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胰岛素方案科学转换,优化临床糖尿病管理

 江海博览 2022-10-13 发布于浙江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回顾胰岛素发现的一百年以来,科技进步推动着胰岛素不断创新,新型治疗方案成为改善我国糖尿病管理的利刃。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面对多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转换?基于此,“医学界”邀请了重庆巴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姜友昭主任,和我们分享一些关于糖尿病管理的经验。








三甲医院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情况
姜友昭主任表示,通过对患者就诊的数据统计发现,其所在的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患者每月的门诊量大约为3000人左右,住院患者每月约220人,其中大部分为T2DM患者,占到了糖尿病患者的90%。就诊患者的情况与中国糖尿病患者特点基本一致,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β细胞功能差,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为主。科室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HbA1c<7%)约为30%,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患者依从性差、用药习惯不佳等。通过科室用药数据统计,使用胰岛素方案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占到了20%-30%左右,其中有50%-60%的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








双管齐下,新型胰岛素全面控糖
自2019年国内上市以来,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在我国已有近三年的应用,姜友昭主任表示其所在科室也有约2年的使用经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出现帮助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大多数T2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预混胰岛素为主,但因预混胰岛素作用时间较短,患者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或空腹高血糖现象,血糖波动明显。临床医生在治疗中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胰岛素特殊的理化性质,各种方案均未见明显改善。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研发,终于,全球唯一的可溶性双胰岛素类似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问世,它所包含的两种胰岛素在溶液中可独立存在,且皮下注射后可各自发挥作用,从而可获得超长、平稳的降糖效果。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均可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方案[1]

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日两针(BID)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相比,不仅减少了注射次数,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效果相似,可显著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2]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后,相比于预混胰岛素BID方案,HbA1c控制相似,空腹血糖(FPG)控制更优,确证性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图1)[3]姜友昭主任补充,转化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在患者中也得到认可。

图片

图1 相比于预混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低血糖风险低








胰岛素治疗,剂量转换须有方
姜友昭教授指出,在进行胰岛素的转换方案时,还需注意胰岛素剂量的设定以及滴定方法。

由基础胰岛素转换为双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一次(QD)或BID时,通常进行等剂量转换,总剂量不变。由预混胰岛素转换为双胰岛素类似物QD/BID方案时,通常进行等剂量转换,总剂量不变。但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可适当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减量调整[1]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时需以充分评估为前提,包括拟定的长期糖尿病治疗方案、血糖水平、基础-餐时胰岛素比例、β细胞功能等,同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1]

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转为双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时,基础+1针餐时胰岛素可以相同单位基础胰岛素剂量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方案,基础+2~3针餐时胰岛素可以相同单位基础胰岛素剂量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对于病程稍长、血糖水平较高、β细胞功能较差,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时日剂量减少20%~30%,1:1分配[1]

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的患者也可转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方案治疗,早餐前剂量=CSII早餐前剂量+(6:00-18:00)基础率+CSII午餐前剂量,晚餐前注射剂量=CSII晚餐前剂量+(18:00-6:00)基础率,依据患者个体和临床情况可在此剂量基础上减少10%~20%[1]








一站式解决方案,
实现标准规范化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达标率,除了用好降糖药物,姜友昭主任及所有的内分泌科医护人员还在共同做出其他努力。

首先,进行大量糖尿病患者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危害,引导患者重视糖尿病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其次,科室的医护人员会积极与患者建立沟通,长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糖尿病知识科普,便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推行。

另外,姜友昭主任表示,其所在科室已加入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发起的“MMC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推行糖尿病标准化管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全力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糖达标。
 
专家简介

图片

姜友昭

医学博士 副教授

  •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重庆市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 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青年委员
  • 重庆市内分泌专委会肾上腺学组委员
  •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
  • 参编内分泌专著6部
  •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国内统计源期刊论著20余篇
  • 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参考文献:

[1]朱大龙,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7):695-701.

[2]Philis-Tsimikas,et al.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9 Jan;147:157-165.

[3]Yang W,et al.Diabetes Obes Metab.2019;21(7):1652-1660.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