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寻美丨以行入碑,以小见大(第六十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2-10-13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以行入碑,以小见大


三品寻美我们一直在追寻中国书画的美今天有幸请到了叶培贵主席和张维忠先生大家一起去探讨张先生您先说一下

接触书法之一直就对魏碑比较感兴趣写碑比较多包括墓志碑榜摩崖还有造像都有涉猎但是我感觉到在碑榜和墓志上面下的工夫可能多一些我自己有个小观点就是要以入楷这也是古人提的,在实践过程中是这么想做的

“培贵老师肯定是对您很了解的,那么我们现在就请培贵老师说一说吧。”

“从清朝人把北碑重新挖掘出来之后,一直到清朝后期,强调的碑帖结合,然后再到当代包括沈尹默先生,重新做这个“二王运动”,沈先生其实也涉猎了很多碑,所以事实上潜在的,他也在寻求两个传统之间的如何打通。所以我觉得您提到的用行书来融入碑,最后形成一种比较空灵的风貌,可能潜在的,就是多少年以来学碑的人就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寻回跟传统文人书法之间的那条血脉的沟通和整合,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我后来看您的作品,就不断的在印证我自己最初的这种经验感,其实我后来就想明白,这个最初的经验感可能就来自于很清楚的看到,您的根底是碑。但是最后您在审美上的特点却并不归入通常所认为的碑,实际上最后是归入了文人气,很雅、很秀 很空灵,大概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

“刚才培贵老师说了,自清代以来大量的碑出现之后,在书法界就出现一个碑、帖两派的概念,犹如画界里边南北宗的概念。当然对于这个概念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碑给人展现出来的意象就是雄强、苍茫、古拙。帖就比较俊秀。在清代很多大家都是主张碑帖结合,但大多数的碑贴结合都是以碑融入到帖里面去,我感觉您现在是以帖学融入到碑里面去,您分享一下为什么要追求这么一个书风呢。”


“我是以帖来入碑,这是我找的方向。有人就以碑来入帖,那是他走的方向。当然这里的成分自己掌握,最后形成的东西也不一定会随着你未来实践投入而产生什么结果,这个未必,也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到最后是水到渠成的,形成什么就是什么。

我自己追求的感觉,其一是要有正大气象。这么多年在军营长大,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而且必须要根植传统,书协提出来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多样包容、艺文兼备等等。
第二,我觉得还是要美。作为我们来说,现在已经积淀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是要追求更高的美。
第三,我觉得还要传承好这个东西,作为一个书家来说都是应该关注的。我前一段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临写张猛龙。后来发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碑帖,它的效果不一样,除了字口清晰度之外,还有很多文化传统的故事在里面,我们作为书家,是应该要接过这个接力棒的。当然我们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借鉴好的东西,用好的东西。

“培贵老师也是一位深耕书法几十年的书家,他自己也是创作型的书家,现在请培贵老师说一说。”

“封面这几个题字其实就能看得出来,里边来自二王一路的如苏东坡、米芾的东西很多。而这一路的东西其实如果仔细去解析他的技术,会发现其中有一点在您这里我认为表现的非常非常的突出,就是伸展收缩,结构里面的展促对比。在传统二王这一系,包括唐楷里头,其实是非常鲜明的一种表现。我觉得您在这方面就特别突出,很善于拿捏这种关系。”

张维忠作品

“过奖了”

“其实就是收和放,您看就这里边的一个收和放,这里的收、这里的放,这个地方的收、这里的放,就这种收和放。我又觉得他在北碑到唐楷甚至到王羲之一路传下来的行草书,其实是一条线。”

“大家都喜欢小楷。小楷很考验一个人的工夫,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是作为碑来说就没有小的,都是刻在岩石上以大字为主,当把它写成小字的时候会有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又有什么样的风格呢,这里面的美感又在哪里呢?碑的雄强、雄浑、高大的让你仰望。如果放到一个手上来把玩的话是什么感觉呢?

王羲之《乐毅论》

小楷的如王羲之的《乐毅论》等等作品我们看了很多了,但是用碑意来写出的小楷,我很高兴手上有一个维忠老师写的小楷书。这楷书确实是碑体,同时也看到了欧体的一些成分在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但不管什么特征结合,它还是碑楷。写这么小的字,而且用碑的楷来写,我相信是有难度的,而且您也花费了不少时间的探索,请您把这个经验分享一下。

张维忠作品

魏碑的碑刻一般的字有大有小我临的时候把大的往小里临一般情况下我们临是小往大里临我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先把小的碑帖大里临大多少倍无所谓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可能写出五公分字或写出十公分字这是一方面

基本上掌握这个字体以后我就往小里临,同大小临,缩小临,这是我的一种尝试,从中间受益一些东西。虽然有些点划难以完全原汁原味呈现,但是这个难以百分之百呈现的东西,恰恰就是我在创作的时候,我的资源。所以我从过程中感觉,到往小里临,也是寻找创作感觉的一个路径。

张维忠作品

工夫有了,底子有了,难得的是在过程中得到很多意趣的东西。所以这往往也是你有别于别人的地方,也是你能够打动别人的地方,就是你的性情、趣味。无论哪种书体,这都是它主流的东西,就是最后落脚点的地方。但是性情的把握也得有个度,不能因为,比如喝了酒以后就兴致欣然的为所欲为,或者信口开河,那不行,不能超过这个度。但这个度怎么拿捏,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也是一样。

写小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要以小见大,它也有气象,这个气象看似小的一个小品、小的小字,但是展现给世人,把它放大看的话,就是跟大字有一样的气象。所以像王献之那个以小见大、小中见大就是这个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