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以载道--从武元直的《赤壁图》说起

 雷家林书画 2022-10-13 发布于湖南

文以载道—从武元直的《赤壁图》说起

自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问世后,以此为内容的画作代有人来,众多的赤壁之图,各代与各人的画作不同,虽然是用的同一文字内容作为画作的基石,并不影响各自己的绘画风格与图式的变化,对于中国通常的思想来说,“文以载道”是掷地有声的说辞,这种“文以载道”的态势其实核心是苏轼双赋文章中表达的道的层次的思想情感与人生哲理的沉思与感叹,这一层的“文”是文字,也就是文章妙手美妙言辞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江东去的时光流逝还有梦一般的幻想,仙鹤的意象与难以言说的道的玄之又玄,人生苦楚带来的人生内心张扬的思想潜能。也就是所有堆叠的文字所连贯的情感、思想、分析等揭示出的民族与个人的个性与共性的集体意识,大智慧带来的悟道后的思想轨迹的清晰或者朦胧的表达。但是言辞或者文辞是抽象的,他的联想与理解,体悟与感受总有某种不确定性,然后有另一种“文”的图像亦即绘画形式的“文”来包涵前者的“道”,这实际上进入第二次的包涵,或者算是双重的“文以载道”。以文章为内容作绘画的题材中外共通,也是绘画不仅仅是一幅单纯的风景或者山水画,或者是单纯的人物画等等,绘画的灵魂与核心的主旨部分,道的部分,因文章而来,有所限定同时有所灵活的变化,另一方面观者的主观能动性,千百个哈姆雷特的参与使得一幅此类绘画作品有其限定,同时有一定的联想与释解的自由度,实际上画者画同一内容的画的不同风格样式时,反映了这一特点,再加上不同的读者,限定与变化因而更加是不同的。

赤壁图的文学性与历史性是道的主要部分,其中历史性是三国历史中一场著名的战争,这个千古风流事迹的风流人物被长江之浪淘尽,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文相近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揭示这一历史的过眼云烟,江山依旧但英雄往事只是渔樵们的笑谈,远离政治中心而失意的士子苏轼流落在江湖形同渔樵,这样才有二场赤壁之游,两篇情感真挚而且有哲理思想散发的美文出世,这个算得上千古风流文章,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且还将影响到未来的人们。前后《赤壁》二赋的精彩,正是苏轼在人生低潮时潜能的激发,在二赋中,苏子始终是一个主角,泛舟赤壁之游不仅是一个渔樵的活动常态,同时是一个文人在断岸千尺下的江中的仰视面对壮丽江山的娱乐借以减轻贬损带来的苦楚,平息被罪流落带来的惊恐与不安,在文章中的思想流露上,儒家的传统思想退隐一线,浮出水面的老庄的体悟思想的散发,如同其大江东去词表达的人生如梦一般。

自然的江山尚且被有情的文人投射浸润了情感与思想,画者画里的江山当然不会少于这种投射,图中的江山总是情,同样总是带给文人思索与体悟。本博曾游历杭州与惠州,南北西湖已经浸润了苏轼的文情与色彩,攀登罗浮之山,访其后人之村落,试想着苏轼离开东京(开封)一走流放的政治生涯(不断变更地点的外放形同流放),在南方荒芜落后未化之地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当时苏子的心情,他其实表面的达观,内心总会掠过难言的痛楚。把他大部的诗文泛读了一下,希望体味苏轼一生的总的感觉,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其主要文赋的核心灵魂所在。南方的荔枝也许能带给他短暂的心情快乐,但失落的心情总是在其心头挥之不去。

苏子总汇了中国士人的思想情绪,是一群人的经典角色,穷达错综交替的思想念头不断的变换,在其诗文中表露无疑,才华天纵结果是不容于天地之间,或者不容于庙堂之上,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言者,文化的使者,所到之处仿佛被文采披着一番,黄州惠州瞻州,文旌到过,席卷一地,山鸡可变凤凰,文化的布阵成了其可喜的成绩,只是自己不觉得罢了。

得力的文人居停过的地方,自然山水会有了人文的沉淀,增添人文的色彩,同样那种山水一旦进入画者的画里,多了一个层次的“道”包涵,双重的“文以载道”,这便是此类文学性的绘画作品的奇观。

文字作者系网络艺评家,诗人,书画家)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等

后援单位:北京黄楷夫工作室 黄海威、 王黎莺

广州梁慧强公共建筑美学工作室.马勇、梁慧强

新文艺群体《出湖入湘》画册:冯放、闵丝、张方白,陈宝琴、李创

《常德日报》王 敏

艺术家、画家:刘建威、岳建洪、史向彬(美国)、李泽民(室内景观设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