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丝路遗珍 世界的“南海I号”

 wu6388 2022-10-1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古往今来,没有一条沉船像她这般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国家文物局主持打捞,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水下考古队等机构因她而设,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因她而造,曾是广东省最大的文化保护场馆因她而建。她见证了一个朝代向海而生的梦想,如今依然荣耀全球。她,就是“南海I号”。

——她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南海I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好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采用全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项目所使用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30年,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获评“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

图片2007年整体打捞图)

——她是藏着八百年秘密的时间胶囊

经抽丝剥茧般的考古发掘,这艘残长22.15米、宽9.35米的古沉船,发掘出的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钱币、动植物残骸、人类遗骸等,揭秘了我国宋代海外贸易盛世的繁华,蕴藏中华文明深厚的积攒。出水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陶瓷器,出水的整套铜砝码、天秤与沙特塞林港附近出水的几乎一样,大量的铁器,以及各类船员用品、货币等文物,填补了历史人文和丝路研究的空白。部分陶瓷器被确认产自广东佛山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在广州被搬上“南海I号”,在中国水下沉船考古历史上,这是首次做到如此精准的从产地、集散地到船舱“三点一线”轨迹确认。

图片古船正射影像图)

——她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是传承千年、延续至今、历久弥新的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而“南海I号”正是穿越时光的有力见证者。如今,作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她的出水文物及有关素材沿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德国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举办了数十场展览,成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对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图片(“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马”活动)

——她是学习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创新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加快推进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自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展出文物和展品4000多件,展线长达1500米,向世人讲述着多彩绚丽的海丝文化历史。打造全国首条海丝文化创意街,推出文创产品12大类1034种,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携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共同打造全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高地,助力“南海I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这里已成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阵地、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

图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揭牌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

——她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

因她而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海陵岛,背倚青山,面临十里银滩,以高颜值的博物馆外观、深度的馆藏文物内涵,形成高品位的参观区域,助推“四季海陵”的打造。“南海I号”承载的海丝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富矿,文化界人士在此寻找灵感,推出了“南海I号”组歌、纪录片、粤剧和影视作品等。其中“南海I号”粤剧由广东省粤剧院创作,自首演以来,沿着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先后在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演出,极大弘扬了丝路精神。

图片(“南海I号”粤剧剧照

陆海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绵延万里,驼铃变成了汽笛,帆船变成了巨轮,“南海I号”这一昔日的贸易商船,也化作文化方舟,继续航行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持续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区域文明的交融。

【南海I号船说系列海报来一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 | 阳江日报

文字|费先霞 龙志坤 郭亨文

图片| 南海I号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