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药物基因组学在帕金森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10-14 发布于河南

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55(7) : 755-764

作者:严伟倩 王春喻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标准疗法,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程以及药物治疗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不仅与疾病的进程和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药物基因组学是根据患者的遗传学基础或其他分子机制的诊断来预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从而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给药时间、给药剂量以及药物选择。药物基因组学解释了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中60%~90%的变异性。药物基因组学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致病基因、机制基因、代谢基因、转运体基因和基因多效性。文中将总结多巴胺信号通路编码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及遗传多态性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主要包括睡眠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及认知障碍。其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的形成,生化改变表现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1]。帕金森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3%,并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非常重要,在老龄化的国家尤为突出2]。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标准疗法(多巴丝肼、卡比双多巴),其他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吡贝地尔、罗替高汀和阿扑吗啡)、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沙芬酰胺和唑尼沙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恩他卡朋、托卡朋和奥匹卡朋)、抗胆碱能药(苯海索)和抗谷氨酸能药物(金刚烷胺)1]。然而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进展,大多数治疗集中在替代或增强多巴胺的可用性上。

虽然左旋多巴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许多患者在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后会出现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同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导致精神症状、视觉幻觉、白天过度嗜睡、强迫行为和冲动控制障碍等症状,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诱发肝毒性3]。药物反应的变异性呈现多因素特征,取决于临床、环境和遗传因素。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对人类基因组个体间变异性的认识不断增加,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和开发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个体化治疗是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的医疗服务,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能确定一套完整的遗传背景数据,帮助临床医生迅速确定最适药物、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长期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导致的并发症4]。文中将总结多巴胺信号通路编码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及基因遗传多态性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文献检索数据库为PubMed,检索词包括“Parkinson′s disease”“Pharmacogenomics”“personalized”,检索年限未限制,优先阅读5年以内的文献。

一、多巴胺信号通路编码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一)多巴胺受体相关基因

多巴胺受体调节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所有生理功能,从随意运动到激素调节和高血压。这些受体参与了多巴胺和它的拮抗剂在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的作用。多巴胺受体由5个基因[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多巴胺受体D4(dopamine receptor D4,DRD4)和多巴胺受体D5(dopamine receptor D5,DRD5)基因]编码,是帕金森病药物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的遗传变异是决定多巴胺能药物产生不同药物效应的重要因素。关于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其与多巴胺能药物的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很少。

DRD2基因位于11q22-q23,其编码的蛋白是帕金森病患者对外源性左旋多巴产生多巴胺能效应的主要受体。在遗传关联研究中DRD2基因TaqIA(rs1800497)是研究最广泛的多态位点。它位于锚蛋白重复和激酶域1(ankyrin repeat and kinase domain containing 1,ANKK1)基因的编码区,紧邻DRD2基因5]。TaqIA多态性与纹状体多巴胺DRD2基因密度相关,携带至少1个能降低DRD2密度的A1等位基因,从而减少脑内多巴胺能活性6]

DRD3基因位于3q13.3染色体,带有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其中DRD3 Ser9Gly(rs6280)是DRD3基因关联研究中最热门的多态位点。该DRD3 Ser9Gly位点在9号密码子丝氨酸(Ser)变为甘氨酸(Gly),Gly等位基因携带者对内源性多巴胺的亲和力比Ser等位基因携带者高达4~5倍,因此对多巴胺能的药物反应更好7]。但是,有研究报道携带Ser/Ser基因型的患者对多巴胺激动剂的药物反应更好8]

(二)多巴胺代谢相关基因

1.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COMT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2,是帕金森病药物遗传基因组学研究中最热门的基因之一。COMT是将儿茶酚胺O-甲基化的酶,在外周降解左旋多巴为3-O-甲基多巴(3-O-methylevodopa,3-OMD)。在人体组织中COMT的活性水平与基因多态性相关9]。COMT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种群之间不同,在高加索人群中,约25%是纯合的低活性基因型,然而仅10%的亚洲人群是纯合的低活性基因型10]

