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剑教授病例分享:一例罕见幼儿多激素型垂体腺瘤的诊疗体会

 弋头儿 2022-10-15 发布于浙江

【病例概述】

2021年11月接诊一例来自山东的4岁女性患儿(身高:115cm,体重:19.5kg)。

主诉:双眼视力减退伴右眼外斜视4月余。患儿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减退,伴右眼外斜视,不伴头痛、恶心、呕吐,于外院眼科就诊,治疗效果不佳(具体不详)。1个月前发现颅内占位,遂来我院就诊。

门诊查体:神清、语利,自主体位,生长发育正常,粗侧视力减退、颞侧偏盲,右眼外斜视,双瞳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水平眼震(-),余神经系统查体(-)。否认多饮多尿史。

头颅CT示:鞍内、鞍上等密度团块影,未见明显钙化。

头颅MRI示:鞍内、鞍上短T1短T2信号影,大小23×27×36mm,内部可见液平,边缘明显强化,颅咽管瘤?垂体瘤卒中?(图1);血清PRL轻度升高(38.5 ng/ml),甲功正常,肿瘤标记物AFP(-)、β-HCG(-)。

图1 头颅CT示:鞍内、鞍上等密度团块影,未见明显钙化;头颅MRI示: 鞍内、鞍上短T1短T2信号影,大小23×27×36mm,内部可见液平,边缘明显强化,颅咽管瘤?垂体瘤卒中?

本例4岁幼儿,否认多饮多尿史,肿瘤标志物阴性,鞍区生殖细胞瘤首先除外;影像显示鞍内鞍上病变、蝶窝扩大,CT等密度,MRI短T1短T2,查体水平眼震(-),视路胶质瘤基本可除外;患儿身高发育略高于同学,影像学提示瘤内可见液平,无明显钙化,血清PRL轻度升高,这些临床特点不足以区别是颅咽管瘤还是垂体瘤卒中。但儿童垂体腺瘤极为少见(占儿童鞍区肿瘤3%),4岁幼儿更是罕见,从常见病角度考虑,第一诊断还是颅咽管瘤。鉴于患儿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手术指征明确,完善入院检查,于2021年11月30日全麻下行“冠切右额开颅经前纵裂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沿前纵裂抵达鞍区后,见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突起,将视交叉顶向后上方。肿瘤包膜色暗红,密布细小血管,与双侧视神经轻微粘连。慎重起见,穿刺针先行囊腔穿刺,陈旧血涌出,张力高,考虑肿瘤卒中可能性大,颅咽管瘤可以排除。待陈旧血排空,囊壁塌陷后,纵行切开瘤壁,囊内刮除肿瘤,见肿瘤色红、质脆韧、血供较丰富,术中冰冻回报示垂体腺瘤。充分刮除鞍内、鞍上瘤体后,游离肿瘤包膜,见垂体柄位于瘤体腹侧偏左,妥善保护,瘤体包膜连同鞍隔完整切除,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视交叉、下丘脑均保护完好(图2)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估计约200ml,输异体红细胞2单位、血浆100ml。术后安返ICU监护。

图2 术中照片:A.先行囊腔穿刺,陈旧血涌出,颅咽管瘤排除;B.充分囊内减压,瘤体色红、质脆韧、血供较丰富,术中冰冻提示垂体腺瘤;C.垂体柄位于瘤体腹侧偏左,妥善保护;D.肿瘤全切,重要结构保护完好。

术后患儿状态好,神清语利,诉视力改善明显,生命体征平稳,体温、心率、尿量、尿色、血钠基本正常,术后当晚CT及术后一周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图3)。病理回报:垂体腺瘤;免疫组化:TSH(+),少量PRL(+);最终诊断:多激素型垂体腺瘤(WHO 2021)。术后血清PRL恢复正常(7.7 ng/ml),皮质醇正常,甲功略低,口服激素后好转,术后两周顺利出院,随访中。

图3 术后当晚头颅CT及术后一周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治疗体会】

本例鞍区病变,视力减退明显,手术指征明确,但诊断时破费思量。术后回想,患儿不但没有发育迟缓、身高反而高于同龄人,与颅咽管瘤不符;病变MRI呈短T2且存在液平,瘤内出血可能性大,而颅咽管瘤几乎不会肿瘤卒中。但4岁幼儿垂体瘤太过罕见,因此全科医生反复讨论,仍第一诊断倾向于颅咽管瘤,确实值得总结。儿童垂体瘤十分罕见,2021年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报道了近10年近8万例垂体腺瘤患者中,18岁以下儿童患者仅占2.4%[1],好发年龄为8-18岁,70%为功能型垂体腺瘤,小于11岁患儿多为ACTH型腺瘤(54.8%),11-18岁儿童多见为泌乳素型腺瘤(59.8%)[2]。本例4岁,幼儿垂体瘤非常少见,且多激素型垂体腺瘤(Plurihormonal)仅占儿童垂体瘤的3%,本例显得尤为罕见。另外,极少数儿童垂体瘤也见于MEN-1综合征、McCune-Albright综合征、Carney综合征和家族性单纯性垂体腺瘤等遗传病[3]。更为罕见的是儿童X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X-LAG)[4],此类患儿最小为3月龄,多表现为过度发育,甚至因过度生长导致皮质醇缺乏而猝死[5]。此类遗传代谢性垂体瘤的发展过程明显异于普通垂体瘤。还应注意,儿童垂体瘤卒中的概率远高于成人(儿童vs成人=45.5% vs 0.6-25%)。儿童垂体瘤卒中比例较高的原因不明,可能是儿童多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儿童又正好处于快速发育期,内分泌改变不易察觉;当肿瘤卒中出现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时患儿才去就诊,因此瘤卒中发现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群[6]。本例回想起来,颅咽管瘤即使MRI呈短T2,由于内容物密度均匀,也很少会出现液平。液平往往提示陈旧血的存在,儿童垂体瘤卒中更多见,从这一角度,本例第一诊断,垂体瘤卒中不应轻易排除。之所以如此纠结于第一诊断,是因为儿童颅咽管瘤与垂体腺瘤手术方案是完全不同的:颅咽管瘤要尽量根治性切除,防止复发;而垂体腺瘤要仔细辨别垂体柄并妥善保留,在全切肿瘤的同时,务必要妥善保护下丘脑-垂体轴的完整性,从而保证患儿今后正常的发育与生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