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洋陆军史概要(二七)

 樵夫1964 2022-10-12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北洋陆军史概要

作者:朱继团

第三节 中华民国非常政府

一、概况

存在时间:19214月至192332日,但在19226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后该政府实际就停止了运作。

政权中心所在地:广州

领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

目标:另组新政府,通过北伐统一中国

结果:重大失败。成立之初就未得到南北各界的广泛支持,其后因陈炯明发动兵变而停止运作,孙中山驱逐陈炯明后也默认该政府已解散。

政权状况:

1920年,孙中山驱桂回粤后,正式主政广东,但处境却是十分艰难。过去南北战争,列强驻中国的外交团曾和中国的南北政府成立协定,提出关税余款13%交付护法军政府。及至孙接收军政府以后,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均主张“联省自治”,广西陆荣廷原是敌人,此时已经下野,广西处于混乱状态,实际也已退出军政府旗下。外交团借口军政府权力只及广东一省,不能代表整个西南,停止这笔拨款。军政府外交部长伍廷芳曾屡次向驻粤领事团提出抗议,最后一次声称如果不履行协定,军政府将接收海关以资报复,可是列强竟出动了大批炮舰驶至白鹅潭示威。

北京方面因为徐世昌是总统名义,所以北京政府就比广州军政府在国际上叫得响,与列强商讨关税、投资、借款等事宜均容易一些,因此孙中山忍无可忍,认为南方也必须成立一个名正言顺的政府。由于徐世昌的总统职位是由合法性受质疑的皖系安福国会选出,其总统地位也受到质疑,这让孙中山等人抓住了把柄。为了表示北京政府不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他决定让非常国会在广州选举一个大总统,以便与北京的徐世昌抗衡。

响应孙中山号召抵达广东的旧国会议员仅200余人,距离选举总统的法定人数甚远,陈炯明、赵恒惕等人也反对这个计划,但是孙中山仍然坚持召开国会选举总统。19214月,在广州的国会会员召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55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职,由于是在国会会员不到法定人数的非正常情况下产生,所以称为“非常大总统”,以表示其总统职的来源不是正规的。孙发表他的新政府的人事名单后,唐绍仪和陈炯明都不肯到任,由此可见当时民国政府内部是不稳定的。随后孙中山组织了北伐战争。但是孙中山与热衷于“联省自治”的陈炯明矛盾激化,1922616日清晨,陈炯明的部下叶举指挥部队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非常大总统一职被迫停止。

1917年至1923年间,孙中山曾三次在广州组织政权,对于第一次和第三次,在南方各省是拥护者多,反对者少。对于1921年的第二次,由于公开打出“中华民国政府”和“大总统”名号,造成中国公开的事实分裂,因而是反对者多,赞成者少。1917年组建护法军政府时,西南六省均纷纷响应,然而1920年孙中山重返广州的时候,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均宣告“联省自治”,并不愿屈从于军政府之下,粤军虽攻入广西,但因各派军阀割据,并不能控制全省。护法时期声势浩大河南、陕西、湖北等靖国军也逐渐偃旗息鼓。军政府的控制范围仅广东一省及广西部分区域而已。

1920年底至1921年初,形势一度出现转机,顾品珍班师云南取代了唐继尧,贵州的卢焘取代了刘显世。但图谋四川则受挫,受孙中山影响的吕超部先胜后败,退出成都。5月孙中山就职总统后,云南顾品珍、贵州卢焘均接受了孙中山的任命,随后刘震寰接受了广西绥靖督办的委任,沈鸿英部也有投诚倾向。

但到了1922年上半年,形势急转直下,3月顾品珍作战阵亡,唐继尧重返云南,4月卢焘被袁祖铭驱逐,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半年内云南、贵州、广东三省尽失,孙中山再无立足之地,出走上海。

虽然1923年孙中山调集滇、粤、桂各路军队击败了陈炯明,于221日返回广州,但这次主政没有再使用“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名义,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出任大元帅,客观上宣告了颇具争议的“中华民国政府”的解散。

二、军事状况

19214月,南下广州的国会议员召开国会,宣布取消护法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陈炯明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南北政府对峙之形势仍然继续。