在人红细胞中,COMT酶的活性有高达3~4倍差异11]。Met等位基因使COMT酶活性降低从而增加突触内的多巴胺水平,通过突触传递,增加了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刺激。因此,类似于COMT抑制剂,COMT基因型也可以影响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低活性的COMT基因型携带者表现出对多左旋多巴较好的治疗反应,而对CMOT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差。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COMT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患者对左旋多巴药物疗效的研究报道,但不同研究团队的结果却不一致。Bialecka等12]报道功能性COMT基因单倍型(低<中<高)与平均左旋多巴剂量增加有关,所以高活性单倍型携带者的用药剂量比非携带者的用药剂量显著增高。然而,其他团队研究结果却显示携带不同COMT基因型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左旋多巴用药剂量并没有显著差异13, 14]

关于COMT基因型与COMT抑制剂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报道。Corvol等15]发现COMT Val/Val基因型能增加帕金森病患者服用恩他卡朋后的“开期”时间,帕金森病患者的COMT(HH)基因型增强了恩他卡朋对左旋多巴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然而,其他研究团队发现COMT抑制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COMT基因多态性并无显著相关性。Lee等16]评估了65例伴有剂末恶化的帕金森病患者经过2个月恩他卡朋治疗后的情况,发现携带不同COMT基因型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改善情况与“开期”时间延长情况并无显著差异,经过恩他卡朋治疗后,携带Val/Val基因型和Val/Met基因型的患者的左旋多巴用药剂量减少,但Met/Met携带者用药剂量无显著改变。Chong等17]给予24例帕金森病患者6个月恩他卡朋的治疗,并未发现UPDRS评分的改善和左旋多巴摄入剂量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2.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B,MAOB)抑制剂:MAOB是主要的神经递质代谢酶之一,其底物包括多巴胺等。MAO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尤其富集于基底节等部位。编码MAOB基因位于X染色体(Xp11.4-p11.23)上18]。MAOB抑制剂能减缓纹状体多巴胺的降解,MAOB抑制剂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基本药物。MAOB的活性水平变化较大,在血小板中可产生高达30倍的差异,在正常人的脑组织中也可以产生高达6倍的差异19]。因此,MAOB基因型可以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对MAOB抑制剂治疗的反应,高活性的MAOB基因型携带者对MAOB抑制剂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位于MAOB基因13号内含子的多态位点A644G(rs1799836)与MAOB活性相关,但具体哪种等位基因型具有较高酶活性尚无定论20]。Balciuniene等19]发现A等位基因与脑组织内MAOB酶活性增高相关,然而Garpenstrand等21]和Costa-Mallen等22]认为G等位基因与血小板和培养细胞中的MAOB活性相关。Pivac等23]认为MAOB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内MAOB酶活性的调节并无功能性作用,Winblad等24]认为血小板和脑组织内的MAOB活性并无相关性,提示MAOB的酶活性在大脑和血液的调节机制并不相同。

3.多巴胺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DDC):DDC基因位于染色体7p12,编码DDC。Devos等25]发现DDC基因的多态位点rs921451和rs3837091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有关,但对左旋多巴的药代动力学无任何影响,该多态位点对基因功能的影响暂不清楚。

(三)多巴胺转运相关基因

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能将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重摄取入突触前膜再次利用,因此DAT在决定多巴胺效能的持续时间和浓度波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AT1型,又称为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3(solute carrier family 6,member 3,SLC6A3),是多巴胺神经递质重要的转运蛋白。SLC6A3基因位于5p15.3染色体,在该基因的所有变异中,3′端非编码区的40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rs28363170)是研究比较热门的多态位点,9~10次拷贝次数最为常见26]。关于SLC6A3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VNTR多态位点对DAT利用度影响的研究尚无定论。有研究发现,在健康人群中纹状体DAT的生物利用度在9次拷贝等位基因携带者比10/10次拷贝纯合子携带者要高27],10/10次拷贝基因型携带者的DAT表达水平比其他基因型要高28]。也有研究报道,SLC6A3基因型对纹状体DAT利用度并无显著影响29]。Schumacher-Schuh等30]在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能药物药理反应与SLC6A3基因3′UTR区VNTR多态的关系时发现,携带9次拷贝等位基因的患者具有较低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Moreau等31]发现SLC6A3基因rs3836790多态6/6次拷贝基因型与左旋多巴改善运动症状的有效性显著相关。

