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全译详解

 柠檬猪nyzbh9re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渔樵 发布于2019-11-04 09:25 点击:38509 评论:0

文/博野于铁江 (2019.11.1)

题解: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是组词,作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是写给他的学生杨子掞的。当时张惠言客居京师,杨子掞也在京师向他问学。这组词题目是“春日赋”,实则以春景为喻,谈的是人生修养。主旨是教导学生要以旷达超脱之心对待生命的短促和外在的功利得失,把内心的悟道得道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不可归隐逃避,也不可空虚度日,应把握眼前,珍惜分秒,孜孜求道,这样才能让春意永驻心中。

其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译注】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东风并没有要去刻意做什么事,却妆点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这两句既是实写春日景象,也借以喻道。有两重含义:一、大道并无功利目的,却能普惠众生;二、如得大道,触处皆春。与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境相类。

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能够以悠闲之心遍赏月下花枝倩影的,只有一弯偏斜的月钩。花影:月下花枝的倩影。不说“花”而说“花影”,一者增加了花的幽约迷人的情致,使读者联想到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二者这五首词中,作者总是用夜间月色比喻道德之光辉,用日间景象比喻现实的功利诱惑。所以也有这样的寓意:只有具备悟道的悠闲平静之心境,才能真正领略人生之美好。“闲来阅遍花影”主语是“月钩”。“斜”字说明月钩从升起到西斜一直在欣赏花影,与上句“遍”字呼应。“惟有”二字用“月钩”反衬尘俗之众往往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佳境。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我想拥有一支铁质笛子,在繁花似锦的江南,靠着一树芳香弥漫、洁白如雪的梅花,吹奏颂春赞春的笛曲,一直吹到天上仙都的彩云深处,让人间春色与天上仙境沟通交融。这三句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既是写自己的思想历程,也是代拟年轻人常有的想望——永远和春意相伴。以下也多有类似写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拟写年轻人的遭遇和困惑,既有真实性,也有虚拟性。用这样的口气来教导学生,显得更加亲切可信。曰“江南”曰“香雪”,意在突出春意之美盛。曰“铁笛”曰“玉城”,意在突出永不损毁,春意常驻。玉城,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也就是长生不老之仙境。吹彻:吹到,吹通。既是实写笛声嘹亮,上达云天;也是寓意人间春景能和天上仙境相通相融,永不消逝。霞:云霞。也有多重意蕴。一是与“吹彻”搭配,突出笛声的嘹亮,有响遏行云之意。二是点染仙境特征,传说的仙境都在云霞之中。三是天上美丽的彩霞与人间繁盛的春色互相呼应,突出春意永驻的想望。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清丽的花影却很快就消逝了,再也难以寻得;飘飞的柳絮已经遍满天涯。清影:消逝的清丽花影。即:接近,得到。飞絮:飘飞的柳絮,代表春天已经逝去。这两句写想望的破灭。也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既然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那么我和你是不是可以飘然归隐,“乘桴浮于海”?泛云槎:槎chá:木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 小竹筏或小木筏,与“槎”义同。代表归隐。这几句与上片一样,也是虚拟的性质。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东皇笑了一笑,告诉我们说:春意难道在别人家吗?东皇:司春之神。芳意在谁家:这是反问句,谓春意并没有在世外,通过归隐寻找春意是徒劳的。从此至末尾几句都是东皇之语。作者借东皇之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此来教导学生。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难道春花落了,东风也去了,美好的春光就真的完结了吗?开落、来去:都是偏义复词,词义偏于落、去二字。了却:了结,结束。韶华:美好的时光。代指春光。这几句还是东皇的反问语,谓没有了春花春风,春意并不会完结。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在花落之后还有春意归来的途径,萋萋芳草是遮不住的。芳草的茂盛是春去夏来的标志,“芳草不曾遮”是说节候的变化可以带走自然的春光,却挡不住道德春光的来临。这是全词的总结,谓如果能求道悟道,即使没有得到现实功利,道德之春也会永驻心中。

其二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译注】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人生百年才有多少时光啊,面对生命短促自古以来人们的感慨太多太多了。复几许:又有多少。慷慨:感慨,感叹。一何:多么。这两句从反面写自古以来人们面对生命短促的感叹太多,是竖起一个靶子,为下文正面写旷达处世做铺垫。也是对学生的侧面诫勉——不要学这些古人。