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后,在两广边境,粤桂两军还时有冲突。1921年6月13日,桂军沈鸿英部出兵攻入广东,孙中山以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迎战桂军。经过激战,7月初粤军不仅收复被桂军占领之地,还乘胜追击攻入广西。桂系内部分裂,沈鸿英宣布独立,自称“救桂军总司令”,宣布广西自治,并与粤军合作。各地桂军纷纷脱离陆荣廷的指挥,旧桂系的统治彻底瓦解。

孙中山表面上平定了两广,云南顾品珍、贵州卢焘也响应北伐革命,于是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调集粤、滇、黔等各路护法军,计划于192254日大举北伐。但北伐前夕,孙中山的滇、黔同盟军均遭受重大失败,卢焘被逐出贵州,顾品珍在与唐继尧反攻云南的作战中阵亡,张开儒、杨希闵率滇军余部退到桂林,准备加入北伐军行列。

北伐事业一波三折。首先是湖南赵恒惕宣称“保境安民”,拒绝粤军过境北伐,于是孙中山把北伐指挥部改在韶关,以取道江西北伐,陈炯明粤军、张开儒滇军纷纷转移到广东。接着陈炯明又表态支持“联省自治”,拒绝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被孙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叶举继任粤军总司令

当许崇智指挥北伐军深入赣南时,孙中山发觉后方不稳,从韶关返回广州平息事态,1922616日凌晨,叶举指挥粤军发动兵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许崇智北伐军回师广州靖乱,被击败,取道江西退据梅州、福建一带。

面对陈炯明兵变,已经南下广州达5年之久的护法海军也士气低落、思乡日甚,由于温树德一度曾投靠陈炯明,担心被孙中山秋后算帐,已经做好了率舰队北归准备。李烈钧策划组建汕头临时舰队,掌握了肇和、楚豫、永丰三舰,以牵制温树德的行动。但后来又被温树德策动兵变夺回,孙中山对海军完全失去控制。

陈炯明发动兵变后,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同时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沈鸿英联合讨伐陈炯明,陈炯明粤军内部的陈济棠、莫雄等也宣告起义,以上各部队三面夹击,大举讨伐陈炯明,1923年1月16日攻克广州,陈率部逃遁惠州。221日孙中山重返广州。

1.陈炯明兵变前的军队部署

(1)北伐大本营

1921年12月4日,孙中山抵桂林,设北伐大本营,组织北伐军,拟假道湖南北伐,因赵恒惕阻拦北伐军入湘,遂于翌年4月移大本营于韶关,改道江西北伐。大本营下辖部队除朱培德、彭程万、陈嘉佑三部外,其余皆属于粤军。

总司令李烈钧,总指挥许崇智

中路军总指挥李烈钧

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辖3个旅

赣军总司令彭程万,辖3个旅

右路军总指挥许崇智

粤军第2军军长许崇智,辖5个旅

第1师师长梁鸿楷,辖2个旅

福军总司令李福林,辖5个统领

左路军总指挥黄大伟

粤军第1路司令黄大伟

援赣湘军第1路司令陈嘉佑部

(2)留守广州周边粤军

基本上保持1920年11月的粤军建制,除梁鸿楷第1师及黄大伟第1路参加北伐外,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粤军第1军及各路军大部留驻广东。

2陈炯明兵变后的粤军状况

陈炯明兵变后,粤军分裂为三部分:

(1)拥孙粤军

又称东路讨贼军,其主体是参加北伐的许崇智、黄大伟、李福林等部粤军,回师靖乱失败后,退江西瑞金,10月12日攻占福州后,重新整编如下:

总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

第1军军长黄大伟

第1旅旅长王懋功

第2旅旅长陈得平

第3旅旅长丘鸿钧

第4旅旅长龚师曾

第2军军长许崇智

第5旅 旅长许济

第6旅旅长孙本戎

第7旅旅长黄国华

第8旅旅长张民达

第13旅旅长张毅(新收编的李厚基残部,后又反叛)