血清素神经元参与了黑质纹状体环路。有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素神经元分化增强了多巴胺的释放,而且与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相关32]。在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乏的情况下,血清素神经元能够参与左旋多巴的摄取,将其转化为多巴胺,并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血清素转运体基因(solute carrier family 6,member 4,SLC6A4/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位于染色体17q11。位于5-HTT基因启动子区(HTTLPR)的44 bp插入/缺失功能性多态位点,能够影响该转运体在人体内的表达。在研究该基因与睡眠发作、剂峰异动症和双相异动症的关系时,未发现任何阳性结果33, 34]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 1,OCT1)是一类特异性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属于SLC转运体超家族,与多巴胺的转运相关。OCT1/SLC22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535]。Becker等36]在一项纳入7 983名研究对象的社区调查中发现,其中99名研究对象进展为帕金森病,并研究了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与SLC22A1/OCT1的rs622342多态位点的相关性,发现带有C等位基因的患者使用的抗帕金森药物剂量更高。

二、基因遗传多态性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一)异动症与运动波动

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接受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后常出现异动症(levodopa induced dyskinesia,LID),患者可表现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或是简单重复的投掷样动作,可累及躯干、四肢和头面部。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早、女性、病程长、药物剂量高、黑质-纹状体神经元严重的退行性变以及严重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37]。在不考虑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接受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也不会发展为异动症,但有的患者仅短期接受相对小剂量的左旋多巴治疗即可诱发异动症38],而临床特征的差异并不能解释个体间的药物反应差异,提示了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虽然异动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非多巴胺能调节机制以及多巴胺受体均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左旋多巴对多巴胺受体的波动性刺激使多巴胺能神经元去神经支配导致异动症的发生。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 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抗异动症效果,血清素传递的调节能缓解异动症39, 40, 41]。同样,阿片类药物、大麻素类和腺苷受体类药物也对异动症的改善发挥了作用40]

DRD2在异动症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liveri等42]在一项136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DRD2基因内含子区CA双核苷酸短串联重复序列(CAn-STR)13~14次拷贝多态与异动症的发生相关,携带13~14次拷贝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异动症的风险减少。而Zappia等43]发现CAn-STR 13~14次拷贝重复多态的保护性作用只局限在男性患者。Strong等44]发现DRD2基因CAn-STR 14次拷贝重复多态和14/15次拷贝基因型与早发型异动症相关。但是拷贝重复多态位于非编码区,是非功能性多态,推测可能与其他功能性变异存在连锁不平衡44]。然而Kaplan等45]在研究中并未发现CAn-STR多态与异动症的相关性。关于DRD2/ANKK1 TaqIA多态性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结果也不一致。Lee等46]发现DRD2/ANKK1TaqIA多态与异动症和运动波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无相关性。Kaiser等47]发现在异动症患者中TaqIA多态A2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非异动症患者高。Rieck等48]也报道了DRD2/ANKK1 TTCTA单倍型能独立预测异动症的发生。Wang等49]发现DRD2/ANKK1基因的TaqIA多态的A1/A1基因型与运动波动相关,能增加运动波动发生的风险。

Lee等46]在一项纳入503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中将发生异动症的患者分为剂峰异动症和双相异动症,发现DRD3基因Ser9Gly多态与双相异动症相关,携带Ser/Ser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异动症的时间缩短。然而,Paus等50]在一项多中心的横断面研究中并没有观察到此结果。在DRD4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中,也并未发现其多态性与运动并发症的关系47]。关于DRD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很少,Wang等51]探讨了DRD5 基因T978C多态与运动波动的相关性,但未得到显著相关结果。

Kaiser等47]在一项纳入183例帕金森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中发现,带有DAT1基因40 bp VNTR 9次拷贝等位基因能降低异动症的发病风险。Kaplan等45]回顾性地研究了353例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出现的时间,并分析了DAT1/SLC6A3、DRD2和BDNF 3个基因的34个多态位点,发现DAT1基因的rs393795多态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异动症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