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你应当为我击筑伴奏,我会为你放声高歌。这里化用战国时荆轲与高渐离之典。高渐离善击筑,与荆轲是知己,二人常常一起击筑高歌。“为我”“为子”表明师生二人心心相印,互为知音。这两句与下文“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呼应,既写出师生二人的相知,也劝勉学生要有旷达的心胸。

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我招手呼唤海边的鸥鸟,让它近来看一看我气吞云梦的心胸,里边到底有没有芥蒂呢?海边鸥鸟:化用《列子》狎鸥之典。《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表示人有了机心就不能被信任。云梦:古代楚国的大泽。蒂芥:很小的植物种子,比喻不能忘怀的小事。近:近前。如何:怎么样,有没有。这里说让鸥鸟走近前来看看自己胸中有没有芥蒂,表示自己的心胸博大而坦荡。

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如果心胸旷达坦荡,遥远的楚国和越国也不算有什么距离;如果斤斤计较利害,紧密相连的肝和胆也会有隔阂。楚越:楚国和越国 。喻相距遥远。《庄子·德充符》:“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等闲:寻常,不成问题。风波:比喻嫌隙、隔阂。这两句讲应以“万物皆一”的旷达态度看待有限的生命。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人的寿命福禄为天之所授,无须刻意追求,应安然处之。婆娑(pó suō):逍遥;闲散自得。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世上有几人能像你我一样,忘怀尘世得失,心心相印,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酡(tuó): 饮酒后脸色变红。这两句与上文“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呼应,再次表达师生的相知和心胸的阔达。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看到世间万事倏忽而过,又怕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像掷出的织布梭一样一去无回。浮云:比喻世间万事。堂堂:光明美好。

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我劝你夜晚也要点上灯烛读书,这样才能把不断流逝的美好青春留住。秉烛:手持灯烛。为:为的是。驻:停驻,这里用作使动,使……停留。好春:美好的青春。过:有两重含义,一是经过、经历义,谓年轻人正经历着青春时期。二是流过义,谓美好的青春时光正在不断流逝。

本词从“百年复几许”至“一笑醉颜酡”讲面对生命之短促,无须拘执悲慨,应以旷达之心处之。从“看到浮云过了”至末尾讲旷达处世并非虚度时光,而应珍惜分秒,孜孜求道,才能将不断流逝的美好春光留驻于心中。

其三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粘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译注】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春天的早晨,卷起稀疏的窗帘,迷人的蝴蝶忽然飞了进来。胡蝶:同“蝴蝶”。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飘浮在空中的蛛丝柳絮,不知从哪里飞来,也飘进了窗户,纷乱的沾附在有碧云纹饰的发钗上。无绪:无端,没有来由。碧云:既是写发钗的纹饰,也暗喻头发的浓黑茂盛,暗点年轻人的身份。这层中的“游丝飞絮”及上层中的“胡蝶”都是比喻现实的功利诱惑。“无绪”“乱点”写出年轻人如果没有定力,很容易受到种种现实功利的诱惑而意乱神迷。

肠断江南春思,粘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令人迷乱的春光转瞬即逝,再也无处寻觅,令人肝肠寸断。总是沉溺于破碎的春梦中而不能自拔,就只剩下悔恨和叹息。江南:与其一中“我有江南铁笛”中“江南”含义一致,突出春色的美丽迷人。因为江南的春天最为美丽浪漫,故作为迷人春色的代表。粘着(nián zhuó):执着,不能超脱。指沉溺于破碎的春梦中而不能自拔。天涯:指春色远逝天涯,突出春梦的空幻不实。剩有:只剩下。首重回:不断地回头。指对过去梦想的破灭悲悼感伤。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用帘坠将帘脚稳稳压住不让它飘起,任凭鲜花丝絮的影子在帘外飘来飘去也不为所动。银蒜:银质蒜头形帘坠,用以压帘幕。疏影:疏落的花影,喻外在的诱惑。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夜晚来临了,卷起丝罗帷幔,一轮皎洁的月光照进来,好像有人打开了天幕把月光放了进来。明月的意象与其一的“唯有月钩斜”中“月钩”一样,比喻高洁的道德之光。