第3军军长李福林

第9旅旅长林驹

第10旅旅长吴近

第11旅旅长袁德穉

第12旅旅长郑泳深

(2)拥陈粤军

总指挥叶举

第2师师长洪兆麟

第3旅旅长尹骥

第4旅旅长李云复

第4师师长熊略(接替刚身亡的关国雄之职)

该师此时只辖杨锦龙、吕春荣2个团,名义上隶属的谢文炳旅已脱离建制

第1独立旅旅长翁式亮

第2独立旅旅长熊略

第3独立旅旅长邓本殷

第4独立旅旅长李炳荣

第5独立旅旅长陈德春

第6独立旅旅长谢文炳(曾为第4师第7旅,已恢复独立建制)

第1-7路司令杨坤如、陈炯光、陈小岳、黄志桓、钟景棠、胡汉卿、黄强

(3)中立粤军

第1、3师对于孙、陈之争态度暧昧,第1师是原属北伐部队,第3师是原留守部队。

第1师师长梁鸿楷,回师靖乱途中,陈修爵率一个团在马坝倒戈,招致靖乱失败。于是梁鸿楷擅离序列,退往龙川、河源,持观望态度。1923年1月,西路讨贼军东进讨陈时,卓仁玑的2团、陈济棠的4团及工兵营等部队阵前起义,反正讨陈。

第1旅旅长谢毅(谢毅是陈炯明心腹,1月26日潜逃,由卓仁玑升旅长)

第2旅旅长陈修爵(已率沙世祥的第3团叛变逃江西,后第4团团长陈济棠升旅长)

第3师师长魏邦平,驻省城一带,来回于孙中山、陈炯明之间充当调解人,但被孙严厉斥责。

第5旅旅长陈章甫

第6旅旅长郑润琦

3.拥孙的重要客军

早在陈炯明发动兵变的三个月前,孙中山的北伐事业就遭受了重大挫折,其同盟军云南的顾品珍被击毙,贵州的卢焘被逐下野。顾品珍战死后,滇军余部还有5个旅的兵力辗转到达广州。广西方面,陆荣廷重返龙州,桂军之沈鸿英、刘震寰两部也被迫退到广东。孙中山能直接指挥的在粤部队还有朱培德、谷正伦、陈嘉佑等部队,不过实力都比较弱。此外在四川、云南一带还有吕超、石青阳、叶荃等部队支持孙中山,但“远水难救近火”,何况他们要自保已经不易。因此,许崇智粤军,加上杨希闵、沈鸿英、刘震寰之滇、桂军,成了孙中山赖以驱逐陈炯明的重要力量。

(1)桂军

广西陆军第1军军长沈鸿英,辖3个师,沈荣光师驻怀集,邓瑞徵师驻桂林,何才杰师驻荔浦。该军番号为沈鸿英自称,并非孙中山的政府颁授。

广西陆军第1师师长刘震寰,驻梧州。该师番号由孙中山的政府正式颁授。

(2)第二次驻粤滇军,该部原为蔡锷护国军第1军,从昆明先到桂林,后调到广东,此时还有两万余人。

云南北伐军副总司令张开儒(总司令顾品珍已阵亡)

1旅旅长杨池生

3旅旅长杨希闵

4旅旅长杨如轩

8旅旅长范石生

9旅旅长蒋光亮

(3)第一次驻粤滇军,原为李烈钧护国军第2军,此时只剩5000余人。

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朱培德

(4)黔军,袁祖铭策动贵州第2旅的团长王天培、彭汉章倒戈驱逐卢焘,旅长谷正伦率领残余部队逃到广东,此时剩余兵力只有1000余人。

中央直辖黔军总司令谷正伦

5)湘军

湘军讨贼军第1军军长陈嘉佑,该部原是湖南第6混成旅,陈嘉佑本是谭延闿心腹,因与赵恒惕不和,经谭延闿斡旋,陈嘉佑到广东投孙中山,授湘军讨贼军第1军番号。

第四节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一、概况

存在时间:192332日至192571

政权中心所在地:广州

领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胡汉民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目标:北伐武力统一中国

结果:1925312日,孙中山病逝。虽未能实现目标,但成为国民政府的雏形。

政权状况:

