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OncLive》医学在线期刊公布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NCT04574284)的研究结果,评估了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子宫内膜癌一线化疗后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对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二线和后续治疗有很大的需求。 TQB2450为创新型抗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是一种靶向PD-L1(程式性死亡配体-1)的人源化单抗,可阻止PD-L1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T细胞恢复活性,从而增强免疫应答,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安罗替尼是一种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显示出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广泛抑制作用。从机制上来说,在联合免疫治疗时是最有可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的药物。 靶点:VEGFR、PDGFR、FGFR、c-KIT获批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甲状腺髓样癌、分化型甲状腺癌224.99元(8mg/粒),每盒1574.93元;266.90元(10mg/粒),每盒1868.3元;306.88元(12mg/粒),每盒2148.16元。注:上下滑动可查看全部内容 目前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免费临床正在招募中!该临床的主要入选标准包括:②既往接受过1~2线全身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参加;③接受过针对PD-1、PD-L1、CTLA-4等相关免疫治疗药物不可参加;④既往使用过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阿帕替尼、仑伐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不可参加;⑤治疗后稳定4周以上的脑转移患者可参加;全国多中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医学运营一对一咨询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报名!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工作日)与您电话或微信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 在这项正在进行的多队列、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期试验中,评估了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在至少18岁、经病理证实的复发或转移性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疗效,这些患者之前的1或2个治疗方案均已失败。所有入组患者在21天周期的第1~14天每天口服安罗替尼12mg,在每个周期的第1天联合使用剂量为1200 mg的TQB2450。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根据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研究人员评估的ORR、疾病控制率(DCR)、反应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截至2022年2月18日时,已有30例患者登记参加试验。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7.5岁;56.67%的患者ECOG评分为1;诊断时,73.33%的患者为子宫内膜癌,20.0%为浆液癌,6.67%为混合组织学。基线时FIGO分期为:3.33%为I期,16.67%为IA期,16.67%为IB期,6.67%为II期,10.0%为III期,3.33%为IIIB期,6.67%为IIIC期,6.67%为IIIC1期,20.0%为IV期,10.0%为IVB期。40%的患者之前接受过盆腔放疗。此外,63.33%的患者曾接受过1个系统治疗线,36.67%的患者至少接受过2个系统治疗线。试验数据显示,在接受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n=30)中,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33.3%(95%,置信区间:17.29%~52.81%),所有应答者(100%)均出现部分缓解(PR)。43.33%的患者病情稳定(SD),20.0%的患者病情进展(PD),1例患者无法评价疗效。此外,疾病控制率(DCR)为76.67%(95%,置信区间:57.72%~90.07%)。其他数据显示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6个月(95%,置信区间:4.40~9.63)。在安全性方面,至少25%接受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任何级别治疗紧急不良反应(TEAEs)包括高血压(63.33%)、白细胞减少(53.33%)、促甲状腺激素升高(53.33%)、腹泻(46.67%)、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43.33%)、手足红肿感觉综合征(40.0%)、体重减轻(36.67%)、高甘油三酯血症(33.3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3.33%)、甲状腺功能亢进(33.3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0.0%)、高胆固醇血症(26.67%)、甲状腺功能减退(26.67%)。最常见的3级TEAEs包括:高血压(26.67%)、掌足底红觉异常综合征(6.67%)、促甲状腺激素升高(3.33%)、高甘油三酯血症(3.33%)和高胆固醇血症(3.33%)。根据这项II期试验的数据,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在复发或转移性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产生了应答,并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更多子宫内膜癌免费临床,请点击下方话题查看!
【重要提示】本公号【全球好药资讯】所有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