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我端起一杯酒邀月共饮,伴随月光起舞,流泻的月光能进入谁的怀中呢?尊:同“樽”,酒杯。属:通“嘱”,邀请。流影:流泻的月光,比喻道德修养的光辉。“流影入谁怀”是个设问句,谓道德修养之光辉无处不在,但只有潜心追求的人才能得到它。与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理相近。

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我迎来一钩新月从东方升起,一直到三更天过送得斜月西沉,高洁的月光已经完全融入我的心中,对白天的那些莺莺燕燕再也没有贪得之心了。莺燕:与上片的蝴蝶、丝絮、花影一样,代表功利诱惑。不相猜:不会猜疑我要捉住它们。化用列子狎鸥之典,表示悟道之后已经没有了贪欲和机心。

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千万不要只是久久的扶着栏杆遥望追思已经逝去的春光,重重的露水早已打湿了地上的苍苔。但莫:且莫,千万不要。“凭栏”指凭栏遥望追思逝去的春光。露湿苍苔表明春光消逝已久,无可挽回,只剩得一片冷落凄凉。“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上接“粘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谓只知为理想的落空而忧愁叹息是不可取的,强调不可沉溺于现实的功利得失。“凭栏久”与其一的“清影渺难即”、本首的“剩有首重回”、其四的“渺渺正愁予”内涵基本一致,都是写理想难以实现的感伤。从行文顺序看,“凭栏”紧接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这几句,说的是不是望月呢?笔者认为不是望月。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是与月共融之情形,而“凭栏”是远望难即之情形。情境不一致。二、“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写的是室内之景,“凭栏”当是室外之景,地点不一致。三、迎月送月为晚上之景,“凭栏”为白天远望之景,时间不一致。四、“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说明赏月的时间已经很久,与“但莫凭栏久”矛盾。五、此词以月光比喻高洁的道德修养,下片的前三层都是写与月共融、心月合一之境界,如果“凭栏”是望月,而说“但莫凭栏久”,则前后文理不通。

本词上片写白天景象,比喻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前三层是虚拟性质,写年轻人如果经受不住现实诱惑往往会落得天涯梦碎、空自悲叹的结果。第四层“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正面教导年轻人应心性坚定,拒绝现实诱惑,不为之所动。下片写晚上月景,比喻内心对道的领悟和快乐。既是勉励学生,也是作者自勉。

其四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译注】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昨天一过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今天已经不是昨天了;如果总想等待明天,明天又能怎样呢?何如:怎么样。意思是事情总想等到明天去做,明天也不会有结果。

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时光一旦逝去,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大好时光没有认真读书修道。朅(qiè)来:离去,逝去。读十年书:读书,指读书修道,非求取功名。十年,泛指青年时光。此句为假设语气,谓年华逝去后,最让人后悔的,是没有认真读书修道。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试问有谁知道,东风多少次把江边之枫、路旁之兰吹老,使千里平野长满芳草?几度:三句所共用。枫江兰径:语出《楚辞 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转:变成。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象征春天的逝去。这三句以具体意象表现时光的无情流逝。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年华逝去后,只能寂寞空对斜阳,为理想的渺远难即而忧愁叹息。斜阳:代表暮年。外:与下句“渺渺”呼应,指理想远在天外,无法实现。渺渺正愁予:出自屈原《九歌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渺渺:遥远貌。愁予:让我忧愁。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你知道吗?要想千古不朽,只在斯须之间。千古意,指千古不朽之意。斯须:片刻,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眼前的分分秒秒。谓要千古不朽,必须把握住眼前的分分秒秒。二是指悟道的片刻,谓只要片刻之间开悟了,就能与天地为一,千古不朽;而开悟只能是长期勤勉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

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古人想通过著书立说来求得不朽,并不是高明的做法。名山料理身后: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来作为对身后事的安排。料理:安排,处理。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层以古人反衬,说明只有修道得道才是对身后事的最佳安排。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阳春三月,一夜雨过,庭前的花草都变绿了,雨水滋润的花朵红艳欲滴,天地春色都进入了我的房子。这三句描写悟道得道之境界,天人合一,一庐即天地,片刻即永恒,美好春色永驻心中。

