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实“量子纠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有人的命运都是被决定好的?

 谢耳朵馆长 2022-10-12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诺贝尔奖(Nobel Prize)是科学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都举足轻重的一个奖项,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于1895年立下遗嘱遗嘱,设立了五个领域的最高奖项。
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文学奖,目的就是为了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许多科学家甚至是学生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会获得极高的社会认可以及社会地位,比如曾经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文学家莫言,在得奖之后名气迅速上升,其作品也开始受到大众广泛的关注,身价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一变化对于莫言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伴随声誉而来的,自然有各种质疑。
总而言之,每到了诺贝尔奖结果要公布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随之而变得“欢腾”起来。
2022年十月份,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公布时间再次来临,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把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阿莱茵·阿斯派科特(Alain Aspect)、约翰·弗朗西斯·克劳瑟(John F. Clauser )和安顿·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以此来表彰他们对于量子光学和原子物理方面的杰出实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验证贝尔不等式方面所做出的伟大先驱性的工作。

2022物理学诺奖:科学背后的命运观思考

正如上文所说,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是为了表彰三位科学家在量子光学和原子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伟大尝试。
三人对于固有科学理论的突破,尤其是对于贝尔不等式的验证,在某种程度上,贝尔不等式一旦不成立就意味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主张的局域实体论,其预测是不符合量子力学理论。
所以贝尔不等式及其验证结论的科学意义就是:它把量子力学中无法与哲学思辩分离开的争论“提纯”成了可以运作的检验,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贝尔不等式的验证经历与显现效应的现实意义也是意义匪浅的,这些尝试帮助我们窥视到信息领域已经存在的雄伟风景。
假如我们不以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而是以比较通俗的叙述去来理解此次伟大的尝试,就可以这样去看:贝尔不等式的成立,意味着任何事件的可能性都是可以控制的。
一些在之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行为似乎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尝试,无论是中国的算命和占卜,还是西方的塔罗牌、昆特牌等“封建迷信”的预测方式,很有可能在现在看来就是合理的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的人生,可能就会像是某些网络游戏当中所存在的“多种支线结局”一样,会在某些关键因素的影响之下进入到完全不同的结局,也就是所谓“平行世界”当中。
假如你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异性,在成年之后也一直保持朋友关系,那么很有可能你们一生也就如同两条平行线一般,永不相交;假如在成年之后的某个节点,你忍不住表达了你的爱意,那么你们两人很有可能就会走到一起,成为夫妻,二者结局完全不同。
当然,在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之后,坊间也是出现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甚至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属于是“错颁”。
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并不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大众而言,这个事件能够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进行思索与判断,去看待某些细节对于人生的影响,而不是轻易就做出决定,导致之后追悔莫及。

科学性的存在意义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帮助我们去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存在的现实世界,更有把握的去过好自己的一生。
众所周知,在启蒙运动之前,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几乎是一种偏向神学的、相对蒙昧的状态,许多行为都离不开超自然色彩的干预,人们对于自己所处世界的认知都是十分有限甚至在今天看来是有些“荒谬”的,比如“地心说”“地平说”等等。
而当科学逐渐被人们发现,似乎大众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就逐渐趋于理性。
也正是在此时,人类社会也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趋势,用著名社会科学大师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的定义来解释,就是所谓的“祛魅”:指的是将原本生活当中带有宗教世界观和伦理观的与巫术、迷信性质相关的知识及伦理从现代生活当中完全去除的过程。
这一概念所彰显的比较明显的例子包括西方世界对于教会的批判以及中国封建王朝末期时对于各种传统的反对。
尽管许多尝试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但还是有一些事件导致了发展的偏颇,比如基于“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运动。
之所以提到韦伯与祛魅,其实是为了表达一种观点:关于科学与所谓“迷信”,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进行过“斗争”与“冲突”了,当时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已经有了相当深的程度,此时再次出现对于已知世界的质疑,无非就是对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不理解与困惑。
有的人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证明所谓“宿命论”,亦即人的命运其实早就已经确定了。
至于命运究竟如何尚无法简单定论,但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一种态度是:无论命运是否早已确定,我们的态度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不断为了理想而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