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旗袍的故事,顺德博物馆百年海派旗袍展,感受衣袭华美

 极客行天下 2022-10-12 发布于湖南

顺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直以来,经济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例。顺德博物馆位于顺德中心城区,规模宏大,这里经常会举办一些新奇的展览,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主题为“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旗袍展,让参观者大饱眼福,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起旗袍,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当然,这些都是影视剧留给我们的印象。这种袍服,用现在的话说,叫“修身”款,依人体形态剪裁,更能体现女子的天生丽质。所以,直到现在,依然会有“旗袍”款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么,这种经典的服装款式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我们参观完顺德博物馆的这场展览后,不仅可以感受到衣袭华美,心中的疑惑也会慢慢解开。

清朝晚期,对于汉族女子来说,一直沿袭“上袄下裤”或“上袄下裙”的传统衣着习惯,即“两截穿衣”方式;满族女子则不同,她们的传统服饰为袍服,也就是上下一体的样式。到了民国初期,在当时最时髦的上海,开始出现了旗袍,并由此传遍全国。为什么叫旗袍呢?就是因为这种服装的创意来源于八旗女子的袍服。1929年,旗袍还被民国政府指定为女子礼服之一。

旗袍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关注的。最初这种袍服因装饰比较繁复,虽然惊艳,但并不被认可。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渗入,加上对汉族服饰的吸收借鉴,这种略显“老气”的服装样式也在不断地删繁就简,最终脱胎换骨,成为时兴的东西。

展览主题中提到的“海派旗袍”,正是那段辉煌时期的产物,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什么称“海派”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西方衣料的引入,另一个则更为重要,就是立体结构造型的转化,这种裁剪方式更能显现女性的体态之美。当然,还会吸收一些西方的流行元素,从而造成了所谓“海派”旗袍的诞生,并风靡全国。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对旗袍的特点做了精准的总结:

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如今,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自己衣着服饰更为讲究,尤其是天生爱美的女性,服装文化也呈现多元化,“旗袍”作为一种款式,当然也深受女性的喜爱。

顺德出产一种神奇的面料,原名响云纱,后慢慢演化为香云纱。这种面料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用薯莨这种天然植物染制而成,颜色暗陈,却显高档,和“旗袍”之间堪称绝配。

(极客行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