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2.该地可能位于( ) A.中国北方地区 B.中国西南地区 C.南极点 D.太平洋中部 北京时间2022年6月1日17时,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市芦山县(30.37°N,102.94°E)发生6.1级地震,震源位于地面以下17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6题。 3.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圈层的空间范围在A、C圈层之间 B.C圈层的特点是规则但不连续 C.本次地震的地震波不能够通过软流层 D.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拥有B圈层 4.关于本次地震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当地地面物体日影朝向西北 B.地震发生时当地人首先感觉到左右摇晃 C.材料中的17千米代表地表距震中的距离 D.芦山县此次地震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有关 5.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左图中的( ) A.C层 B.D层 C.E层 D.F层 6.本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震源向地表传播的过程中,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是( ) A.横波变慢,纵波变慢 B.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快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1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发生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做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下图2)。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图1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1造成的破坏最大 C.W1和W2可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W1能通过地核 8.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差为6分钟,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千米 B.3 500千米 C.4 000千米 D.4 500千米 9.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10~12题 10.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1.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km)。据此完成13~14题。
A.有东西向山脉分布 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 C.有东西向河流分布 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 14.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薄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 ) A.4.5km B.4.7km C.4.9km D.5km 2022年4月6日7时50分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8.22度,东经105.03度。据此完成15~16题。 15.此次地震的震源在(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6.发生地震时,在不同场景防震措施采取得当的是( ) A.在步行街逛街,迅速跑进两侧大厦 B.在电影院观影,快速跑出电影院 C.在高层住宅中,迅速乘坐电梯下楼 D.在一楼教室上课,迅速跑到空地 二、非选择题 1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
|
|
来自: yg760 >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