19231月,孙中山返回广州,计划第三次建立政权。因直系北京政府打出“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召开旧国会,并迎黎元洪回北京复任大总统。因顾及多方面原因,特别是要与其倡导的兵工政策、谋和平统一的政治谋略相适应,此次他放弃了“非常大总统”名义,续设“大元帅府”,仍称“大元帅”,以便对内行使政府职权,对外又不露政府痕迹。

大元帅大本营实行大元帅一长负责制,虽然政权形态不完备,但对于战事频仍的广东政局而言,政令比此前两次政权得到有效实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平定了内乱,进行了东征,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国立广东大学与黄埔军校,进行了司法、行政等改革,广东形势逐渐稳定。在此期间,孙中山梳理总结多年的实践政治经验及教训,撰写了《建国大纲》,强调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五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原则,勾勒出了国民政府的蓝图,大元帅大本营政府正是国民政府的雏形。

大元帅大本营的根本目标还是北伐统一中国,而首要敌人则是直系北京政府。孙中山为了集中力量对付直系,与东北张作霖、浙江卢永祥结成了粤、浙、奉三角同盟。1924年9至10月,江浙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相继爆发,孙中山为减轻卢永祥和张作霖的军事压力,牵制直系北上支援的部队,派出军队发动北伐,攻入赣南地区。但是由于卢永祥很快战败,广州方面又发生了商团叛乱、陈炯明进攻广州等事件,北伐部队回师镇压商团,这次北伐也半途而废。

但是紧接着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以奉系获胜而告终,冯玉祥等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但孙中山尚未抵京,北京方面已提前成立了段祺瑞的临时执政府,孙中山的理想未能如愿。1925312日,孙中山病逝北京。胡汉民代理陆海军大元帅,7月大元帅大本营改为广东国民政府。

大元帅大本营真正控制地域只有广东一省,此时却是客军云集、热闹非凡,所辖部队主体是许崇智、李福林粤军,杨希闵、朱培德滇军,刘震寰、刘玉山桂军,后来与赵恒惕争夺湖南失败的谭延闿湘军也退到广东,以上这些是大本营的骨干部队。此外还有樊钟秀豫军、卢师谛川军、李明扬赣军、路孝忱陕军、何成浚鄂军等响应护法和国民革命的部队,但实力都不强。但是在各路军队趋向投粤的时候,海军司令温树德却率领护法舰队主力返回北方,令大本营的军事力量遭到削弱。

为缓和与滇、桂军的矛盾,孙中山将在广东的外省军队编为国防军,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其中实力较弱的国防军基本直属大元帅指挥,而较强的滇、桂军既享受国防军军饷待遇,又保持地方军自主权。1924年6月起,各路部队改称为建国军,例如有“建国粤军”、“建国滇军”、“建国豫军”等各种称谓。

大元帅大本营所占据的广东省也并未完全安宁,主要的敌人是陈炯明粤军,同时还有盘据广东西南一带的邓本殷南路八属联军,这些割据势力直到国民政府时期才完全肃清。

二、中央直辖军

除了梁鸿楷的中央直辖第4军外,其余多为寄食于广东、势力弱小的客军,自身无地盘,只能在大本营的庇护之下,否则很可能被其他强大的派系兼并。至于势力强大的梁鸿楷部,则是因为对陈炯明叛乱的态度极为暧昧,为免再生事变,孙中山需要亲自控制。各军情况如下:

中央直辖第1军军长朱培德。即“第一次驻粤滇军”的第4军,北伐军回师靖乱在韶关失利后,曾退湖南、广西,在桂林立足。1923年1月回广州,实力已甚弱,但朱培德资格老,不可能屈居杨希闵之下,因此单独编为中央直辖第1军,为首支中央直辖部队,仅辖1师1旅,第1师师长王均(第12旅旅长高培臣、廖刚),独立旅旅长黄实。次年9月改为建国军第1军。国民政府时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

中央直辖第2军军长黄明堂。属于南路八属地方势力中“拥孙”的一支。陈炯明叛变时,省政出现真空,南路各属大小军阀各自为政,其中驻廉州、北海的黄明堂拥护孙中山,出兵廉江讨陈。1923年,孙中山将黄部改编为中央直辖第2军。翌年编为建国粤军第4军,黄仍任军长。1925年夏,新编第2师师长陈章甫到罗定包围黄部,强行缴械遣散。

