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逍遥_书斋 2022-10-14 发布于河南

前不久,有张图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在江苏街头,一位母亲骑着电瓶车,载着约10岁的儿子,缓缓前行。

可没一会儿,电瓶车没电了。于是,母亲下车,用尽全身力气,想把电瓶车推起来,好几次都差点摔倒。

在这个过程中,后座上的男孩纹丝不动,一直专注打游戏。

他没看到母亲的辛苦,没有想着赶快跳下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坐着,加重母亲的负担。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难掩愤怒。

有人说,这个儿子太没良心了,母亲辛苦付出,换来的却是不懂感恩,还不如养只宠物。

有人说,母亲开口叫儿子下车,能有多难?她这样宠溺,反而害了孩子……

在我看来,这一幕撕开了家庭教育的隐痛与伤口。

父母拼命付出一切,不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头,以为孩子能明白自己的用心,了解学业的重要,结果却是孩子毫不领情、毫不珍惜。

想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句话:

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最初的教育者。

如果父母用错了方法,走错了方向,往往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文章图片2

前段时间,有个23岁的女生因为父亲没给自己留午饭,对着父亲破口大骂。

“我今天12:50还没吃饭!你这个自私鬼!不给我留一口!”

“我受够了,你这个疯子!我要看到厨房有饭,我说我要吃饭!”

这个女儿早已成年,可以自食其力,炒一盘菜更不在话下,可她就是不管不顾,将满腔的愤怒倾泻到老父亲身上。

即使父亲苦苦相求,女儿若是把视频发网上,会影响他的工作,女儿也毫不在意。

网友找出这个之前的新闻,才发现,她就是那个嫌弃父亲给的一万元生活费太少,而疯狂辱骂父亲的当事人。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在女儿看来,父亲就应该节衣缩食,把钱都给她花;也应该随时关照她的喜好,给她准备美味菜肴。

探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女儿的骄纵蛮横,和父亲的溺爱脱不开干系。

他会纵容女儿的要求,即使自己工资不高,也全部拿给女儿,自己吃清粥小菜;

他会低声下气哀求女儿,即使女儿的行为离谱且伤人,他也不舍得训斥几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他往往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意愿当成圣旨。

他认为,自己天生就与众不同,是天之骄子,想要什么不需要自己努力,只要张张嘴,甚至使个眼色,就会有人送到他面前。”

父母习惯了大包大揽,什么都帮孩子搞定,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的能力,并让他们变得贪婪且自私。

当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会认为自己理应获得他人的宠爱和照顾,自己无需为此心怀感激,也无需反哺和回馈。

文章图片5

当下中国,有个特别可怕的现象,就是“全民富二代”。

即使父母家境一般,历经辛苦,也要给孩子买最昂贵的物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美其名曰“爱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见过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务农,省吃俭用,一年到头都舍不得买件新衣服。

然而,儿子只要看重哪个潮牌鞋、想买哪个新款手机,这对父母就会立刻满足,就算从牙缝里挤,也在所不惜。

至于干家务、洗衣做饭等事情,更是从不让儿子接触。

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你负责好好读书,我们会打点好一切,你什么都不用操心。”

儿子觉得自己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读书没有什么必要,大不了就啃老,反正父母会养自己,所以,上学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点也不认真。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如果一直让孩子在蜜罐里泡大,没有经历酿蜜的艰辛,孩子自然不能懂得付出后的收获与快乐。

如果一直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不能体会学习的价值,自然无法承受日后的风吹雨打,跨过学习路上的暗礁险滩。

读书的苦,孩子受不了,但凡要花时间默写和背诵,就只想把笔扔到一旁,拿起手机玩游戏。

生活的苦,孩子吃不了,但凡要自己做饭洗衣和参与工作,就只会怨声载道,被困难吓怕了胆。

当他们长大,无力扛起自己的人生,就只剩悔不当初,遗憾丛生。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过: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这三样东西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家庭教育里,我们给了很多“糖”,适当时候也要狠狠心,给孩子加些“钙”和“盐”。

要想孩子变得独立、感恩和懂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狠心一点,让孩子去经历风雨,体悟生活,从而习得坚韧,懂得感恩。

第一,让孩子看看成人世界的不易。

看过一个视频,凌晨2点,男孩仍在熬夜玩游戏。父亲什么也没说,带着男孩到街上散步。

原来,早点铺已经亮起灯,有人开始忙碌起来;早市也已经熙熙攘攘,菜贩们开始劳动。

男孩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辛苦和残酷,深受触动,回家后规律作息,好好学习。

有时候,说再多大道理,都不如让孩子亲自去感受,看看父母工作的不易、加班的辛苦,和为了几元钱而反复掰扯的狼狈。

当孩子看到了,才能有所感受,付出行动,明白当下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父母在负重前行。

第二,让孩子体会“付出”的快乐。

山东枣庄,有个11岁的小男孩圈粉无数。

父母做小生意,他一放学就帮着做粥和卖饼:“没有苦就没有甜,我再累也没有爸爸累,我在外面有时候吹风还能凉快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体会了付出的快乐,更激发了学习驱动力,接下来用心投入学习,不让父母催促和提醒。

特别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说法:

“我一向认为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时代 就体验到那种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

每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快乐才会使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就从今天开始,放手让孩子去付出吧,多参加日常劳动,多参加志愿活动。

当他们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就会激发向上向善的能量,从而成长得茁壮和阳光。

第三,教孩子学会珍惜与感恩。

有句话说:“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把自甘平庸堕落,当成是最大的忘恩负义。”

深以为然。

一个心怀感恩的孩子,会积极上进,拒绝懈怠,努力活出更加优秀的自己,不让所有关心他的人伤心和担心。

父母不妨多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被人关心,多说“谢谢”;受人恩惠,及时回馈;力所能及的时候,要多帮助他人。

这样能让温暖和爱延续,也滋养孩子的身心,让他们走得更远。

文章图片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育孩子,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更要有朴素的智慧。

与其费心保护,不如给他们感受、付出和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真实的成长,活出一份善良与担当。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父母的不易,明白学业的不易,多一点勤勉与踏实,用心书写自己的人生。

作者 | 许小猫,公众号:奇思妙想许小猫(ID:xvxiaomao2018)。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