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花一木皆菩提

 守静齋主 2022-10-14 发布于重庆

一花一木皆菩提

                        ——评《树上的姑娘》

      许多年没有读散文了,刚刚读了一位微友的散文集《树上的姑娘》。作者是贵州遵义市的高中教师代廷晴,本书20213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本书的名字和书影,先由朋友们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传播,本人起初并没有多加注意,直到几位挚友交口称赞作者的文笔,我才冒昧问作者要了签名本。可是那也远在今年年初(作者签名落款辛丑年腊月),而今日已经是寒露过后的阳历十月中旬,可见我的怠慢。

      本书分为“忆旧”“亲朋”“草木”“杂说”“闲读”五个“专题”,也可以看成从这五个方面讲述作者自己的生活。顾名思义,忆旧就是作者早年的旧事;亲朋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怀念;草木是描写作者亲眼见到的动植物;闲读是作者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札记;杂说是不能归入上述专题的文章。由此可说,本书汇集的文章连缀起来,几乎可以看成作者的一部自传。至于为什么要把“杂说”放在“闲读”之前,也许是作者认为和“闲读”比起来,“杂说”的文章更贴近她的个人生活,而和前几个专题的“气类”相近吧?

      既然本书文章多数是作者的私人生活的写照,作者就没有捏扭作态,而是赤裸裸的描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乡土味的生命形态。作者喜好在文章里用一些方言词汇的字,像“搲”“㧚”(舀)“搛”(拈)“噘架”(吵架)“为哪样”(为什么)“啷个”(怎么)“哈**”(傻**)“嘿实”(使劲)等等。这是作者接地气的特点——当然,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方言基础方能明白——惟其如此,这才给人一种亲切感,作者是在“我手写我口”,不需要多少修饰和遮掩的,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因为本人和作者都是西南官话地区,遵义在清雍正之前曾经属于四川管辖,所以作者笔下这些方言词汇,对本人来说毫无阅读障碍,因此读来分外亲切。

      本书虽然分了上述几个专题,其实大体上说都是写的作者生命中过往的人事,所以除开“闲读”中的文章多数是就作家作品的赏鉴,其他文章多多少少流露出作者的怀旧情绪,或者一种伤逝的情愫。比如第一篇文章《树上的姑娘》:“我看到这个下联的时候,他(父亲)已经不在世上。”(第6页)《乡村的月光》:“父亲在世时,曾于朗朗月光下,竹影摇曳中,笑说吴牛见月而喘。”(26页)《渐行渐远渐无根》:“我被连根拔起了,时代的嬗变,顾不得许多人的疼痛。”(33页)《远父》:“事实上,父亲的那间屋子,我已好久都没有进去过了。”(88页)因为作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父亲的年龄差距大,也许亲子感情上就没有那么亲密——但是在字里行间,作者还是不时流露出对父亲的思慕之情。在多子女家庭,众所周知,父母很难对每个孩子付出那么多关注,这种情形在农村地区尤甚;而在长期重男轻女风俗的熏习下,女儿受到的重视程度更不堪——所以本书不止一篇文章提到了其父对其童年入学的阻止时,她的笔下不是没有怨怼的。尽管如此,那种来自于血缘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亲情却是割不断的。因此可以清晰感知到作者柔软的内心,对亲人的怀念。

      其次,虽然作者的身份是中学教师,但是作者的散文却时有睿智的哲思。像《炊烟》:“很多不说话的事物都有预知的能力,只是我们人不知道。”“炊烟是村庄的一张脸。”(8-9页)《田家沟》:“亲人之间,相爱,但是彼此处境孤绝。”“没有死过亲人的房子,没有历史。”(13-14页)《花事》:“伤春是有害的。想什么'一朝春尽红颜老’。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不好好享受都对不起天地。”(187页)《羊》:“齐宣王以羊易牛,明明是做给人看的,哪里是善。”(232页)《香水》:“也许我们每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都会为自己涂抹上一种'香水’。'香水’让你我们有了被爱的错觉。最终我们也会发觉,这'香水’也不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只有空无。”(319页)这些句子散发出作者的智慧,可见作者也不只是要做一个writer,一个写作者,她要写下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既记录自己,也开悟他人。

      本书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往往在文末用一段极富诗意的话收尾,给人回味无穷、齿颊留香的感觉。像《夏天》:“梓木有一片黄叶掉下来,秋来了。”(170页)《冬天》:“那些笑声飘走好多年了。”(173页)《如院》:“在有月的阳台,清风徐来,倍觉清凉。我想把他命名为'如院’罢。虽不是真的院子,但可莳花弄草,可听风观月,还有故友时来,也算是如愿了。”(195页)作者自道曾经师法古龙的短句,如上这些例子,就是用短句来描绘诗意的意象,像《夏天》《冬天》的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有凄凉,有叹惋,这就是传统美学的引而不发了。而《如院》这种句子,就有古人小品的意味,四字句的运用,既有生活气息,又云淡风轻,不事雕琢,而雅意自来。像《菌子》结尾写道:“(有毒菌子)我不大叫得出名,自己认得,和你说不好。你来采菌子的时候带上我,我会告诉你。”(155页)这种对话体的结尾,便很有民国散文的味道了,其中款款深情,又很难一言道尽了。而《居有竹》中用了两个典故在文章临近结尾部分:“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心境寥落,似不喜此物。……王子猷便是暂时寓居他人之处也要种竹,看似雅,实则是俗了。新植之竹,憔悴零落。一定要'蔚然成林’,方有景致。”(152页)这种对古人的看似不经意的臧否,既宣示了自己的喜恶,提高了文章的品味,又烘托了气氛。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此更显得雅人深致,诗意盎然了。

      至于《老电影》中一段,便活脱脱是张爱玲的笔调了:

没觉得好看。电影演完了,心里却还是怅惘,空落落的像什么东西不见了。又是人声,找妈的声音与找小孩的声音。又是光,手电筒的光与烧葵花秆的光。从仓库院门走出来,人们推背接踵,挤挤攘攘。出得门来,拥挤的人群却是越走越寥落,像又一场电影结束。

回去的路是上坡。有人在哎唷唷地抱怨腿酸,然而是笑着的。点着的葵花秆让我兴奋。火光暗了,在路边的石头上杵一下,杵掉一截,于是重又亮起来。恍惚觉得总还是做电影中的人好,真人,总是被拒绝于故事之外。(37页)

这段场景描写,营造出的惘然的情绪和苍凉的气氛,无疑是遍布张氏笔下的。本人对作者了解不多,但是不能排除作者下意识里有对张氏文风的师法。

      当然,文艺鉴赏是见仁见智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但是仍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本人有限的散文阅读经验里,本书可以说是佳作。几十篇短文,已经展现出作者生活平凡而不乏精彩的人生阅历,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尽管作者的笔触还是大多围绕着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但是不多的几篇文章已能够展现出作者创作的才气、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勤奋、精进的人生态度。作者中年经历了一场疾病和婚变的洗礼,但是依旧能够保持积极的姿态,这是很可宽慰的事情。期待她能够开拓更多题材,为自己开辟更多元而宽广的创作领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