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工作必备的编辑加工能力

 出版与印刷 2022-10-13 发布于上海

图1  “名家心语丛书“(张世林主编,新世界出版社)

经过组稿和催稿后,当你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文稿时,便进入了紧张的编辑加工(包含文字加工在内)的重要阶段。首先要做的是认真检查:若是一部完整的书稿,看看稿件是否齐整,前言(序)、目录、正文(图片)、后记有无缺失。若都在,就可以开始审读(编辑称读稿为审读)了。

读稿子和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人们有一种想象,以为编辑工作多好啊,整天就是读书,既轻松快乐又能学习知识。读自己喜欢的书,确实是如此。而读这样的稿子,首先脑子就不能放松,而是要专注,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然,书出来后,读者就不能轻松阅读了。我每次开始审读,都会习惯地拿起红笔,随时在稿子上写写、勾勾、画画。这是编辑特有的工作方式。审读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尽管你已是一个从业多年、有相当经验的老编辑了,一旦进入审稿状态,必须精力集中。因为发现问题,就必须马上解决。就如同看到了错别字,立即随手改正一样,不能先放过去再说。

我在这里强调的首先是审读中要注意的统一体例的问题。如你审读的是一部成于众手的文集或合集,你首先应该做的是确定文章的标题及作者名字使用的字体和字号及位置。确定后在旁边批上“下同”两字,表明下面的文章标题和作者名字一律按此处理。在接下来的审读中,若发现有关时间的表述如多少世纪、什么年代、具体的年月日没有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一律随手改为阿拉伯数字(古籍中的表述和引文除外)。发现文中有注文,有的文章采用随文注,有的又采用篇末注时,为了方便排版和版式整齐起见,可以一律采用篇末注为好(若是一个人的文集,则采用当页随文注为好)。若遇到文中有长短不等的引文时,如果是一两句话,可以加上“”以直接引用的方式排在行文中;如果是一段甚至更长的引文,则可以将引文另段起排,且需改换字体如仿宋体,同时前后缩二字的格式,以区别于正文。给人以眉目清晰,疏朗美观的视觉。

说到引文,除了随手批好排版格式外,最重要的是必须认真核对原文和出处。特别是当你一读感觉有些别扭时,不管有多难多累,都一定要核对原文,因为,有些作者可能是凭记忆引用,或是转引他人记述。只要你认真核对,往往会发现有误。不加以改正,就会一误再误!所以马虎不得!更不能心存侥幸!尤其是古籍整理类的稿子,当你稍感迷惑或别扭时,一定要找出原文认真核对。

而文字加工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要实现文通字顺,完全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虽然文通字顺是行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真要完全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那些深奥的问题,想用浅显明白的话语表达清楚,就更是难乎其难了。我曾审读过由理工科学者撰写的介绍自然科学史的文章,因为他们都接受过严谨的科学训练,行文十分谨严,一读就会发现与文科学者迥然不同。虽然文中并没有数学求证,但一些关联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既……又……”等,在行文中大多都保留着。这样的词汇一多,就会给人板滞不畅的感觉。其实,在行文中只要做到文意的自然转折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加上关联词。这样一改,文章会更加流畅了。

改别人的文章比自己写要难多了,自己写可以顺着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及行文习惯一路下来,当然了,你自己认识怎样你最清楚。而改别人的文章,首先上面说的那些都不一样了,你既要把它改得通顺自然,还要合乎人家的逻辑和认识,不能看出破绽,更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人。所以非深思熟虑,理解吃透方敢动笔。有时候,为了改一两处,往往思之再三再四而犹豫不决,一上午过去了,竟没有看完几页。因为红笔不是那么好下的!即便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改好了,除了你自己知道,作者和读者都未必知晓。但编辑依然很开心,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其结果就应该让他们阅读时很快乐!

当然了,在我的改稿记录里,也有改动过多,满纸飘红的时候。那是因为作者比较自信,不悔少作,在他的结集里,少作原样收入,致使前后判然。我是因为读过他后面的文章才同意结集出版的,但拿到稿子先读到的是前面的文章,颇疑为两人。没办法,只好发挥编辑的作用,将主语、谓语缺失之处一一补出;定语和状语不够准确的地方一一调换;将该引未引的引文一一补上,同时将未注明出处的引文一一加以注明;将结论不太严密的部分一一补足。当他看到这一部分校样时,承认自己未做改动,并就我的付出表示感谢。只要读者阅读该书时感到愉悦满意,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一部书稿变成一部图书的过程中,编辑都会做出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文字加工和调整。比如把后面的论述提到前面来,或者把前面的议论放到后面去;比如把五点结论浓缩成四点,或者把三点结论演变为四点;有时在开头的部分加上一段话,既是为了点题,以吸引读者的关注,也是考虑到文章叙述的内在逻辑性,方便人们的理解和阅读;有时会在结尾处缀上几句话,把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意思补足,以期引起读者的深思。这些都是编辑在认真通读了书稿后,而且往往是读了两三遍后生发的一点认识,贡献给作者和读者的。当然了,这样一些重要的改动,还是要事先征得作者的同意的。只要你的改动能为书稿增色,作者都会心存感激并更加信任你。

编辑做久了,你的能力如何,作者心中是很清楚的。2000年年底我去拜访季羡林先生,提出想为他出书。他想了一下,便爽快地答应了:我把今年写的文章交你结集出版。并把今后每年的文章都由你结集出版。先生之所以会如此爽快,是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向他约稿,之后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我的工作是很认可的。到了2001年春节过后,先生打电话让我去一下。见面后,他把一摞手稿交给我说:这些就是我去年写的(除专著以外)全部的文章了,现交给你,由你给我编个目录,再起个书名。以后每年的文章都交你,咱俩就说好了!我拿回书稿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编辑加工工作。我先是把文章按类区分开来,然后每类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最后做好目录。同时又想到先生的文章都是写于2000年,而这一年刚好是千禧年,于是书名就叫《千禧文存》。这样第二年的文集名字也就有了,正好叫做《新纪元文存》(初编)。当我把编好的目录拿给先生看后,他完全同意,并说我起的书名有意义,以后就这样叫下去。就这样我先后连着为先生出版了《千禧文存》《新纪元文存》和《病榻杂记》三部新书,目录是我编的,书名也都是我起的。我只为先生做了一点点的工作,确得到他老人家那么大的信任!编辑工作无止境!能赢得作者的信任是编辑最大的幸福!

图2  作者与季羡林先生

编辑加工工作是编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文字加工更是最能直接体现一个编辑的真正的水平。大到关乎一部作品的主题锤炼和提升,小到遣词造句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可以说在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里都浸透了编辑的心血!但编辑工作的性质说到底就是为人作嫁!你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手艺,才能做出更美的嫁衣。才能欣喜地看着人家穿上它走上奖台去接受读者的祝贺。与有荣焉!

图3  作者与周有光先生

图4  作者与吴小如先生

作者简介

张世林  1984年调入中华书局,1986年参与创办《书品》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2年调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参与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9年调入朝华出版社。2000年调入新世界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主编《学林春秋》(六卷)、《学林往事》(三卷)、《名家心语丛书》(二十部)、《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及《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副主编)等。著有《大师的侧影》《大师的感召》,编著有《大师绝响》《大师趣闻》。一直以抢救文化遗产为自己的编辑工作方针并践行不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