中央直辖第3军军长卢师谛。原国民党系川军吕超部,在与熊克武、刘湘的争夺中败退出川,后逃到广东被编为中央直辖第3军、建国第3军,辖3个旅,旅长分别为饶勋、王天佐、明德恒。1924年11月在韶关被朱培德部兼并。

中央直辖第4军军长梁鸿楷。前身为邓铿的粤军第1师,陈炯明兵变后持中立态度,次年1月,孙中山为加强控制,把该师与魏邦平第3师之一部分、莫雄第4师合编为中央直辖第4军。该军实力强劲,辖3个师2个独立旅,师长分别为李济深、尹骥(后张民达)、郑润琦,独立旅旅长为梁振楷、张振武。1924年6月,编为建国粤军第1军,梁鸿楷仍任军长,虽不是大本营直管,但为防生变,仍受总司令许崇智节制。国民政府成立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

中央直辖第5军军长李易标。原为桂军林虎部的广东地方军队,1920年粤军讨桂时反正,后依附桂系沈鸿英部。1923年3月,改为中央直辖第5军。5月沈鸿英叛变被镇压,李改投陈炯明。1925年冬为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部队击溃。

中央直辖第6军军长沈荣光。1923年1月,沈鸿英东下讨陈时部队骤增至5个军,沈鸿英之子沈荣光任军长。3月,沈荣光军改编为中央直辖第6军。5月沈鸿英叛变被镇压,退回广西贺县,番号撤消。

中央直辖第7军军长刘玉山。为孙中山收编的桂军,1923年3月,改编为中央直辖第7军,后编为建国第7军,辖第1-3师师长刘炳宇、刘玉山、陈天太,第1混成旅旅长何可夫,另有张振武独立旅后划归第4军。翌年1月,陈天太第3师以“南路招讨使”名义率部回桂争夺广西政权,被黄绍竑部缴械。经此打击,实力大为削弱,国民政府成立后被裁并。

三、地方军

未被纳入中央直辖军的部队均为地方军,各自占据地盘,保持比较独立的军令系统和人事权限。但因中央的控制力不足,力量较强滇军和两路桂军先后都发动了叛乱,粤军、湘军内部也是暗流汹涌、危机四伏,常有军官与陈炯明、邓本殷、赵恒惕等互通款曲。真正对孙中山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部队,倒是绿林出身、起义投诚过来的豫军樊钟秀部。

1.粤军

1923年4月,大元帅府将出自陈炯明系统的粤军第1、3、4师编成中央直辖粤军第4军,但其他粤军仍为地方军。1924年6月,又取消梁鸿楷的中央直辖编制,与许崇智、李福林等各部粤军合并成建国粤军。国民政府成立后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5军。

总司令许崇智,参谋长蒋中正

第1军军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深

第1师师长李济深

第1旅旅长卓仁矶、陈铭枢

第2旅旅长陈济棠

第2师师长周之贞(1923年4月编成,1924年初被裁)

第3旅旅长周之贞

第4旅旅长陈煦和

第2师师长张民达(重建的第2师)

第3旅旅长莫雄

第4旅旅长张民达

第3师师长郑润琦

第5旅旅长李杰夫、巫琦

第6旅旅长张祖荣、何彤

第4师师长许济(1925年3月增编)

第7旅旅长谭曙卿

第8旅旅长杨锦龙、陆树荣

补充旅旅长卫立煌

第3军军长李福林

第9旅旅长林驹、余定中

第10旅旅长吴近、陈又山

独立旅旅长李辉

总司令部直属三个独立旅旅长分别徐汉臣、梁鸿林、卓仁玑

警卫军司令吴铁城

2.桂军沈鸿英部

1923年2月,沈鸿英被委为桂军总司令,入粤讨陈,扩编为5个军,达2万余人。进占广州后,沈鸿英与孙中山矛盾日甚。4月16日,沈于花县起兵叛乱。大元帅府组织杨希闵、刘震寰等镇压,沈率残部西退回桂,主力李易标部则东逃,投陈炯明。

