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6: 《竹书纪年》关于夏朝纪年的真实性再分析

 澴川黄饮冰 2022-10-13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三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十六章 《竹书纪年》关于夏朝纪年的真实性再分析

作者|黄饮冰

内容提示

一、《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只是在叙述“后羿霸夏”贺“寒浞篡夏”是用的是夏纪,即没有承认后羿禹寒浞的合法性,奉夏朝为正统

1史记.五帝本纪帝启到少康世系,帝相和帝少康之间,没有“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记载

2、《竹书纪年》的记载没有隐瞒“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但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所用纪年依然是“夏帝纪年”,即奉夏朝为正统。

3、关于“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

二、从帝禹到帝少康的夏朝纪年没有缺失

1、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

2、“后羿霸夏”计23年,“寒浞篡夏”计40年,在夏朝纪年中,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这23年和40年缺失了

三、夏朝建立的时间

四、关于《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的记载

五、关于《竹书纪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的记载

六、关于《竹书纪年》始壬子,终壬戌”与“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的矛盾

七、以夏桀纪年验算夏朝纪年:夏纪年用甲子纪年,没有发生纪年混乱

八、其实夏后氏鲧和禹至少在公元前2300年前就登上了上古中国历史

主题词  夏纪年 

一、《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只是在叙述“后羿霸夏”贺“寒浞篡夏”是用的是夏纪,即没有承认后羿禹寒浞的合法性,奉夏朝为正统

1史记.五帝本纪帝启到少康世系,帝相和帝少康之间,没有“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记载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2、《竹书纪年》的记载没有隐瞒“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的历史,但是在叙述“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时所用纪年依然是“夏帝纪年”,即奉夏朝为正统。

1)帝启到帝相,使用夏帝纪年:

帝启元年癸亥,16陟;

帝太康元年癸未,居斟鄩,4年陟;

帝仲康元年己丑,居斟鄩,7年陟;

帝相元年戊戌,居商,征淮夷。二年,征凤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八年,寒浞杀羿。九年,相居斟灌(斟灌之墟,是为帝丘)。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即28年帝相陟);

2)从帝相28年帝相被杀,接下来的纪年以帝世子少康纪年:

夏世子少康生(丙寅年)。
  少康自有仍奔
(乙酉年)。
  伯靡自鬲帅
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甲辰年)。
  伯子杼帅师灭戈。
  伯靡杀寒浞。
  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

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

3、关于“后羿霸夏”和“寒浞篡夏”

我说“后羿霸夏”,是因为后羿不许太康回到安邑,但后羿未改夏政,而是继续行使夏政,即“因夏民而行夏政”,没有废夏帝而改制,也没有自立为帝;说“寒浞篡夏”,是因为寒浞杀后羿、弑帝相而自立为帝。

二、从帝禹到帝少康的夏朝纪年没有缺失

1、从帝禹到帝少康纪年是连续的

帝禹元年为壬子年,即公元前1989年。帝禹8年帝禹陟于会稽。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共8年,帝禹陟于公元前1982年,帝启元年癸亥,中间相隔庚申、辛酉、壬戍3年,那么帝启元年癸亥是公元前1978年。

帝启元年为公元前1978年,帝启16陟,帝位空缺4年,共计20年,第21年是癸未年,如此推算,帝太康元年癸未是公元前1958年;

帝太康4年陟,帝位空缺2年,共计6年,第7年即帝仲康元年己丑。帝仲康元年己丑为公元前1952年;

帝仲康7年陟,帝位空缺2年,共计9年,第10年即帝相元年戊戌。帝相元年戊戌为公元前1943年;

帝相28年被弑,这一年是乙丑年,帝相被弑在公元前1916年。第二年就是丙寅年,丙寅年帝相世子少康出生,少康出生于公元前1915年;

少康丙寅年出生,乙巳年归夏邑,帝位正好空缺40年,第二年就是“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帝少康元年丙午为公元前1875年。

2、“后羿霸夏”计23年,“寒浞篡夏”计40年,在夏朝纪年中,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这23年和40年缺失了

“后羿霸夏”从太康元年计算,帝相8年被寒浞杀害,共计23年(帝太康6年,帝仲康9年,帝相8年,共计23年)。《竹书纪年》使用夏帝纪年,夏纪没有断绝。

“寒浞篡夏”共计40年。《竹书纪年》使用夏世子少康纪年,夏纪没有断绝。

三、夏朝建立的时间

如果以夏禹登帝位的时间为夏朝开始的时间的话,按照《竹书纪年》推算,夏朝开始于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竹书纪年》“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

