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接受“快乐教育”,是因为你一直误解了它

 长沙7喜 2017-11-28

馆友“长沙7喜”:
         你好!你的馆藏文章“你不接受“快乐教育”,是因为你一直误解了它”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7年12月6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教育”下“小学”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你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看点  曾经,“快乐教育”风靡一时,人们期盼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压力。现在,对“快乐教育”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甚至认为“快乐教育”是不存在的。然而,本文的作者常爸坚信“快乐教育”的价值,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人们普遍误读了“快乐教育”,因为学习是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的“苦”是一种求知的辛苦而不是痛苦。


文丨常爸   编辑丨黄晔


今年9月开学季的时候,一个朋友很愤怒地跟我聊起她和她孩子的“遭遇”。


她家女儿上的就是片区内的普通小学,不好不坏,胜在离家近,学校口碑也不错。


一天放学,孩子却被同一小区在另一所所谓重点小学上学的一年级孩子问:“你上的是不是快乐教育的破学校?”朋友很愤怒,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抱用以这样轻蔑的态度与人说话,同时更让人错愕的是,什么时候,连孩子的心里都把“快乐教育”和“破学校”划上等号了?


她问我:“你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但现在好像批判'快乐教育’都成了主流了!你说说,快乐教育到底是个怎样的东西?”



说到快乐教育,我倒是想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想问问各位爸爸妈妈——


30斤的石头和30斤的娃有什么不同?



Q: 你能抱起30斤重的石头吗?


大多数人,看到一块30斤重的石头,都会觉得:太重了,抱不动,就算真抱起来了,过了几秒钟也会觉得沉得受不了,一把扔地上了。


可是,如果是下班回家,自己那三岁多的孩子(也是30斤),看到你欢快地向你跑来,张开双臂要你抱,大部分人能轻松把TA抱起,又搂又亲,力气大点的,还能把TA抛向空中再接住,抡起来还虎虎生风。等到意识到孩子沉到抱不动了,可能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


Q:同样是30斤,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那是因为抱石头不能带给你快乐,而抱孩子却能让你快乐。


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完成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如果让你感到快乐和愉悦,你会更愿意做,也会做得更好。


这一周,我在美国出差,应耶鲁管理学院职业规划办公室的邀请,去和耶鲁的中国MBA学生聊聊金融与创业的事。重返母校,回忆起数年前,就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快乐教育的巨大影响力。


我感受到的快乐教育



在进入耶鲁之前,我压根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金融业,因为之前我对数学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只是觉得枯燥无趣,非常讨厌数学。直到在这儿我遇到了教统计和数理分析的数学教授Edward Kaplan。



从他嘴里总是能蹦出好多笑话和段子,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枯燥的统计学课堂居然经常笑声不断。


看着他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试图用他的滑稽动作,来解释一些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位其貌不扬的数学老师,其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是个著作等身的的著名教授!


但是在课堂上你完全感受不到一个知名教授的样子,站在你面前的只是一个热爱数学和统计学的小老头。你能感受到的,是他在竭尽全力地让学生们在快乐中理解统计学,进而爱上这个学科。


此外,他还总是会将时事和统计学结合起来,把置信区间、方差、P值、离散系数这些在大学四年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的概念活生生地演绎出来。



2008年赶上美国大选,教授教我们如何用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专业民调机构如何选择样本?选多大样本量才有效?调查结果如何计算?不同样本和数量又怎样影响调查结果……


当选举结果出来后,又让我们分析媒体播放数据、调查结果的误差区间是什么?置信度怎样?P值是什么……统计学这些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我一边关注美国大选的进度,一边推进着统计学的学习和应用,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统计学的魅力。


当别人都在评论大选结果和各种花边消息时,我们学会了用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数据支撑,去解读大事件。自此,我居然爱上了这门课,开始主动地学习数学,自然也就开启了我的数学逆袭之路,学期结束终于从本科统计学这门考66分的学渣变成了全年级top10%的数学“学霸”。


当年在大学里,面对枯燥无味的统计学课程,我就像面对一个30斤重的石头,虽然使使劲也能抱起来,但总是不情不愿,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在耶鲁上Kaplan教授的课,虽然课程难度不比国内低,内容也还是那些内容,我却像抱起30斤重的儿子,心情愉悦,不需要人催,总是主动去做。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可是要让这种辛苦的事情让人们愿意主动去做,还做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必然需要方式方法和更高的教育修为!