一项纳入21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携带COMT基因Met/Met等位基因能增加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风险,并证明Met/Met基因型具有低活性52]。然而,在日本一项121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研究结果显示,COMT基因Val158Val低活性等位基因在伴有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的患者中频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在波兰12]一项322例帕金森病患者和意大利13]一项104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横断面研究中,均未得到COMT基因多态性与异动症发生的相关性。另一项1 087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研究也未发现与异动症的相关性,但该项研究发现Val/Val基因型频率在伴有运动波动的患者中显著增高20]。在一项259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横断面研究中发现,Met/Met基因型能降低运动波动的发病风险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基底节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与异动症的分子机制紧密相关54]。Val66Met(G196A,rs6265)是BDNF基因的一个常见多态,其Met等位基因能减弱神经元可塑性55]。BDNF基因的Val66Met多态在异动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研究结论尚无定论。一项纳入31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携带BDNF基因Met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异动症的风险显著增高56],但在与其他运动并发症的研究中未得出显著的相关性57]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 2B亚单位(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NMDA type subunit 2B,GRIN2B)基因多态位点rs1019385、rs7301328和rs1806201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显著相关性34]。SLC6A4基因、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和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MAPT)基因多态性与异动症和其他运动并发症也未发现显著相关性34,58, 59, 60]

(二)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ICDs)

ICDs包括性欲亢进、病态性赌博、强迫性购物和暴饮暴食,是一种反复的、过度和不可抗拒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61]。正常人中也可诊断ICDs,未予药物治疗的新发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人的ICDs患病率基本相同62]。然而,接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ICDs患病率显著增高,在一项纳入3 09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DOMINION研究中,13.6%的帕金森病患者诊断为ICDs,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的使用可将ICDs的患病率增高2.0~3.5倍63]

在一项多中心横向研究中,对帕金森病患者给予慢性的(>6个月)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治疗,评估患者中ICDs的情况。通过帕金森病冲动强迫症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for Impul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QUIP)量表评估约39%的患者伴有ICDs,其中12%的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即可判断为ICDs64]。除了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ICDs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酗酒或赌博等个人史或家族史、行为冲动、男性、早发帕金森病、未婚、吸烟史、药物诱发躁狂和精神疾病如抑郁症64, 65, 66, 67, 68]

几乎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均接受了多巴胺能药物治疗,但其中只有少部分患者发生ICDs,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其诱发或保护因素。有关帕金森病患病人群中的ICDs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较少,且仅集中在已知的候选基因69]。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选择性作用于DRD2和DRD3基因,所以ICDs的遗传性研究主要集中在DRD2和DRD3基因多态性。DRD2基因主要分布于纹状体,参与中脑边缘通路和运动控制。DRD3基因主要富集在腹侧纹状体和边缘区域,与成瘾行为相关70]。一项纳入404例帕金森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评估了DRD2/ANKK1 TaqIA、DRD3 Ser9Gly、GRIN2B(rs1806201、rs7301328和 rs1019385)和5-HTTLPR等多态位点与ICD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发现DRD3基因Ser9Gly的Ser/Ser基因型和GRIN2B基因rs7301328的CC基因型均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ICDs的独立风险因素,未发现DRD2基因TaqIA多态和5-HTTLPR与ICDs发生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低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组更显著。在意大利一项89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的研究中,未发现DRD2/ANKK1 TaqIA、DAT1 3′UTR 40 bp VNTR和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位点与ICDs患病风险的相关性71]

Zainal等72]在91例帕金森病患者中研究了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DRD1(rs4532、rs4867798和rs265981),DRD2(ANKK1 rs1800497、rs104894220和rs144999500),DRD3(rs3732783和rs6280),DRD4(rs1800443)和DRD5(rs144132215)以及GRIN2B基因多态性(rs7301328)与ICDs的相关性。DRD1基因rs4867798的C等位基因、rs4532的T等位基因、GRIN2B基因rs7301328的C等位基因和DRD2/ANKK1 TaqIA多态的T等位基因均能增加ICDs发生的风险,而DRD3基因的Ser9Gly多态与ICDs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73]

