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肆洲
原创:沐沐 配音的时候,你会先找一条音乐垫在下面吗? 你会跟着音乐的起落,沉浸在自己的语言里无法自拔吗? 不管是广告、宣传,还是专题纪录、朗诵,几乎所有配音员都有跟着音乐配音的经历, 甚至很多人没有音乐就找不到配音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开头张口。 沐肆洲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语言、音乐、声效、画面之间的关系,让这四种艺术融洽相处,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今天沐沐就来给大家说说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你肯定想问,沐肆洲工作流程的顺序如何? 实事求是的说,这四种东西先有哪个,我们都遇到过。 但绝大部分项目的流程,是先有画面,然后配音,然后是音乐和声效。 (最后还会因为契合度和节奏问题重新微调一下画面) 你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么个顺序? 恩,这是按照“主导信息主次顺序”确定的。 对于大部分影视作品来说,画面信息通常是第一位的。 假设一个场景。 著名广告导演沙立,夹着笔记本去找金主谈广告创意。 “咱这个广告要大量使用微距,体现厕纸的细密度! 我考虑用一些花瓣撒上面,让观众隔着屏幕仿佛也能闻到厕纸的天然芬芳! 除了摄影,我还要加入一些三维动画,呈现出咱们厕纸如粉丝般的柔韧! 我要用柔光和调色把画面做柔和细腻,让上面巧克力酱反射出光泽!” 看!他的每句话都是在给客户阐述画面。在这个阶段,是很少会有确定的解说稿甚至解说创意的。 拍完画面,贴着画面位置,写解说词。 “总有些臭臭依恋着你。芬芳如花,丝般顺滑,如少女脸颊。 回敬依恋,向时间作别。 芭氏克厕纸” 从配音网站上海选一下,找个百字10元的给配了。 再找条音乐一铺,就等结尾款了。 这就是大家遇到的大部分片子的流程。 还有种流程,并不是画面为先的,而是解说词先经过科长、处长、局长层层审,配完音,再根据解说词去贴画面。 这种流程常出现在比较便宜的专题片宣传片上。 不管是上述哪种,你都不太可能在配音的时候就能听到“正确的”音乐。 为什么说你的音乐不正确? 你这条音乐跟画面结构吻合么? 你这条音乐跟导演创意同步么? 这条音乐会抢戏么? 除了那种大力丸打鸡血以外,你能够选对的概率其实并不大。 换句话说,你被错误的音乐情绪、错误的音乐结构、错误的音乐风格带跑偏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那为什么没有音乐就不能配音呢? 原因还是从咱们自己身上找。 你垫着音乐录音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种: 酝酿情绪、把握语速节奏、找准风格。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音乐,你无法自行进入情绪,无法控制内心语言节奏,无法判断影片风格——至少是不确定。 语言是传播信息沟通情感的工具,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一个正常的人,语言里都会带有情绪,在不同情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节奏。 至于影片风格,能够向导演直接沟通最好。 如果无法接触到导演,那么你就给出来几种风格的小样让客户选择。 只能把文字读成一种风格的,与AI无异。 偶尔一次两次无妨。 但长时间依赖音乐,会让你逐渐失去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失去布局的和灵光一现的能力, 到最后只能跟着并不吻合的音乐的结构和情绪走,而忽略了文字内部的逻辑和信息, 会导致你的语言内容和情绪脱节——说着文字里的意思,用着音乐的结构和节奏,这读出来能对么? 即使是配乐朗诵,音乐也是跟着语言的情绪走的,也是要跟着语言意思的起落产生变化的,是要经过音乐剪辑才能使用的。 如果恰巧遇见一首音乐能够与你的文字严丝合缝,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一旦出现语言,音乐就要让位。语言,往往是硬信息。切莫本末倒置呀! (关于硬信息的概念,请参阅沐沐发表在2013年06期《中国电视纪录》上的论文 《浅谈声音设计在纪录片信息传达方面的作用》:所谓“硬”信息,是指那些通常被解说词担负的, 以及画面和同期声中传达出的能够让观众看懂一部影片所必须的信息。 它通常是客观的。) 当然,为了让作品完美,我们还有一种办法。 导演自己预配一遍,先交给音乐。做好音乐之后,再请配音员对着预配音大致的位置正式配音。 若是这样,垫着做好的音乐配音,则会融合度大大增加。 只是这样的机会可能并不多。 况且即便如此,你也需要主动把握语言自己的逻辑,不能完全跟着音乐走。 从头到尾完全贴合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因为它违反了声画关系多变的原则。 用自己的心境和阅历去理解你的作品,用自己的技法和性格赋予语言生命,这是每个配音员都需要迈过得门槛。 沐沐建议:如果你很享受垫着音乐配音的舒爽,偶尔嗨一下就好。 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想出更好的作品,艺术的缤纷还得从你生命中提炼。 |
|