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札记·第20期】第3章 教化论 第1节 教化之依据——性近习远

 陆英图书屋 2022-10-14 发布于北京

【论语札记·第20期3章 教化论

1节 教化之依据——性近习远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杰出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教化”在孔子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君子论”是孔子培养人的理想目标的话,那么,“教化论”就是他培养君子的理念和方法,是他关于人为什么可以教化、为什么必须教化、用什么去教化以及怎样教化的思想和实践。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

这里的“性”,指人的先天的本性、才质。“习”,本意指鸟重复飞行,引申为学习,这里指环境对人的习染、影响。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整部《论语》,孔子谈到人性的,只有这一章。“性相近”,是说人的先天的禀赋是相近或相似的;“习相远”,是说人与人的差别是后天不同环境的习染和主观因素造成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与教育所致的观点。孔子讲人性,是就人与人相比较而言,他没有具体说明人性是什么,只是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认识:人,只有在后天的实际生活中加强学习,进德修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突破环境的局限,成就完美的人格;也才能摆脱动物的境界,从自然的、生物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因为人与人在生而俱有的本能(或秉性、潜质)上是相近的,所以人人都有可能受教育;正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会造成彼此之间很大的个性差异,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德成才。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学习、修养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孔子之所以对“性与天道”之类的问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很少去讲,一是因为性善性恶问题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讨论,二是因为他历来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主张“多闻阙疑”,对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要保留,要抱持慎言慎行,谦虚谨慎的态度。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战国之后才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我们在学习《论语》时,不要把孟子以及其他后人的思想加到孔子身上。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世界上所有现代人的DNA99.9%以上都是相同的,各民族的差异仅在于客观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后天获得的性状不同。这个结论有力地印证了孔子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述。

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论述反映出他对人性平等的理解,打破了那种认为人天生就有优劣之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偏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主张。孔子不但提出了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付诸实施,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人办学的先河。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束脩”,就是10干肉,是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为表示敬意而首先奉赠的最低拜师礼物。孔子告诉人们,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带上10条干肉前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他的弟子来自齐、鲁、宋、卫、秦、晋、陈、吴、楚等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由于拜师礼的菲薄,不但如司马牛少数出于贵族的以及子贡等少数经的有钱人可以入学,而且如颜渊、原宪、曾参大多数出生于平民,生活贫困的人,甚至于如子路这样前有劣迹、生活无着又桀骜不驯的人,公冶长这样无罪被囚、门弟“下贱”的人,也得以在孔子门下受业,并且学业有成,各展其长,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孔子突破传统的做法为当时的人们所不解,难怪乎有人提出疑问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荀子·法行》)。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孔子认为教育的机会应当人人平等,他首开私人讲学,突破了学在官府、教育只限于贵族阶层的传统,使教育走向平民化。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是对基本人权的认定,也是对教育所具有的引导人们向善、变化人们气质的功能的肯定。孔子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教育家。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孔子也是最早把文化推广到大众中去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述而》篇记载,互乡这个地方的人不够通情达理,难以沟通,难以与之讲道理。有一个互乡的童子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我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赞许他追求上进的精神,就不要追究其过去行为的好坏了。这个故事具体说明了孔子关于“有教无类”的化思想其要义是,只要有人愿意进步,前来求教,我就应该接受给予他受教育、求进步的机会,不管曾经怎样,更不能死揪住他的以往不放。这种宽容的态度,体现了孔子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诲人不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超乎常人的眼光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史书记载,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足见其规模大、培养人才多、社会影响广泛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观点,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是他留给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无论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进步,以及全人类的教育事业,都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

代社会,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尤为突出,这就更加彰显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