如果以大禹被立为摄政王的时间为夏朝的开始的话,按照《竹书纪年》推算,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29年(壬申年)。【《竹书纪年》“(帝舜)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如果以大禹治水的时间为夏朝开始的时间的话,按照《竹书纪年》推算,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1年。【《竹书纪年》“(帝尧)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四、关于《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的记载

大禹在帝舜14年代帝舜摄政,到帝舜50年帝舜崩,摄政37年。3年丧毕,大禹登帝位。这40年,不在夏纪,而在舜纪。帝禹8年崩。帝禹摄政37年加在帝位8年,合计45年。故历史记载“帝禹在位45年”。

六十甲子顺序表

五、关于《竹书纪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的记载

《竹书纪年》关于“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的记载,是以“禹荐益于天”述史,就是说在“禹荐益于天”的第七年,禹驾崩了,守丧三年,第四年天下归启。

六、关于《竹书纪年》“始壬子,终壬戌”与“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的矛盾

《竹书纪年》记载:夏纪始于壬子(帝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终于壬戌(公元前1559年),计431年,不是471年。

若加上大禹摄政的37年和帝舜的丧期3年(这3年大禹依然在摄政),共计40年,即夏朝以大禹摄政开始纪年,夏朝共历471年。

七、以夏桀纪年验算夏朝纪年:夏纪年用甲子纪年,没有发生纪年混乱

夏朝“始于壬子终于壬戌”,共计431年,即夏朝历经7甲子+11年。

《竹书纪年》:

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

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帝桀31年是壬戌年,前推11年,是壬子年,向前推7甲子,就是帝禹元年壬子。这说明夏纪年用甲子纪年,没有发生纪年混乱。可见夏纪年非人为伪造,而是抄录历史文献而来。

古今本《竹书纪年》的区别,在于今本《竹书纪年》接近于儒家思想,是对古本《竹书纪年》进行了历史观的改造。这跟古今本《尚书》一样。古本《尚书》是经过孔子删削的,今本《尚书》是汉代伏生的讲解本。孔子删削的古本《尚书》,是来自孔子掌握的《尚书》版本,这说明孔子之前《尚书》不仅存在,而且是多版本《尚书》存在。所谓古书之真伪,其实是后代学者吃多了瞎搞。

八、其实夏后氏鲧和禹至少在公元前2300年前就登上了上古中国历史

我说过夏禹第一次与三苗的战争是“石家河保卫战”,《墨子.非攻下》是这样叙述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样的:从前三苗大乱,上天下命诛杀他。太阳为妖在晚上出来,下了三天血雨,龙在祖庙出现,狗在市上哭叫,夏天水结冰,土地开裂而下及泉水,五谷不能成熟,百姓于是大为震惊。古颛顼帝高阳氏于是在玄宫向禹授命,大禹亲自拿着天赐的玉符,去征讨有苗。这时雷电大震,有一位人面鸟身的神,恭谨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领,苗军大乱,后来就衰微了。大禹既已战胜三苗,于是就划分山川,区分了事物的上下,节制四方,神民和顺,天下安定。这就是大禹征讨有苗。

从《墨子.非攻下》的记载可以看到,禹是接受颛顼的命令与三苗发生战争的,因为当时颛顼是黄帝族群的最高帝君。《墨子.非攻下》的记载实际上是把禹与三苗之间的多次战争混为一谈的,但是从以上记载可以分离出“高阳乃命玄宫”,与“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魏》,作者赵蕤(ruí),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 。】对比分析,说明一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并没有取得胜利;二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是禹接受的颛顼的命令,禹第一次征三面比帝尧和帝舜早。这个记载也说明,禹与大禹不同,禹是夏后氏子氏族的首领称号,奉命治水、再征三苗、继承虞舜帝位的禹才是大禹。

根据我的考证和分析,《墨子.非攻下》的记载,是把禹奉帝颛顼之命“保卫石家河之战”和大禹“终结三苗命脉之战”混淆记载在一起了。

基于以上,我把夏后氏鲧和夏后氏禹看作父子氏族,鲧和禹氏夏后氏是两个多代共用的称号。鲧禹历经多个世代,才成就了“帝禹”。黄饮冰20221013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