桂军总司令沈鸿英

 第1军军长李易标

第2军军长古日光

第3军军长沈荣光

第4军军长黄鸿猷

第5军军长李耀汉

3.桂军刘震寰部

1922年12月,孙中山委刘震寰为西路讨贼军桂军总司令,进入广州后迅速扩编为3个师和1个警卫团。后又改为建国桂军,增加第4师,以第1、4师合编为第1军,韦冠英为军长,第2、3师仍为司令部直属。刘震寰先后参加平定沈鸿英和商团的叛乱,但是1925年5月,刘与杨希闵滇军在广州发动叛乱,被镇压。

建国桂军总司令刘震寰

 第1师师长韦冠英

第1旅旅长王达材

第2旅旅长曾玉珠

 第2师师长严兆丰

第3旅旅长熊镐

第4旅旅长覃德

 第3师师长黎鼎鉴

第5旅旅长冯启民

第6旅旅长胡迪销

 第4师师长伍毓瑞

第7旅旅长伍毓瑞

第8旅旅长万毅

      独立第1旅旅长叶楚藩

      独立第2旅旅长陆兰培

      独立第3旅旅长李海云

4.滇军杨希闵部

1922年12月,孙中山委任杨希闵为代理滇军总司令,与刘震寰桂军,组成西路讨贼联军,东下讨陈。此时杨部只辖5个旅。进入广东后,孙中山任命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迅速扩编为3个军,共2.5万余人。翌年9月改编为建国滇军,杨希闵任总指挥。1925年6月,杨与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在广州发动叛乱,被镇压。朱世贵率残部反正,后被朱培德收编。

建国滇军总司令杨希闵

第1军军长杨希闵

第1师师长杨池生、赵成梁(杨池生因通北被免)

  第1旅旅长曾万钟

第2旅旅长韦杵

第2师师长杨如轩、廖行超(杨如轩因通北被免)

第3旅旅长廖行超

第4旅旅长朱淮

第2军军长范石生

第3师师长杨廷培、徐德、王三珩

第5旅旅长王三珩

第6旅旅长甘芳

独立第1旅旅长杨蓁

独立第2旅旅长田钟谷

第3军军长蒋光亮、胡思舜

第4师师长王秉钧、王汝为、朱世贵(王秉钧、王汝为因通北被免),朱世贵任师长后改隶第1军

辖第7、8旅

第5 师师长胡思舜、曾日唯

   第9旅旅长曾日唯

第10旅旅长罗定标

独立第1旅旅长杨青圃

独立第2旅旅长杨懋功

第6 师师长胡思清

第11旅旅长胡思清

第12旅旅长祝鸿基

5.湘军

1923年8月,孙中山命在粤的谭延闿组织北伐讨贼湘军,入湘讨赵恒惕,一度进占长沙,赵恒惕向陈炯明求救。11月,陈炯明为减轻赵恒惕压力,冒险进攻广州,谭延闿回师救粤,解广州之围。所部留在广东,整编为6个军、2个纵队、3个路和攻鄂军。1924年底,谭延闿任北伐军总司令,率在粤的湘军攻赣失败,1925年初参加东征。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军,程潜部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军。

建国湘军总司令谭延闿

建国湘军总指挥鲁涤平、宋鹤庚

第1军军长宋鹤庚

第1师师长方鼎英

第2旅旅长汪磊

第13旅旅长王钺

第9师师长张辉瓒

  第1旅旅长朱耀华

第2军军长鲁涤平

第2师师长戴岳

  第3旅旅长戴岳

第3军军长谢国光

第3师师长谭道源

  第5旅旅长谭道源

  第6旅旅长成光耀

第6师师长王德庆(后叛变投靠林虎)

