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词话》(34)为啥“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健儿哥读书笔记 2022-10-14 发布于河北

原文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 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思不歌”两句出自《乐府诗集》的《子夜歌》。《子夜歌》作品五言一句,四句一段,全文数十段,描写了一名痴情女子的爱情坎坷。文中用了大量谐音和精彩的暗喻,是乐府研究的经典之作。这两句是说思念时的感情流露和饿了就要吃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物之不得其平而鸣”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说的,以草木金石举例,谈古论今,诉心中不平。举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您要是给个空易拉罐拴上绳儿,拉着在人行道上走,肯定会丁儿当啷的响,因为地不平。而大多文学家人生经历跌宕坎坷,所以会有很多传世经典之作。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出自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王国维引这句,其实就是阐述同样一个观点:欢快的词不好写,而描写愁苦的词容易出优秀作品。

      我个人的理解是,大多数欢愉是比较直接的,直接从内心溢出来的。比如我家那两位小公子,前两天晚上俩人玩靠枕“嘎嘎嘎咯咯咯”的狂乐了一晚上,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笑点在哪儿,但是那笑声确实让人不好意思喊“作业写完没?”。这种情境不用仔细品味,乐就完了。但是你要是想把这情绪写成一篇“工整漂亮”的有深度的文学作品,难度就稍微大点了,你总不能全篇就“哈哈哈”吧。

      而愁苦每个人都不同,都是在人心中

千回万转。你想想“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五味杂陈。(详见读书笔记四十九《苏辛词说》《青玉案.元夕》),“天凉好个秋”背后的半生坎坷境遇。愁苦之词来源于生活的沉淀,来源于社会生活耳濡目染的积累,内涵太丰富,如同醇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欲罢不能。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容易写的有深度,容易被“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