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十辑 作者:李炎锠 常熟报刊事业的发展,在江南来说是比较早的。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的刊物《女子世界》起,到1949年4月止,45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常熟共创办各种报刊199种,其中刊物25种。报纸中有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除了新闻报纸外,还有文艺、体育、医药、青年、学生等各种专业报。 一 常熟最早铅印的刊物是《女子世界》,创办于1904年1月6日,由常熟女子世界社编辑发行,三十二开本,每期都有时评、议论、诗词及文言小说,还在扉页刊载女界著名人物的照片。其次是在1904年9月创办的《江苏白话报》,由常熟琴南学社编辑发行。名为“报”,实际上是刊物,因为装帧是书本式的,每月出版一册。当时常熟还没有印刷厂,以上两刊均由上海大同书局印刷。 要说真正的报纸,是1904年4月8日创刊的《虞阳白话报》。该报系周报,八开横式,共两版,第一版为广告,第二版为新闻,每份报纸售价钱十文。创办人为张美权,社址设在大东门外洗砚池张宅。那时该报引人注目的是每期的时评,署名者为“蛮”,就是邑中颇有名气的张映南先生。此报办了近两年,于1912年停刊。与此报似乎同时创办的还有《虞阳新闻》(1910年5月2日创刊)、《虞阳报》(1910年6月8日创刊),均系八开横式。社址都设在洗砚池张宅,售价亦每份钱10文。《虞阳报》现在常熟图书馆古籍部的存报,最晚的有165号,即1913年8月31日出的一期报纸。该报政治倾向比较进步,并开辟“社论”专栏。其中有《论袁氏无被选资格》(作者子厚)一文曰:“袁氏是否可举为正式总统,当以其临时期内之行动为断。袁氏于临时期内作威作福,如擅颁官制、擅封报馆、擅借外债、擅杀志士,种种破坏约法之行动,罄竹难书。”(见149号)由此可见该报之立场。 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间创办的报刊有4种,其中3种是党派的机关报。即:1912年5月12日创刊的自由党机关报《常熟自由报》;1912年墨月22日创刊的统一党分部机关报《常熟七日报》;1912年7月28日创刊的同盟会会刊《新常熟》(五日刊),社长为王仁熔,主编为邑中名人钱南山,社址设在石梅缪公祠内。唯《冷言》周刊是海虞图书馆发行,俞采生创办,无党派色彩。 二 常熟报刊最多的时代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从1920年起至1935年,常熟共创办了各种报刊137种,其中二十年代期间有87种。1922年一年中即有12种报刊创办,再加上以前创办的报刊,一个江南小县报刊竟达二十余种,可谓盛矣! 这段时期,常熟出版的日报,较主要的有《常熟日报》、《自由日报》、《刍言日报》、《虞阳日报》、《国民日报》、《三民日报》、《新生报》等。 《常熟日报》是常熟出现的第一张日报。1916年,有些知识界人士从外地回常,在教育部门任职,对报纸有兴趣的人多了,就《七日报》改组为《常熟日报》,仍为四开,创刊于1916年7月24日。同年9月15日因人事关系,又改名为《常熟日日报》,初为八开,后扩充为四开,自1917年第110号起,又扩充为对开;1928年16日后又改为四开。该报当时阵容较强,周化龙、吴公雄、归子迈、归子振、杨育才、吴双热等相继为编辑部主任。 《虞阳日报》,是在常熟新闻报纸中出版时间较长的一种报纸。创刊于1917年2月13日,市图书馆藏报中该报的第4126号即1928年11月21日出版的报纸。