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败合资车还得看民企!造车国企为何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老司机侃侃车 2022-10-15 发布于安徽

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同样竞争也最激烈,种子选手特斯拉、造车新势力、头部民营车企、传统国企代表、国际车企巨头、跨界实力选手,各股势力、各路玩家,在中国这块市场战成一团。

其中,造车国企可能是实力雄厚,但是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玩家。目前国内有着长安、一汽奔腾、一汽红旗、SAIC荣威、SAIC名爵、东风风行、东风小康、广汽传祺、北汽、东南汽车等造车国企,但是其中发展较好的仅有长安、奇瑞等寥寥数家。

相比造车新势力和民企,造车国企可以说是拿了一手好牌,起步更早,资源更好,享受的扶持政策也更多,但是为什么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这可能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毫不掩饰对于造车国企的鄙夷,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表示:“有着央企、国企背景的造车企业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零售没零售、要产品设计没产品设计,各方面体验都不行。它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它还能干过谁,它的东西都卖不掉。”

论起步时间,造车国企要比民企早得多,一汽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于1953年7月15日奠基,被誉为共和国次子的东风汽车,成立于1969年秋,它们都已经有50年以上的发展史。相对而言,民企的成立时间要晚了几十年,吉利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长城汽车成立于1984年,2003年,比亚迪才正式进入汽车行业。但是如今,吉利长城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国产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而一汽和东风的自主乘用车板块,几乎毫无存在感。

论政策扶持,民企几乎是野蛮生长自力更生,而造车国企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但对于外资车企有股比的限制,当时的大众、丰田、本田纷纷在国内合资,而合资的对象都是国企,就这样,这些造车国企坐收红利,可以说是躺着就能挣钱。但是以市场换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造车国企沉浸在合资的温柔乡里,失去了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而民企不仅起步慢,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甚至连造车的资格都没有,那会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只有“三大三小”轿车生产布局,即: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三小)。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为了一块造车牌照,近似乞求地对有关领导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不可否认,在发展初期,国内的这些造车民企,都经历过一段山寨模仿的阶段,无论是如今销量独领风骚的比亚迪,还是长城吉利,都是如此。但是民企在经过原始积累的阶段之后,迅速走上了正向研发的道路,在新能源的风口到来之后,传统的三大件的重要性被极大程度削弱,造车民企终于找到了腾飞的机会。

而这时候我们的国企在干什么呢?数十年合资生产,早就消磨掉了这些国企的锐气,它们大多信奉拿来主义,国外车企淘汰落后的技术换个壳就号称是自主研发,在新能源领域步伐迟缓,对市场变化缺乏敏锐的嗅觉,最终被民企远远甩在了身后。

起步更晚,起点更低的民企却逆势而上,从模仿到创新,从低端到高端,甚至有了与进口车、合资车同台竞争的能力,起步更早,起点更高的国企,却渐渐沉沦,逐渐被市场所淘汰,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而对于造车国企来说,最坏的消息还是,合资车的股比已经放开,那些不思进取的造车国企,留给它们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