要,也因为久米人拒绝剃发易服,为了不使清廷生疑,1650年,他们不得不集体改成琉球服饰。

即使衣冠更易,久米人也依然在琉球担任传播汉文化的历史使命。1718年,久米人程顺则在久米村建立了明伦堂,提高了久米村人的教育程度,为琉球国的儒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图片4

清代《职贡图》中琉球人装饰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改名冲绳县。久米村人被视作外国人看待,尽管他们已经在琉球生活了六百年。比起日本,久米村人更多支持清朝。因此,久米村除琉球本土亲清派外另一个反对日本统治的琉球集团。在清朝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琉球复国无望后,很多亲近中国的久米人不愿接受日本统治,选择回归文化母国。剩余的人渐渐融入了普通琉球人的行列,多从事种植业和渔业。兴盛了六个世纪的久米村逐渐衰落了。

受闽人三十六姓影响,琉球存在道教信仰,琉球人有祭祀灶神、祭祀祖先、清明扫墓、修订族谱的习惯。据清代使者描述琉球岛上有三清宫的存在。妈祖信仰亦被琉球人所接受,琉球有上下两座天妃宫。

1992年,为了纪念福建与琉球的历史往来,福州市协助那霸市政府在久米村原址上建立了一座庭园,命名为福州园

文章图片5

久米村故地——福州园怡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