(三)睡眠发作

睡眠发作是指没有先兆或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突然产生强烈睡意,因太突然而来不及对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74]。虽然睡眠发作最初发现仅发生在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帕金森病患者,比如普拉克索和罗匹尼罗,目前已证实睡眠发作也与其他多巴胺能药物相关。帕金森病患者睡眠发作的发病率为6%~43%74, 75]。除了多巴胺能药物的影响,多巴胺受体相关基因的变异也是睡眠发作的病因之一。关于DRD2/ANKK1TaqIA多态位点与睡眠发作的相关性结果尚无定论。Rissling等76]认为A2等位基因能增加睡眠发作的风险,然而Paus等77]却不能重复这个结果。DRD4基因48 bp的VNTR短/短变异也与睡眠发作有关77]。DRD2基因141C插入/缺失77],DRD3基因Ser9Gly76, 77]和DRD4基因120 bp的串联重复多态76]并不会增加睡眠发作的风险。Frauscher等78]在46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COMT 基因Val58Met的Me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的评分较高,但后期扩大样本量到240例帕金森病患者时却不能重复此结果76]。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 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的5-HTTLPR多态性与睡眠发作的风险增加无关77]

(四)幻觉

多达6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和妄想79]。大量研究在探索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幻觉和精神症状的遗传风险因素。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幻觉的确切病理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多巴胺通路以及其他神经递质的交互作用有关,包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血清素和胆碱能系统80]。在研究多巴胺受体相关基因、血清素受体或转运体相关基因、COMT和CCK基因多态性与幻觉之间的相关性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Goetz等81]报道了DRD3基因Ser9Gly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有幻觉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显著增高,但该结论在其他研究中未被证实47,82, 83]。其他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包括DRD1(B1/B2)、DRD2(TaqIA、TaqIB、TaqID、-141C插入/缺失、Pro310Ser、Ser311Cys)、DRD3 MspⅠ、DRD4(48 bpVNTR、12 bp重复拷贝、13 bp缺失变异)和DRD5(T978C)与幻觉之间也未发现显著相关性47,81,83]。Kaiser等47]发现DAT基因3′端非翻译区40 bp VNTR的9次拷贝等位基因能预测精神症状的发生,然而Wang等83]的研究团队未发现DAT基因与幻觉的相关性。Schumacher-Schuh等30]认为DAT-839C>T的C等位基因与幻视有关,但未发现3′UTR的40 bp的VNTR基因多态性与幻觉的相关性。

血清素与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然而,研究结果显示5-HTTLPR和5-HTR2A基因T102C多态性并不是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主要易患因素84]。COMT85]、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SNCA)REP179]和BDNF57]基因多态性也不能增加幻觉/精神症状的发生风险。

CCK是一种神经肽,主要是在细胞体内合成,能调节多巴胺的释放和控制中脑边缘通路多巴胺相关行为。CCK与精神障碍如酒精中毒和惊恐障碍相关联。Wang等86]发现携带CCK基因C45T的T等位基因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幻视的风险增加。其他研究发现伴有幻觉的帕金森病患者CCK基因C45T的T等位基因频率更高,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87]。胆囊收缩素A受体(cholecystokinin A receptor,CCKAR)基因T779C位点和胆囊收缩素B受体(cholecystokinin B receptor,CCKBR)基因G1550A位点频率在伴或不伴幻觉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并无显著差异80,86]

关于ApoE、MAPT及ACE基因变异与幻觉/精神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目前尚无定论。De la Fuente-Fernández等88]在105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现ApoEε4等位基因增加出现早期精神症状和药物诱导的幻视的风险。Pavlova等89]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分中妄想和欣快评分增高,而幻觉评分无差异。Papapetropoulos等58]发现MAPT基因H1/H1基因型与幻觉发生相关,而另一项研究未能显示类似的结果79]。Lin等59]的研究结果显示ACE基因Ins/Ins基因型是发生左旋多巴诱导的精神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论在Pascale等60]的研究中未得到重复。