所以,“快乐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学习应该是辛苦的,但不应该是痛苦的!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谈谈快乐教育了,到底什么是快乐教育?它之于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这本来是一种非常棒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为什么被一些人们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式的误读,甚至妖魔化。


趁着这一次重回耶鲁所思所感,真的是要跟大家好好聊聊这“快乐教育”。


在国内很长时间以来,将“快乐教育”解读为——减少学习的数量和时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玩耍。孩子下午两三点就放学,减负,不留作业,教学内容也轻松化,简易化。


老师乐,家长乐,学生更乐,都轻松了,看来这“快乐教育”还真是不赖。


可是,几年下来,人们发现,实行这种“快乐教育”的学校和学生成绩都不怎么样,没有竞争力,也学不到真正的本领,生生被耽误了这本应获取知识和见识的大好光阴。


于是,人们开始质疑、甚至声讨“快乐教育”。


那最早,“快乐教育”的说法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



快乐教育这个理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国内的,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他在著作《Essays on Education and Kindred Subjects》(《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侄子小斯宾塞14岁就被剑桥大学录取,其他几个孩子也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


请注意关于斯宾塞的两个重点——


❶ 他说的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快乐的”,他并没有说,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学就是快乐的。


❷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侄子们都成为“精英”。没有足够辛苦努力的学习,能进剑桥,能成为行业精英?


但也有人质疑,学习能快乐吗?教育能快乐吗?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跟快乐不搭边。不是有那么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曾国藩也曾说:“能吃得天下第一等苦,方能成为天下第一等人”。


这话没毛病,但这里的“苦”,理应是辛苦的苦,绝非痛苦的苦!


学习可以是辛苦的,但绝不应该是痛苦的。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是要通过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更巧妙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自主地去学习,哪怕是很辛苦也愿意,并最终能从中找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低层次的辛苦,对孩子的进步没有意义



论肯吃苦,很少能有人比过在建筑工地搬砖的农民工兄弟吧?每天天一亮就开始劳作,日晒雨淋,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可能还要睡在没有空调的工场的简易房子里。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吃苦、也肯吃苦,大多数人却换不来“人上人”?(本人对农民工兄弟无任何不敬之意,只是就事论事。)


显然,重复的、机械式的辛苦,吃得再多,对成为“人上人”并无太多助益。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那些重复的、机械式的辛苦。


我们小的时候,甚至现在也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或者教育者,孩子哪个字写错了或者哪道题做错了,去,按照标准答案,罚抄100遍,美其名曰:加深印象。


可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做错以及其中的原理,家长或者教育者也不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会错,这样抄写一百遍一千遍有意义吗?换一个字,换几个数,依旧错。又或者割裂地、重复地、机械地让孩子背记历史时间、名字解释,没有经过分析讨论只有标准答案的论述题。意义何在?


那些不能够给孩子带来认知升级的付出和辛苦,恐怕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一味地要求孩子吃不必要的苦,是家长与教育者的懈怠和罪过。



我所坚持的快乐教育



一直以来,我就是快乐教育的坚定拥护者,且一向身体力行快乐教育的理念。


拿我现在在做的幼儿英语启蒙来说,我所提倡的,就是语言应该从小习得,通过儿歌、动画、绘本等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习得英语。我们那一辈,很多人都是初中的时候才开始学英语的,正襟危坐在教室中,死记硬背单词语法,学得很痛苦!效果却未必好。而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习得英语,又高效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我从小小常1岁多开始,坚持每天给他讲英文绘本,隔三差五地唱唱英文儿歌,看看我们自己做的英文儿歌动画,到三岁的时候他就已经不知不觉积累了500多个英文听说词汇量。学英语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啊!


曾经,一个粉丝跟我说,她的女儿5岁半,尤其喜欢听我们做的诗词儿歌,几个月以后,潜移默化居然会背三十多首了,妈妈一首也没刻意教过她,而每会了一首,她都要把这首诗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来。


跟着绘本儿歌学英文,听国学儿歌背唐诗……这些过程也都是需要孩子付出努力的。但你能说,这些学习是不快乐的?这些付出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不是。


再重申一遍,快乐教育的真实本质,绝不是单纯的放养、弃之不管,更不是教育水平的倒退,它是要求教育者用更能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让孩子快乐主动地学习,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这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所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那些口诛笔伐快乐教育的人充满同情的原因——你未见过太阳,便以为这世界本应如此黑暗!


我期盼我们的孩子们,能够成长在真正的“快乐教育”的阳光下受教、成长;也期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能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快乐而不懈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