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生学习王羲之,临摹苏东坡《寒食帖》,陈独秀:其俗在骨

 张旭年老师 2019-12-30

论当今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名家,上个世纪30年代崛起的沈尹默不得不被提起,即使到现在,他的影响了依然很大,但同时他也是当今争议最大的帖学书法名家之一,原因就在于,他虽然一生都在学习王羲之书法,却没能得到王羲之的真谛。

说到沈尹默在书法上的影响,不得不提起书法界的“碑学”和“帖学”之争,自清末以来,由于清人在各个层面都主张“变”,书法也不例外,延续近千年的“二王”体系的帖学也被冲击,清代的书法家以及书法理论家极力推崇“帖学”,尤其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派”书法家,不仅在实践上推崇北碑,还著书立说大肆鼓吹,称“北碑”无不佳者,更是列出了“魏碑十美”。

在这些书法家的鼓吹下,当时的社会名流也都开始学习魏碑书法,连帖学名家也开始染指碑派书风,碑学书法逐步开始盛行,以至于连私塾里刚刚开蒙的小朋友都练起了魏碑书法,这让本来已近萎靡的“帖学”书法更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碑学”书法和以王羲之为主导的帖学书法,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它只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风格流派,单学碑刻往往会失之于粗野,“碑学”书法发展到后期越来越乏力,食古不化,甚至一些碑学书家越写越野,一些书法大家早就回过神来,开始从帖学中汲取营养,放弃了纯学碑刻的理念。

二王流派的帖学,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书法流派,它几乎可以容纳所有书法类型,包括魏碑、汉代的隶书以及先秦篆书,是人文化的书法艺术,文人的参与,让各种类型的书法风格的到质的升华,从简单的技法、技术上升到艺术,书法如此,国画、篆刻也是如此。

可以说,有文化人参与以后的魏碑书法,已经不是单纯的民间书法,自从被称为“帖学”那一刻起,流落于乡野的民间碑刻书法艺术,就开始一步一步文人化、艺术化。

但是还在沉浸于“碑派”书风、“南北书派”论的大部分书法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沈尹默的崛起,无疑是一个分割点,他的崛起以及在帖学上的努力,让人们突然回过头来,原来一味的学习碑刻和完全学习“二王”并不是书法的唯一出路,把二者相结合或许能够写出一种新的境界。虽然碑和帖相互融合在之前已经有书法家开始实践,但是能够让普通书法家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沈尹默无疑功不可没。

就这一点而言,沈尹默就可以名垂书法史了,就像北宋初年的蔡襄,他虽然没有完全的发挥“尚意”书法的真谛,但是作为一个由唐末到宋的过渡书法家,在唐代“尚法书风”的影响下,首开“尚意”书法的前奏,依然是功不可没的,“尚意”的根本仍然是书写的法度,没有蔡襄的“尚意”书风是不完整的,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书坛蔡襄的书法在“宋四家”里并不算最好的,甚至排到最后一名。

同样,和沈尹默同一时代的很多书法家,单就书法水平来看,要高于沈尹默,如弘一法师、谢无量等等,但是在影响力上,沈尹默在碑学书风之下,努力倡导帖学,让书法重归正统,是同时代的书法家所不可比的。

陈独秀曾经批评沈尹默的书法“其俗在骨”,从沈尹默临摹的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以及他的楷书,确实可以看出少了些许性情,更多的是平正和严谨。这也是很多人诟病沈尹默书法的原因,他一生都在学习王羲之,却没有学到王羲之书法里的那份性情、率意,这被认为是王羲之书法的真谛。这种真谛是学不到的,才气使然,但在书法的功力上,沈尹默无疑是无可挑剔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