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为何被雍正器重,却让乾隆抄了家?

 雪忆柔 2022-10-13 发布于黑龙江

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过世,张廷玉就提出归乡请求,气得乾隆命人抄了张廷玉的家,搜出了36万两白银。向来两袖清风的张廷玉哪来这么多银子?而乾隆最后却命人将银子还了回去,指责道:“卿将来配享太庙,这你也好意思请辞?”

张廷玉最为人熟知的功绩就是编修了《明史》以及《清世宗实录》,尤其是《明史》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都体现了较高水准。从康熙正式安排修史到成稿,耗时足有60年时间,足见其编撰的用心。

毕竟,《清史稿》中对张廷玉其人只提到了三件事,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中一件事竟然还是要为寡妇立贞节牌坊。这位寡妇守节15年,张廷玉便给雍正上书,最终为其立了牌坊。这段故事给人感觉就是没什么写的,硬要凑字数的感觉。

都说清廷之中文官半壁为桐城,张廷玉作为桐城代表,也是颇有才气的。他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文臣,深受雍正器重,却又几次得罪乾隆,《清史稿》又只留下只言片语,那么,张廷玉究竟有哪些故事呢?

张廷玉出身于官宦之家,不过他能够进入内廷,全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考中的进士。35岁那年,张廷玉被安排到了康熙身边做秘书。此时的他官职不大,却因为进入了权力中枢,为他日后的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张廷玉的机会也来了。

张廷玉之所以能得到雍正的器重,也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关系。康熙没重用张廷玉,雍正却看中了他的能力。很快,张廷玉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都说雍正刻薄寡恩,但是他与张廷玉的君臣关系却极其深厚。在张廷玉的《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多次提到雍正对自己的赏识,他们君臣常常促膝长谈到深夜。张廷玉一次因事回老家,雍正甚至催促他早点归京。

1729年,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命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蒋廷锡领事。要知道,怡亲王是雍正最亲密的兄弟,安排这三人于一处,也充分体现了雍正对张廷玉的信任。

这对君臣有个极大的相似之处,便是他们二人都非常勤勉,这是张廷玉能入雍正眼的敲门砖。在张廷玉50年的官职生涯中,有长达24年执掌军机处的工作经验。这期间,他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上班,和雍正不眠不休批奏折差不多,君臣都是劳动模范。

另外,张廷玉也非常有才华,因此深得雍正心。比如雍正这边用大白话部署工作,张廷玉那边就如同声翻译,雍正话音一落,张廷玉的圣旨也拟好了。雍正每次看完,几乎都不会改一个字,这样的默契也让雍正很习惯身边有张廷玉。

张廷玉的记忆力极佳,他的大脑就如同一台电脑,朝廷上下大小官员的履历就牢牢地被他记在脑中。每当雍正随口提起一位官员,张廷玉立刻就能报出对方的出身、籍贯、工作能力等等,俨然一位组织部长。

不过呢,如果您在企事业单位上班,或许就会明白,张廷玉的职业工种做不出大的业绩,但又是朝廷不可或缺的一个职能部门,所以,就连《清史稿》都只能将为寡妇立牌的事硬凑上去。

1735年,雍正病危,为乾隆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张廷玉便是其中之一。后来,雍正更是留下遗诏,让张廷玉死后得以供奉在太庙之中,他的权力也算到达了巅峰。

第二年,张廷玉又成了皇子们的师傅,此后数年间,乾隆对张廷玉还是信任的。但是别忘了那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在乾隆的皇位日趋渐稳后,张廷玉位极人臣的生活也到头了。

此时的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乾隆想做些什么时,偶尔还会受到掣肘,这就使乾隆非常恼火。但是,张廷玉一生勤勉,为人节俭,竟让乾隆挑不出错,你说乾隆多闹心?

1748年,已经76岁的张廷玉向乾隆递了奏折,讲明自己年迈多病,请求告老还乡。谁知,乾隆却淡淡地说:“卿受两朝厚恩,况且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哪能就这样让卿归乡养老?”

言外之意就是,我和我爹对你恩重如山,你不为我们爱新觉罗家誓死效命,还想着退休享受?你好意思吗你?

张廷玉博学多才啊,立刻搬出宋明两朝配享太庙又能退休养老的例子,乾隆才不管这个,愣是让他拖了两年病体继续为朝廷效力。

1750年,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夭折,就在他悲痛万分之际,作为永璜的老师,张廷玉再次提出请辞。这一次,乾隆非常生气,认为张廷玉太过无情,虽说同意了让其退休,却罢免了他配享太庙的权利。

张廷玉刚回乡,乾隆又出幺蛾子了,原来因为一桩旧案,让乾隆意识到涉案之人还是张廷玉提拔的,于是给张廷玉安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大张旗鼓地抄他家。

当时,张廷玉敞开府门迎接,最终抄没的官员将家中贵重物件和36万两白银全部带回京城。就在众人以为张廷玉玩完了时,这些东西又原样退回了。原来,他的每一笔钱都来路明确,大多数宝物还都是雍正的赏赐,清廉地让乾隆哑然。

最重要的是,张廷玉与官员间的来往书信,从无对朝廷的半点抱怨,乾隆便还了张廷玉一个清白,还为自己赢得了明辨是非的好名声。

1755年,84岁的张廷玉病逝,乾隆还是恢复了他供奉于太庙的权利。他一心赤诚、一生清廉,是天子近臣,却能守住底线。晚年虽被蒙冤,却得以自救,不是天子英明,而是他给自己留了活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