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京街头爆发无差别杀人案,凶犯竟是15岁少女:杀人练手想体验死刑

 谢耳朵馆长 2022-10-12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2年8月20日,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砍人案,造成这起案件的不是什么杀人魔,而是一个看似人畜无害的15岁初中女孩。
2022年20日晚19点20左右,神泉站旁的街道上有不少人在夜走,附近还有几家小酒馆,不少人晚上来这边休闲娱乐,突然,一个15岁的小女孩出现了,她瞄准了街边一名50多岁的妇女和她19岁的女儿。
冲上前去朝她俩乱砍一通,两名受害者在尖叫和哭泣中试图逃跑,母亲的背部、肩部和腹部被刺穿,女儿的同样,身上更是有10厘米深的伤口在不停流血,很快,女孩陷入了昏迷状态。
好在这时,附近有工作人员闻声赶来,几个大人合力将拿着刀的女生按住,等待着警察的到来,奇怪的是,这名女孩并没有试图逃脱,额外冷静,甚至只是在原地看着天发呆。
当警察问她的杀人动机时,她淡定地告诉警方:“我想自杀但是不敢,所以想杀几个人被判死刑”。
短短一句话,让人后背发凉,女孩是遭遇了什么不公吗?据警方调查,该少女在杀人前,只是告诉母亲自己要去补课。
女孩初中成绩并不好,经常逃学,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不适应校园生活,其余并没有什么,和学校老师同学都没有太大的矛盾。
但是第二天,女孩的态度就转变了,她说自己对母亲早就心怀仇恨,很讨厌母亲的性格,很早就打算杀掉母亲。
但因为有个弟弟,害怕弟弟一个人太可怜,所以想杀完母亲后顺便把男孩杀了,所以,她才在动手前,特意到东京人多的地方找路人“练手”。
这位女孩为了成功杀人,不仅是手上拿了一把菜刀,裤子里还分别藏了一把9厘米的折叠刀和7厘米的水果刀,可谓是精心准备。

心理学解析:无差别杀人

女孩的这起无具体动机的杀人案,学术上称为无差别杀人,无差别杀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
犯罪嫌疑人作案大致动机是报复社会、或者挑起族群仇杀,为了达成杀人目的,他们通常有预谋的,只不过作案的对象是随机的。
几年来,日本已经有了多起无差别杀人,这和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关系。
无差别杀人罪犯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罪犯与被害人并无直接利害冲突,被害人无固定,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就像这名15岁少女和受害者不认识的情况一样,罪犯并没有个别专注的目标,而是随机选择目标。
第二,罪犯会选择人多热闹的街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大规模杀人。
第三,也是无差别罪犯最可怕之处,他们无明确的犯罪动机,他们的仇恨报复情绪是日积月累的,自认处于极度落魄的社会地位,心中充满了仇恨,为了宣泄自己的紧张与抑郁情绪,残害无辜。
这名15岁女孩日常生活并没有明显冲突,她也对警方表示:“家庭没有矛盾,跟学校也没有矛盾。
犯罪心理学家曾对无差别杀人罪犯有研究,他们认为这类罪犯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第一类人格特征为偏执、冲动、报复性强、社会交往能力差等
比如,反社会人格“我杀你,和你无关”“我就是要报复这个社会”,无差别杀人,是反社会人格者最极端犯罪行为,他们耐挫性差,常对他人表现出怀疑、仇恨的情绪,情绪容易失控,攻击性较强,所以会不定时地产生破坏或毁灭的欲望,日积月累就造成大规模伤人。
当然,还有一类平时是拥有正常人格特征的人,这类人难以识别,因为平时正常,所以更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正常的犯罪往往会有明确指向,是可控、可预知的,而无差别正常人格的人则难以预测。
第二大人格特征也和反社会人格类似,几乎是无差别罪犯的共性:缺乏伦理道德,他们有着远低于常人的道德标准,日本历史上几次无差别杀人口号都是“我想多杀几个人,这样快点判死刑”“反正都要死,谁漂亮我砍谁垫背”。
这些心理,都让他们在伤害他人时毫无心理负担。杀人时手段残忍,结束后又异常冷静,这也和这名15岁女孩的情况相符。
扩大性自杀是“抑郁症”杀人的动机之一,他们杀人的初衷并非报复他人,而是属于为“怜悯杀亲”。
郁症患者觉得自己活得很痛苦、很受罪,所以会把这种心理投射在亲密的人身上,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选择自杀,再杀死自己的孩子。
而无差别杀人也属于“扩大性自杀”行为。2008年,一男子在扩大性自杀前,还给朋友群发短信说“我要开车撞卡车自杀”,还给母亲通知“很快我要自杀了”。
可是,或许是因为该男子喝醉了,到了之前设想的目的地后,它不小心撞到了石头桩子,无法动弹。随后,该男子就进行了扩大性自杀,残害无辜群众。
同年12月,大阪市一心理诊所发生火灾。一61岁男子因不满治疗结果,泼洒汽油点火引起火灾,造成25人死亡。
不仅如此,他还进行了扩大性自杀,该男子冲进大火中,挡住了患者逃跑的生路,引发了更大的伤亡,不过该男子最终也因为严重烧伤不治身亡,这也是典型的扩大性自杀。
日本人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也很大不同,对于推卸责任,中国是从上层往下层推,一层一层,推至底层群众,日本则是反过来的,从下往上推,推到部长,甚至是社长,社长往往会推卸责任,由此一来,日本便形成了推卸责任的文化风气。
中国推卸责任到底层群众,势必有人会反抗。
但是日本不一样,日本人推到最上层没人管,最后的结果还是让集体背黑锅,相当于锅没了。
所以,日本人在社会上孤立无援,长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自己不顺的人生感到绝望,就会有自杀念头。
一部分人选择了独自自杀,也有不少人会产生复仇念想。学着推卸责任,把人生不顺归结到“别人的错”“社会的错”,推卸责任的文化风气就会加剧复仇的念想。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