第4军军长吴剑学

第4师师长吴剑学

  第7旅旅长吴家铨

  第8旅旅长杨传烈

第5军军长陈嘉佑

第8师师长陈嘉佑

  第15旅旅长陈寅

  第16旅旅长张以祥

第6军军长蔡巨猷

第1纵队司令廖家栋

第2纵队司令李韫珩

第4路司令陈方度

第5路司令蒋隆棻

第6路司令唐支厦

总司令卫队岳森

攻鄂军司令程潜

6.赣军

李烈钧是江西人,当年率护国二军入粤的部队,包括云南、江西、福建三省官兵,后来李烈钧又在江西收编不少民军。1923年初,孙中山重返广州,安排李烈钧收抚粤东各军,将旧属的赣军赖世璜、苏世安两旅改编为第4、5师。翌年10月,李明扬部编为建国赣军,李任司令。1926年7月,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后,赣军主体编入国民革命程潜的第6军。

建国赣军司令李明扬

  第1师师长李愬

步兵第2团团长黄承乾

警备团团长李长江

7.豫军

原是护法战争时期是陕西靖国军樊钟秀一个路,后被吴佩孚收编,1923年又被派来征粤。1923年7月,正当吴佩孚支持的沈鸿英、方本仁部与大元帅府军激战之际,樊钟秀率豫军起义,抄袭方本仁部后路,使吴佩孚组织的援沈作战失败。11月6日,樊就任孙中山委任的讨贼豫军总司令,共7000 余人,驻粤北。11月19日,广州被陈炯明合围,樊率部疾驰南下救援。1924年9月,改为建国豫军,樊仍任总司令,任应岐任总指挥,辖两个师。10月23日,孙中山任命樊钟秀为北伐先遣军总指挥参加北伐。后因发生商团叛乱,北伐军主力返回广州,而樊钟秀却单独脱离大队,经江西、湖北返回河南开封,部队发展到几万人。在河南仍打建国豫军旗号,后来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讨贼豫军总司令樊钟秀(1923年11月)

第1混成旅旅长严凤岗

第2混成旅旅长任应岐

第3混成旅旅长陈云青

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1924年9月)

第1师师长任应岐

第2师师长陈云青

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1925年3月返回河南后重编,仍隶大元帅大本营)

第1混成旅旅长任应岐

第2混成旅旅长李万如

第3混成旅旅长李兴亚

第1路司令李山林

第2路司令颜芝兰

第3路司令赵振江

第4路司令赵天清

1925年下半年至1926年,3个混成旅撤消,有逐渐增编以下部队:

独立师师长康才武

独立第1旅旅长任应岐

独立第2旅旅长刘振江

游击旅旅长余自修(女)

宪兵团团长欧阳豪

独立团团长李汝泉

8.陕军

护法战争时期随北军南下的陕西籍部队,后来投护法军政府,与樊钟秀豫军情形类似,不过来粤更早一些,实力则不如樊钟秀。到国民革命胜利后才编成一个师北返。

山陕军司令路孝忱

独立第1旅旅长杨伯康

独立第2旅旅长王英

第1路司令萧文

第2路司令王众益

9.闽军

大本营旗下的地方军,除了以上部队外还有建国闽军。不同的是上面军队均驻广东,属于主政集团下属的军队,建国闽军驻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福建,属于“敌后武装力量”。福建民军起源于护法战争时期,后来粤闽言和,民军一度偃旗息鼓,逐渐被孙传芳、周荫人收编,最多曾编为9个旅。孙中山重返广州后,部分民军又重新回到孙中山阵营。

建国闽军第1军军长高义,驻漳平

 第3旅旅长张铭

 第4旅旅长洪英民

建国闽军第2军军长卢兴邦,驻尤溪

 第1旅旅长卢兴明

 第2旅旅长卢兴荣

建国闽军第2师师长陈国辉,驻安溪

建国闽军第3师师长吴威,驻永春,后又投周荫人

建国闽军第4师师长杨汉烈,辖林桂清、陈铮、杨学良三个支队,驻漳平

建国闽军第5师师长叶定国,驻长泰

建国闽军第6师师长杨学良,原杨汉烈下属一个支队,后脱离杨部独立成师

四、盘踞广东的对抗势力

1.陈炯明粤军

1923年1月,在讨贼军的打击下,陈炯明军撤离广州,盘踞粤东地区,大肆扩充部队。5月,重新整编其主力部队为7个军,号称5万之众。总司令陈炯明,辖叶举、林虎、洪兆麟三个独立系统,分驻惠州、梅州、潮汕等地。但各部因编制不一,统属不明,面对大本营和国民政府的打击,未能步调一致应对。1925年11月,为国民革命军彻底消灭。

