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间政治视角下的襄樊之战

 历史烟云阁 2022-10-13 发布于新疆
东汉建兴二十四年,襄樊之战爆发,面对关羽的屡次侮辱和连败于合肥城下的尴尬,长期处在压抑之下的孙权,转而与曹操勾结。但让孙权没有想到的是,从他决定背盟的那一刻起,孙刘两家就落入了曹操的圈套,最终走向了夷陵之战的结局。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刚刚经历了汉中之败,国内动乱的曹操,已是焦头烂额,兵力捉襟见肘。不得已的他,只能向孙权求救,并许诺割让襄阳,撤走合肥的驻军。然而,孙权却毫无动作。

水淹七军

此时,孙权确实没有必要动作,曹刘双方都有求于已,正是自己不断加码,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他正在等,等曹刘双方之间分出胜负,好做在后之黄雀。如果关羽胜,他可以毁约(因为是密约,刘备方并不知道),拿下合肥,直取徐州;如果曹操胜,则以救援的名义,不仅顺势将荆州收入囊中,还不会违背盟约。
而曹操这边却是火烧眉毛,他一边让众将缓行,做出一副镇定的姿态,却又私下传密书,催促众将抛弃辎重,轻兵急进。就在大军集结,曹操准备南下救援襄樊的时候,桓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於败而欲自往?

桓阶

这话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道理,连曹操都不能稳赢关羽,徐晃就一定能赢吗?分兵救援导致徐晃被击败,只会进一步加重危机。但实际上他并不担心曹仁和徐晃,他真正担心的是孙权。在国际政治中,由于没有世界警察来保证强制执行,很容易造成毁约的情况,想保证对方履约,只有手中握住能制约对方的筹码。如果曹操将主力投入襄樊,孙权就成了在后之黄雀,将会获得极大主动权。曹操听取建议后,大军驻军摩陂,此处即可支援襄樊,又可以顺水东下,支援合肥。然后曹操开始了阅兵行动,震慑孙吴。
摩陂与襄樊、合肥之间的位置
徐晃打败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关羽依然凭借水军优势包围襄阳,只要曹操不率主力南下,战局依然是焦灼状态。就在此时,董昭又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没道理的意见:“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董昭此计并非表面上所说,故意动摇关羽军心,如果关羽真的撤军,孙刘之间则不伤和气,一旦放下成见调整关系,再次针对曹操,依然对曹操非常不利。之所以泄密,还是在故意针对孙权,因为秘密一旦泄露,孙权将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此时,关羽失败已是时间问题,如果孙权再不出手,他的价值将会越来越低,一旦关羽撤军,他不仅一无所获,还有可能招来刘备忌恨,遭到曹刘两家同时针对。可以说,泄密事件直接导致孙权下定决心,背刺关羽。曹操通过高超的战略谋划,一举扭转了极度被动的地位,转眼将孙权的优势化解。

董昭献计曹操

襄樊之战后,孙权利令智昏送上神助攻,诛杀关羽。曹操听说后,心里必然乐开了花,他知道孙刘之战已经不可避免了。索性继续放空合肥,引诱孙权专心对付刘备。可惜的是,曹丕远不具备曹操的战略水平,没有趁夷陵之战,利用自身的砝码作用,进一步压迫孙刘的战略空间,而是选择了不作为,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夷陵之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