版面4开,由王铁珊,邵治衡创办,编辑所在河东街,发行所在寺前。报纸内容有新闻、简讯、批评、专栏等,由吴双热主持笔政,创办之初每份铜元1枚。 《国民日报》,创刊于1927年4月15日,四开小报。编辑部、发行部都设在会光坊国民党县党部内。主编是北伐军21师63团(团长陈诚)政治指导员严企光,助理编辑为顾立之、李龙汉。从所见报纸内容分析,该报完全为国民党右派所利用。 《新生报》,创刊于1929年11月,是国民党县党部主办的一张日报。为县党部执委石民佣所掌握,抗战前为对开报纸。1937年11月19日常熟沦陷前停刊。1945年9月26日复刊,至常熟解放前夕停刊。 自1927年至1937年,常熟地方上创办的日报,还有:《民锋报》、《常熟市乡公报》、《小言日报》、《新常熟日刊》、《新自由》、《虞山晨报》、《明报》、《民众日报》、《常熟导报》、《常熟民报》、《琴报》、《常熟时报》、《大常熟》、《民言》、《大公报》、《常熟商报》、《电报、朝报联合日刊》、《大报》、《常熟新闻报》、《常熟晚报》、《商情午报》、《常熟区政日刊》、《平报》、《午报》、《常熟日报》、《虞山晚报》、《市声日报》、《商报》《每日新闻》、《电报》、《大众日报》、《大钟日报》、《铁报》、《精报》、《义报》、《电报商情午报》、《大江夜报》、《朝报》等38种。 三 抗日战争时期在常熟出版发行的新四军报刊有《江南》杂志和《大众报》、《挺进报》。 《江南》是综合性半月刊,由中共车路特委于1939年7月1日创办。开始在无锡梅村编印,1939年5月社址移到常熟横泾、东唐市。该刊出版到11月1日(第9期),因部队主力撤离而停刊。至1940年2月又在董浜复刊。杂志的人事与《大众报》统一安排:社长冯二郎(即曹白),副社长傅学群,编辑部主任吴宝康。第一本铅印《江南》是第2卷7—8期合刊,二十二开。该刊共出36期(或37期),内容有问题讨论、工作总结、经验交流、报刊文章转载,以及文艺、美术作品等。 《大众报》,创刊于1940年2月8日,也是东路特委办的,油印时对外用常熟民抗总部编印。主编吴宝康。初创期八开一张,毛边纸单面印,后改用自报纸两面印,印700份。编印分别在徐市乡的棋杆里和王家塘。后与《江南》合并,报改铅印,在上海购买一副老五号铅字和老三号标题字,一台圆盘机,装在两条木船上,游弋在董浜和梅李之间的长毫塘两边村庄河浜内,以后又转移到古里、上唐市、横泾等水网地区。该报先为三日刊,1941年5月下旬改为八开二日刊,至7月中旬又改为日报。前后经历了一年零五个半月。四个版面大体内容是:一四版社论、电讯、战讯、地方新闻;二版对敌斗争专文和民运建设文章;三版由“大众园地”、“战地”、“江南文艺”三个副刊轮流出刊。 《东进报》创刊于1940年12月,是江抗指挥部的机关报。社长顾克,主编肖湘,还有记者、编辑十多人。初为八开二版,后增为四版。内容有重要消息、战讯、澄锡虞地方新闻、重要文章、讲话、通讯、简讯,还有一个《战士园地》副刊。 在抗战前,常熟在共产党领导下办的报刊共有两种: 《警报》,1926年1月中共常熟党团混合支部成立后,即以其外围组织“同志联欢会”名义出版刊物《警钟》。第一期内容有打倒帝国主义的论文,妇女解放问题的讨论等。在1926年春节时发刊,共印了200份。仅出一期即停刊。 《大报》(又名《常熟大报》),创刊于1930年2月10日。由阳光社的骨干主办,其中有周文在、归含、邹逸中、肖怀古、沈雪侠等人参加。出报不久,即被国民党常熟县党部密令查封。 四 常熟沦陷后,伪自治会成立,先后发行了《虞报》和《常熟日报》。 《虞报》于1938年1月23日创刊,为日报。初为对开,后改为八开,负责人为张守一。 《常熟日报》于1941年12月3日接管《虞报》后创刊,初为对开,后也改为八开。社长孟知吾,总编赵飞。于日本投降后即停刊。 