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宇春自曝患强直,“不死的癌症”有多可怕?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带来新希望

 干细胞与外泌体 2022-10-14 发布于广东

李宇春自曝患强直:“不能睡觉,需要坐轮椅”,“不死的癌症”有多可怕?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给人们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了新的希望。

据《生命时报》报道,10月12日,歌手李宇春作客某节目时,首次袒露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感觉身体都要石化了”,一度严重到不能睡觉、需要坐轮椅出行。

李宇春作客《我的青铜时代》节目时,首次袒露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一度严重到不能睡觉、需要坐轮椅。
文章报道指出:实际上,不少娱乐圈人士都患有此病,公开报道的就有周杰伦、蔡少芬、张嘉译等歌手和演员。
曾经,张嘉译特殊的走路姿态遭到很多网友讨论和模仿,甚至被吐槽“嚣张”。对此,张嘉译说,一开始他不是这样走路的,后来由于饱受强直性脊柱炎困扰,行动受到了限制,只能驼着背、弯着腰、跨着腿走,实属无奈之举。
让明星们饱受折磨的强直性脊柱炎是种什么病?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以骶髂关节炎和中轴骨炎症引起的炎症性背痛及韧带骨赘和 异位骨化形成引起的脊柱僵硬强直为特征, 好发于青年人。
当疾病发展至晚期, 脊柱强直后, 病情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致残率随之提高。因此,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而言, 早 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的关键。 
该病以二三十岁年轻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好发于青年男性,早期表现为慢性腰背痛,继而出现脊柱、关节强直,呈现“驼背”等致残改变。
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容易造成患者劳动力能力丧失,严重影响生活。强直性脊柱炎虽然不致命,但很是折磨人,因此常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病人数为500万左右
为提高公众对中轴性脊柱关节炎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联盟(ASIF)倡议,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为“世界强直性脊柱炎日”。
资料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如炎症性肠病,急性虹膜炎以及银屑病等),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调查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在0.2%~0.32%之间,患病人数为500万左右,主要发生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若不经及时治疗,功能的大部分丧失都发生在病初10年内。

数据显示,约8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脊柱疼痛和疲劳症状,晨僵比例更是高达90%。曾小峰教授说:“疼痛为' 表’,骨损为' 里’,真正可怕的还是强直性脊柱炎可能带来的骨结构损伤。”

强直病痛初期多数在腰臀部显现,导致腰部活动逐渐受限,随后延伸至胸椎,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随着病程增长、骨损伤进展到一定程度,疼痛进一步攀至颈椎和头部,导致整个头颈部无法活动,最终健康灵活的脊柱会像竹子般僵硬,久而久之身体活动功能丧失,逐渐畸形甚至残废。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严重的强直患者。
强直性脊柱炎对人体危害很大。虽然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没有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那么严重,但一旦发病,不能及时治疗,对身体骨骼的侵蚀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失去了信心,进一步加重了强脊柱炎的侵害。特别是强脊柱炎是一种高并发症的疾病,其中约有一半的成年人患有疾病本身和并发症。
由于该病的病理特征在临床上经CT和X线检查时极易与风湿性关节炎混淆。早期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慢作用的抗风湿药物治疗为主,但是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患者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 。
随着近年来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细胞靶向疗法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采用间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逐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临床研究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20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科研团队在《临床医学工程》上发表了标题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分析》的临床研究报告。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研究团队选取了所属医院 2016 年 2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4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
对照组采用免疫及生物制剂治疗, 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 胞移植治疗, 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中,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 输注过程中保持静脉通畅。输注细胞数量为 1 × 10^6 / kg, 体积为 40 ml, 输注时间为30min, 每隔 4 周输注1次, 共治疗4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沉、 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清 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 1 个月、 3 个月、 6 个月,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 活动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显示, 与免疫及生物制剂治疗比较, 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 患者治疗后的免疫指标明显降低, 且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活动指数明显下降,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移植后可在短时间内包围病灶深处的病变细胞, 随着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能够对受损细胞进行修复, 同时也可以激活体内的休眠细胞, 逐渐恢复细胞的相应功能。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可以纠正失衡的免疫机制, 提升患者机体的免疫力, 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研究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河北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2017年河北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临床研究团队在科技期刊《河北医学》上发表了标题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报告。

该临床研究分析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河北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2例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为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肝功能水平变化、血沉指数、夜间疼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变化。
其中,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30mlx10^7间质干细胞进行静脉输注治疗,均为一次治疗。对于伴随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间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以1:4混匀之后输注。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水平,且可以有效的缓解患 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以中轴关节受累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 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证实,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们针对此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同时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近年来,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给人们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 了新的思路。

下方链接分享更多:

说明:本文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