总司令陈炯明

总指挥叶举

第5军军长熊略,驻河源,下辖林烈1个师,林国光1个旅

第6军军长杨坤如,驻惠州,下辖骆凤翔、钟子廷2个师,李祥、李克成、杨启明3个旅

独立师师长陈修爵,驻龙门

各路总指挥林虎

第1军军长林虎,驻兴宁,下辖黄业兴、黄任寰2个师,翟崇亮、黄其祥、苏世安、王定华4个旅

第4军军长刘志陆,驻五华,下辖黎生1个师,张化如、张振中2个旅

第7军军长李易标,驻龙川(改编原桂军沈鸿英部),下辖黄广其1个师,麦胜芳1个旅

潮梅总指挥洪兆麟

第2军军长洪兆麟,驻汕头

第3军军长尹骥,驻潮安,下辖李方复、谢文炳2个师,丁春廷、陆学文、刘乾甫3个旅

2.南路八属联军

陈炯明军退出广州后,滇、桂、粤讨贼军各部分布于东、北江与陈军作战,大本营成立之前,省政权一时处于“真空”状态。南路各属大小军阀,乘机各自为政,争夺地盘。1923年8月,实力较大的邓本殷、申葆藩两部,联合其他各部联名通告,宣布八属自治,保境安民,随即成立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邓、申自任正副总指挥。邓本殷对省内政治持中立态度,声称“既不帮孙中山,也不助陈炯明”,与北京政府也保持着联系。1925年4月,北京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宣布广东南路八属为“特区”,任邓本殷为八属善后督办,申葆藩、黄志桓为会办。他们割踞一方,暗中联合陈炯明,对抗大本营和国民政府。1926年2月,国民革命军在胜利完成“东征陈炯明”后,立即挥师西南“南讨”邓本殷,将南路八属联军歼灭,完成了广东北伐根据地的统一。

南路八属联军并非一支统一的部队,而是多路部队拼成的联盟,因此正副总指挥、总参谋长之类的职务并非一个指挥部内的人员,而是各自都有人马,依照实力顺序排出的职位,邓本殷、申葆藩、黄志桓、苏廷有等人平时并不在一个地方,而是本辖区的“土皇帝”。南路八属联军也并非全部与大本营敌对,例如驻廉州、北海的黄明堂部拥护孙中山,曾出兵讨陈,后被授中央直辖军第2军番号;吕春荣部下的旅长黄雄也来广州投靠孙中山。联军较大的几股分布如下:

(1)邓本殷部,辖3个师6个旅,因实力最大而出任总指挥,驻琼崖。

第1师师长陈风起

 第1旅旅长邓继堂

 第2旅旅长李国华

第2师师长邓承荪

 第3旅旅长何家裕

 第4旅旅长陈锦春

第3师师长冯铭楷。

 第5旅旅长曾鉴

 第6旅旅长彭华林

(2)申葆藩部,辖2个师4个旅,以实力其次而出任副总指挥,驻钦州、防城。

第1师师长陆云桂

 第1旅旅长张瑞贵

 第2旅旅长申少仪

第2师师长苏廷有

 第3旅旅长陈德昌

 第4旅旅长杨廷光

(3)黄志桓部,实力不强,约有1个旅。原为粤军正规军旅长,以资深而出任总参谋长,驻钦廉,防地与申葆藩连成一片。

(4)苏廷有部,实力甚强,但一直是为申葆藩部下,称右翼指挥官,除自任申葆藩部第2师师长外,另节制以下部队:

独立旅旅长秦德光,驻阳江

第1路司令余六吉,驻阳春

第2路司令徐东海,驻罗定

第3路司令牛穠彭,驻电白

(5)吕春荣部,辖2旅,原驻高州。因内部争斗被苏廷有部击败,退至信宜被邓本殷收编,任高州善后处长。

第1旅旅长黄雄

第2旅旅长叶大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