抗战胜利至1949年4月29日常熟解放,本邑共发行过九种日报:《新常熟日报》、《常熟青年日报》、《新生报》、《新常熟报》、《大江报》、《夜报》、《常熟晚报》、《大江夜报》、《今报》。 《新常熟日报》创刊于1945年8月24日,四开二版。是三青团上海支团无锡分团常熟办事处接管前《常熟日报》而创办的。发行人王益崖,社址在寺后街。出版一周后即9月1日就改名为《常熟青年日报》。发行人安蔚南,社长崔中明,社址在县后街。 《新生报》1945年9月26日复刊,是国民党县党部机关报。发行人石民佣,名誉董事长张道行、吴中英,社址在县后街。 《新常熟报》1946年6月6日创刊,1949年4月底停刊,社长王益崖,总编江不波。 这三种日报是这一时期常熟主要的报纸。前两种均直接为国民党县党部所控制。当时发行量是很少的。据常熟县政府1948年10月编印的《常熟县政概况》第61页中载:是年共出版六种日报,日发行量(总计)为11000份。当时百物飞涨,1948年4月21日出版的《新生报》、《新常熟报》每份报费要8000元。 这个时期还有两种较有影响的刊物,就是《的了》和《拓荒》。前者创刊于1944年1月1日,月刊,共出四期;后者创刊于1946年5月5日,月刊,同年12月29日停刊。 五 解放以后,常熟先后发行过四种报纸: 《常熟电讯》,创刊于1949年5月13日,由市军管会文教部主办,为四开横式四版。内容大部分为新华社电讯,有少量的地方新闻。出版近两个月后停刊。 《常熟县报》,为中共常熟县委机关报,1956年4月1日创刊。初为二日报,后改为三日报,1958年4月又复改为二日报,同年7月1日起出过12天日报,7月22日起又改为双日报。创办初期,编辑部人员只有七、八人,不分组。到1958年3月市报停办后,大部分人员充实县报,编辑部人员增至18人,分设农业、工业、美工、文教副刊四个组。另设经理部,负责报纸印刷及发行。创刊时为四开两版,1957年7月1日改为四开四版: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农业经济,三版为财经、文教、党的生活、科学卫生,四版为时事政治。副刊原名“文化宫”,后改为“花边”。1961年3月3日改竖式横排为横式横排。后于同年10月停刊。《常熟县报》自创刊至停刊五年中共出版980期,发行量最多时达二万份。1958年召开全国群英会,该报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了会议。 《常熟市报》,是中共常熟市委机关报。1957年10月1日创刊。初为四开四版三日报,1958年1月4日起改为周三报,同年2月1日起出过十天日报,后又恢复为周三报。编辑部有18人,分财经、政文、农村、时事等组,自办印刷厂印报。四个版内容安排是:一版要闻,二版工农业报导,三版文教,四版国内外重要消息、社会新闻。副刊名“虞山”。1958年3月停刊。1983年3月撤县设市,同年5月筹备《常熟市报》复刊事宜;并于1984年元旦正式复刊。复刊后的《常熟市报》为四开四版,1984年为3日报,1985午1月起改为周三报。编辑部先设农业、工商、政文、总务四组及总编办公室,后改组为科,增设采通科,人员由十余人增至三十多人。报纸发行量由复刊时的九千份增至一万三千多份。1987年报社大楼及印刷厂建厂,报社全部人员迁至新址办公。 《常熟科技报》,县科委主编,1983年1月24日试刊,3月25日正式创刊,四开四版,10日报,至同年12月25日停刊。 这几年中还有市文联编印的《常熟文艺界》(不定期,后停刊)、市文化馆编印的《常熟文娱》及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编印的《文化宫》等报纸。 建国后,常熟编印的刊物有《常熟文艺》、《江南》,但时间都不长。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