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把王羲之书法学得太像,就不会有出路,这类人早已被淘汰

 书法古今 2022-10-15 发布于陕西

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名家在谈到书法的辨识度问题时说,现在一些人一直在追求写的字要被人们所认识,这才是好书法和好书法家。其实,这些人只是在书法的门外看问题,他们对书法懂得少,还爱指指点点。仔细想想,凡历史上能成名成家的人,大都没有去过分追求写得像与不像,都是自成一体的。

这位书法名家说,以前人们都学习王羲之书法,但很多学得像的人,最后都被历史淘汰掉了。为什么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会被人们所认可?这是因为颜真卿也学过王羲之,但他后来的书法和王羲之并没有直接关系,欧阳询、柳公权、苏东坡、米芾等历史名家们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哪一个没有学过王羲之书法,又有哪一个和王羲之书法是一样的?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在以前的历史上学习王羲之书法非常学得非常像的人,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了。

对于这位书法名家的说法,引起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热议。一部分人认为,你们这些名家常年以写字为生,写不好字,却整天琢磨着说个奇谈怪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大家关注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并不是用一个观点让人佩服你!要用作品说话。还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说,当代人写不过古人,已经无路可走了,所以就写丑书、怪书、吼书、射书、乱书,真是很奇葩。还有一些人却有正面的观点,他们说,这位书法家说得对,书法就是要自成一家,历史上没有两个写得完全一样的人。

书法自成一体的说法,最早出自北宋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他针对书法的个性问题,在他所著的《笔说学书自成家说》中说到:“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而北宋后的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说到:“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米芾的这句话虽然与欧阳修所说的如出一辙,但他们所说的总的意思就是,学了古人的书法,就要学习他们的笔法与写字方法,但到最后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体,也就是要自成一家。

这位书法名家说,在历史上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很多,写得像的人也很多,但历史往往要淘汰的就是那些写得像的人。据资料记载,北宋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叫章淳,他非常喜爱临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王羲之所作的《兰亭序》,可以说他临摹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他临摹的《兰亭序》让苏东坡看,苏东坡看后说到,这个人将来在书法上不会有大的成就。来人问为什么?苏东坡说,这个人都是临摹别人的,没有他自己的风格,成就在哪儿呢?

由此可见,学习书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必须要临摹古代一些经典作品,从中学习古人的用笔之道和写字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多学诸家,通过对不同书法名家作品的学习,会掌握更多的书法解决之道,为后面的自成一体打下好的基础。当然,学习书法并非是简单地临摹前人,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变法,如何在学习中变,将古人的笔法变成自己创作时的笔法,这才是王道。如果一味地追求变不行,一味地学古也不行,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才是真正的变。

随着人们对书法艺术性鉴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的书法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写字那么简单,而是要把艺术、哲理、辩证的东西在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当年唐代那些书法名家的书法是学谁的?他们大多都是从王羲之那里而来,但最后没有一个人写得跟王羲之一模一样的。颜真卿也是一样,但他没有把王羲之照搬照抄过来,而是一直在思辨,最后才形成了他宽博、雄浑的颜体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