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美好春光转瞬即逝,应自觉及时努力,不要等听到子规的呼叫催促再去珍惜时间,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众芳:春天的众多花草。歇:停歇,消失。子规:即杜鹃鸟,常在春末夏初出现鸣叫。

本词上片所写为假设之情景,不知道珍惜时间,等时光虚度,理想落空,就只剩下后悔悲叹。下片是正面的指导。要想千古不朽,不一定要在外在世界中立功立言,只要内心悟道,天地春色就会永驻心中。但若悟道,必须珍惜眼前,孜孜以求。

其五

长镵白木柄,斸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译注】

长镵白木柄,斸破一庭寒:我手持白木柄的长铲,挖开院子中被寒气笼罩的土地。长镵(chán):长铲。斸(zhú):挖。前句化用杜甫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表示要开创生命的春意,并不需要多少外在的凭借,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即可。

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在小窗前种几株花草,就会长出绿油油的枝叶。位置:把种花草的地点安置在。

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要让花朵四面开放,连同千百棵中心正在勃发嫩叶的绿草,共同向我展示出最美的春意。和:连同。妍:美丽。

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不一定种植兰、菊这些高贵的植物,普通的花草也一样能给人带来盎然的生机。生意:生机。总:都,一样。欣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早晨的风,夜里的雨,傍晚的烟。比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忧患。

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是它们酿成了春色,它们也会摧毁春色。比喻人生的忧患可以成就人,也可以使人萎靡颓废。

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人生遇到了挫折,就想逃避现实到江边隐居,恐怕那样只会面对空旷的山林,败落的野草,荒凉憔悴,不值得留恋。便欲:就想。诛茅: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定居。江上:江边,指隐士隐居之地。

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我的《水调歌头》唱完了,咱们再重新斟上一杯酒,我和你一同绕行花间,及时欣赏眼前的春色。更酌:重新斟上一杯酒。

本词上片以窗前种花为喻,说明要开创生命的春意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也不需要多高的条件,只要自己努力耕耘,就会得到盎然的生机。下片说明人生遇到忧患挫折是难以避免的,遇到挫折后就想逃避归隐是不可取的。末尾再次以珍惜眼前作为全部五首词的收结。

总评:这五首组词堪称张惠言的代表作,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曾评论说:“皋文(张惠言字皋文)《水调歌头》五章,既沈郁,又疏快,最是高境。陈(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朱(浙西派代表朱彝尊)虽工词,究曾到此地步否?不得以其非专门名家少之。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风》、《骚》变出。”可谓有识之言。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一、这组词本是向学生谈道德修养的,但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而是把人生道理完全融入具体的春日景象之中。即使从单纯咏春的角度看,每一首都疏朗流畅,自成情境,没有丝毫枯涩之病,即陈氏所谓“疏快”处。从寄托角度看,相知相得之乐,殷殷教导之切,修道悟道之深,自然蕴于笔端,感情饱满,哲理深沉,即陈氏所谓“沉郁”“热肠郁思”处。单从这点来看,在自古以来的论道诗词中也罕有其俦。二、五首词既各自独立,又前后钩连,形成一个自然而有机的整体,即陈氏所谓“若断仍连”处。如其三的“肠断江南春思”与其一的“我有江南铁笛”呼应,其三的“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与其一的“惟有月钩斜”呼应,全部五首的结尾“与子绕花间”与全部五首的开头“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呼应,等等。三、情思婉转,回环往复,而笔墨不显重复,即陈氏所谓“自《风》、《骚》变出”者之一。《风》即《诗经》,它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是重章复唱。《骚》即《离骚》,它的结构特点也是回环往复的表达去国怀乡之情。这五首词就继承了《风》、《骚》的这个传统。如把握现在、珍惜眼前的内容,在其二中有“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在其四中有“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在其五中有“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等。反对归隐逃避的内容在其一中有“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在其五中有“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内容在不同的词中,其角度、口气、意象、环境均不同,所以并不显得重复。四、语言意蕴丰富,极具潜能。许多词句既能与一首词中其他语句形成有机的整体,没有脱离不合之感;又含蕴丰富,可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如“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等等。五、巧妙融合古人诗文典故,创造出思致悠远、包孕古今的意境,如“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等等,显示出深厚的学识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