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的题目,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郭沫若为何和苏轼扯到一块儿去了?原因倒也简单,郭沫若对苏轼确实有着不一样的仰慕。 郭沫若和苏轼是老乡,都是四川人。苏轼的老家在眉山市,郭沫若则出生于距离眉山70多公里的乐山市。所以青少年时期,郭沫若就以苏轼为榜样。如今这两市的民间,还传着这样一句话: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 两大文豪,都在各自的时代成为了文坛泰斗。他们身上,体现着四川人的乐观、耿直。若要论谁更牛?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一样的:苏轼。毕竟苏轼是两宋,甚至是5000年的文化长河里,难得一见的人才。他诗、书、词、画,样样精通,作品水平令后世难以企及。 但郭沫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家且看: 平生多负气,志学藐苏韩。砥柱中流急,梯航蜀道难。呵天悲棘楚,涂炭坐衣冠。烽火连天碧,苍茫旧筑坛。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郭沫若50岁。其实这是一首答赠诗,当年有位姓李的才女,十分仰慕郭沫若,希望能追随他求学,郭沫若便以这样一首诗作答,述说了自己平生的理想和抱负。 说实话,这首诗一开篇就写得很狂。“志学藐苏韩”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韩愈,意思是自己学识和志气都比苏轼和韩愈牛了。说实话,在近现代文坛,敢这样说的也就只有郭老一人了。 虽然从诗的字面意思来看,郭沫若确实自认比苏轼牛,但郭老对苏轼是充满敬意的。他一生的诗作里,有不少都提到了苏轼,比如“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等。 不过既然郭老有意要和苏轼比,诗词迷们自然也少不得拿他们的作品来比较一番,而大家比得最多的就是他的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归途》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谁谓乾坤大?浑似一沤夫。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湖。锦绣山河好,今朝气象殊。很多人认为,这首《水调歌头》是在模仿苏轼。因为在这个词牌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轼用这一首词就定义了这个词牌,让这个词牌从那时起,就与乡愁、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了。但事实上,不管是从词风还是意境上来看,郭沫若这首词都并不是对苏轼词单纯地模仿。 论词作本身的遣词水平,显然郭沫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苏轼词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前面有持酒与明月相对的铺垫,后句对月宫的想象,抒写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这一点在郭沫若词中确实是没有的。他提到的“瞬息乘风万里”,虽也是乘风,却欠缺了诗意。 但论词作的精神内核,二者又各有所长。苏轼词是在中秋夜后写给弟弟苏辙的,抒写的是对亲人的思念。而他最牛的地方,在于打破了古人凡思乡必悲苦的格局,道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仅这一句话就安慰了世间多少游子。 但郭沫若这首词不一样,此词写于他留学归来途中。当时他在飞机上,看着脚下的大好河山,他的心境不是一个文人的小情怀,而是一个有志青年的大志向。学成归国,他要建功立业,要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格局显然要更大一些,所以词作本身也就更加大气磅礴。 论词作的整体水平,放眼文坛,有谁能超过苏轼?但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郭沫若这首《水调歌头》虽然从文学上来看,完全和苏轼词没有可比性,但却抒写了那一代青年的志向,所以当时问世后,也鼓舞了很多人。毕竟在那个烽火年代,咱们需要的不只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浪漫,更需要的是郭沫若式的家国情怀。当年有多少学子,正是读了郭老的这些诗词,才大受鼓舞,投身家国事业。 近些年来,很多人对郭老的诗词作品颇有微词,比如文化名人马未都先生,就曾说过郭老的诗是小学生水平。笔者个人觉得,这是没有站在特定的时间来看待诗词。有些作品的魅力在于文学性,而有些则注定会成为时代的标杆,给一代人以鼓舞,这就是郭沫若诗词在当时的意义。这一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咱们切不可在时过境迁后,就来否定郭老诗词的文学力量。一己之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