(五)抑郁

抑郁症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在不同研究中报道不同(2.7%~90.0%),平均发病率为40%。抑郁症与中脑皮质通路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血清素系统的神经递质的功能障碍有关。因此,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被认为是抑郁症潜在危险因素。血清素影响认知和情感状态,突触间隙血清素水平的下降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5-HTTLPR变异与帕金森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关联研究,目前尚无定论。两项研究结果表明,5-HTTLPR短片段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有关90, 91],而随后的一项大样本的研究未发现任何相关性92]

节律基因Cry1(cryptochrome 1)、Cry2(cryptochrome 2)、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2(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2,NPAS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体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homolog 1,SIRT1)和促甲状腺激素胚胎因子(thyrotroph embryonic factor,TEF)基因多态性与重度抑郁症有关93, 94]。在一项纳入408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中,携带TEF基因rs738499多态的TT基因型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得分较高,而Cry1基因rs2287161和Cry2基因rs10838524多态对HAMD评分无明显影响95]。在最近一项纳入46例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55岁)的研究中,观察了ApoEε4等位基因与患者认知、精神症状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发现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者NPI评分较高89]

对重度抑郁患者的尸检结果显示,海马区CB1大麻素受体的密度增加,提示CB1受体在重度抑郁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项纳入48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携带CB1大麻素受体基因的短AAT重复片段96]。未发现DAT、MAOA和BDNF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伴抑郁有显著相关性90]

(六)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发病率高达80%。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和锥体外系损伤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和出现痴呆的时间在个体间差异较大,提示遗传因素在其中的重要性。有许多基因及其多态位点被纳入帕金森病伴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的研究中,包括SNCA和葡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ApoEε4等位基因、COMT Met等位基因、BDNF Met等位基因和MAPT H1单倍型。

在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遗传风险因素的研究中,有关ApoE等位基因的研究最为广泛。有研究报道ApoEε4等位基因与认知障碍或痴呆无相关性97],但大部分研究支持其相关性98]。在一项纳入1 07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大型横断面多中心研究中,发现ApoEε4等位基因与多种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语言处理能力99]。对于ApoEε4等位基因对认知功能下降速度的影响的研究,一些纵向研究的结论是矛盾的。Williams-Gray等99]在对帕金森病患者5年随访的研究中,发现ApoEε4等位基因与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并无显著相关性。相反,一项纵向研究报道,携带至少1个ApoEε4等位基因的帕金森病患者经马蒂斯痴呆评定量表(Mattis Dementia Rating Scale)评估认知功能下降更快98]

SNCA基因,又名PARK1基因,其点突变A53T、A30P和E46K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的致病突变。其中E46K能使患早期痴呆的风险增加100]。携带E46K突变的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在早期均会出现认知损害,然而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认知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无相关性101]。对COMT、MAPT、GBA和BDNF基因与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均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三、总结

研究复杂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目前的疾病治疗方案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为个体间存在症状及药物治疗反应的差异。药物基因组学是个体化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预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开始针对特定用药人群。帕金森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候选基因主要集中在多巴胺能药物的作用靶点相关基因。有关临床表型(如药物反应)和基因变异或一系列基因变异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加,但是许多诸如此类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在后续的研究中没有得到重复,其中假阳性的关联是一个常见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可能来源于所研究患者的差异,如种族性或对研究终点的定义差异。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将使21世纪的用药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即根据患者的基因结构,特别是发生变异的基因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给予患者适合的剂量。随着对基因变异与药物疗效个体差异之间关系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如果要将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包括确定遗传标志物对应的临床表现,减少基因治疗的脱靶效应,开展临床研究确定与药物反应相关的遗传变异,估计基因检测的成本效益,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我们还停留在忽略个体差异和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差异的时代,药物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将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体化治疗产生重要作用。不过,个体化治疗任重道远,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试验以对疾病的遗传基础达到更透彻的理解,从试验研究到临床应用之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推进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的应用,基因组研究大数据和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是必要的。尽管目前药物基因组学的临床实践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在医药从业人员中的普及,科学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将不再是一个期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